目前分類:2006年發行電影 (8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自1/6起長春戲院上映時間調整為:
10:10、14:30、19:00、21:10

持預售票觀眾,請把握上映時間觀賞。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喜歡大部分法國電影處理性與禁忌的手法,無關裸露的尺度,而是對個人主體性的尊重態度。《他和她的男人》並不是什麼驚世駭俗之作,但是當電影暫時拋開道德、宗教、制度的緊箍咒,去誠實探究一下真心時,也就觸動了保守敏感的機制。



電影發生在度假時節,男主角一家人如往常一樣到普羅旺斯度假,今年隔壁住進了一個獨居的男人,基於敦親睦鄰,男主角邀請鄰居一塊加入家族的烤肉聚會。這天晚上,他們相談甚歡,鄰居毫不避諱承認自己的同志身份,兩個男人甚至飲酒暢談直到天亮。

這是部奇特的「一夜情」電影,從半夜到清晨之間,兩個男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就影片來看,真的只有哈拉打屁。其過程並非一次呈現完畢,而是被導演有意切分到之後電影的不同段落,隨後來的事件或情緒引伸聯繫起當夜的片段,也讓整部電影宛如意識流突破線性敘事的束縛,其叛逆一如本片對中產階級銅牆鐵壁的入侵。卻也讓當夜所發生的蛛絲馬跡,與日後所有主角產生的變化,形成有趣的對照。

儘管導演處理得很精巧,美麗的光影流動,比比皆是;總是吹進房裡的季風,也暗示了被攪亂的一池春水;更利用顯微鏡、水的巧妙轉場,讓它的心理性層面找到一種類似隱喻象徵的語言。但表面的雲淡風輕,輕靈婉轉,並不表示所提出的問題很容易灑脫對待。男主角雖然被喚醒了內在潛藏的同性戀取向,但如何面對妻兒家庭?而妻子察覺到丈夫的細微變化卻有口難言,該如何自處?甚至已經出櫃的鄰居,都有一段慘烈的家庭往事(當年被父親逐出家門,而在最後還冒出一個女兒來找他),不單純的經驗無疑提醒了男主角日後所要承擔的風險。家,究竟是人最美好的歸宿,還是對個人窒重的牽絆?在此有了許多辯證。

影片最後並未提供一個清楚的答案,畢竟故事雖簡單,問題卻很複雜。有趣的是「2006台北電影節」才放映過一部同樣有關度假與出櫃的法國電影《春色海灘》,但早已出櫃的同志導演把它拍得宛如性的「理想國」,妙趣橫生;《他和她的男人》出自女導演之手,則如枝蔓纏繞,輕鬱低迴。難得的是,無論走向什麼樣的結局,它們都對角色充滿了尊重,唯有如此,才有深入的可能。

本片有場戲令我印象十分深刻,那是同志鄰居帶著男主角參觀他的工作室,牆上的字母,隨著日光的照射變化,實的「字」與虛的「影」會組合成不同的字詞與字義,似乎也說明了沒有東西一成不變。由此來看整部電影的內在題旨,導演透過這場巧遇與探索,除了照亮男主角過去所不自知的另一面心靈,也暴露出了人類內在情慾的複雜可能性。情慾如此,電影之於有心去思考與感受的觀眾,不也如此?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冬日觀影指南:《他和她的男人》、《龍騎士》、《血鑽石》、《傷城》

文/李幼鸚鵡鵪鶉 

就算沒學過法文,你大概聽說法文的名詞有陰性、陽性之分,連修飾的冠詞或形容詞都要伴隨這個名詞而一致陰性(或陽性)。就像英文裡的beautiful不宜用在boy身上。法文的代名詞「所有格」同樣必須跟所要修飾的名詞陰陽一致,譬如ma mere(我的媽媽)你必然看出「媽媽」是陰性名詞而且用陰性形容詞(所以不是用mon)來修飾,但是你可能並不知道「我」是男是女。所以,Zabou Breitman導演的《L’Homme de sa vie》特地掌握原比英文嚴謹卻百密一疏的法文,在此流露曖昧的片名,可能是「他的」也可以是「她的」生命中的男人,逐字譯成英文應是The Man of His/Her Life,中文片題《他和她的男人》的好處是允許兩種可能性,既不打壓男同性戀,又不排擠女性。片中丈夫喚作「費德烈」、妻子名叫「費德莉」,你當然可以解讀成同一個人的兩種面向,或是兩種性偏好,甚至雌雄同體、雙性戀。風吹,形成的麥浪,或是成千上萬朵向日葵花盛開的田園,明明是大自然實景,卻如夢似幻。兩位男主角(上有運動短褲、下有運動鞋)粉紅肌膚的腿極度修長,與林間樹幹的棕黑(也很修長!)既相似,又相映成趣。

原文請見本期(442)破週報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弦樂四重奏在電影【他和她的男人】中扮演畫龍點睛的效果,不少觀眾看完電影之後,不但對電影劇情、手法、攝影非常喜愛,同時也無法忘懷電影配樂的優美旋律。

讓觀眾餘韻繞樑,回味再三的弦樂四重奏,其原創曲目全出自於羅宏科西亞(Laurent Korcia)這個出身於巴黎高等音樂院,被稱為法國新世代小提琴偶像明星,(台灣上揚唱片曾發行過這個小提琴家的作品CD)。

其他的原創電影歌曲來自另外一位配樂家Liviu Badiu。很可惜的是,法國並沒有將這些歌曲蒐集發行成電影原聲帶,這裡提供部分曲目供大家參考。
全文詳閱:
http://hercafe.yam.com/blog/themanofmylife/2006/12/28/354889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害怕談到自己嗎?」
是這樣的一句話,開起了我久而遠去的感動機制。

今天的陽光午后,因為朋友的招待讓我有了機會去看了這部《他和她的男人L'Homme de Sa Vie》。以下所有言論,稱不上是影評,內容只是一個靈魂思緒還駐留在普羅旺斯神秘陽光和錯綜關係裡的無知言論的人的有感而發。非關一切理論的言述,只和一切內心的傷創有關。

他和他的男人陳述交疊了許多故事,每一段的情感皆因角色人物的性格表現而脫序的交織纏繞。一段夫妻關係的完整卻因為一個同志鄰居而全盤改變,男主人費德烈在無形中被同性戀鄰居雨果,在潛移默化影響之下,而看見自己深沉於內心的同志情感。而雨果對愛情的離失確也因為費德烈的純真與固執而重新改觀。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橋段是雨果最後倚靠在病危父親的床上那幕,今年四月我也面臨和他相似的生命領悟,最後,雨果的舉動像是在為我對父親的不諒解有了改變及釋出。那是一種深耕於內心的執念,卻因為這一幕而彼此原諒。當然,當雨果隨著父親的抽吸律動的瞬間,彷彿是樣將世界所有的難挨由雙眼傾瀉,看見以往盛氣凌人的父親如今如垂死般的躺臥在病床上,那種失去的預言是會不斷譴責於內心的那種任性與誤解。

關於愛,我們都看不清楚。一切未知的像個黑洞。

我承認導演莎寶布里曼在內心的刻畫上的確是要人命,試想全世界面臨這樣事故的人有多少,那樣的感動被隱喻出來的張力,卻是可以讓觀者在出了電影院之後,還分不清楚身處現世的絕妙表現。每個人都可以愛人,愛的本身本就抹上無法定義的香氛,那是這樣的迷人,卻又令人窒息。就如片中雨果曾和男主人說了一句話:「少來完美那一套」這是如此莞爾,卻又意帶著愛情的多面與不堪。對於愛的缺乏,人總是執著,對於完美也總是失去了需要的焦點。

在場景表現上,也算是我屬意的表現手法,向光性的意味在多處都可以看見。雨果跑步的晨光,從身影上刻畫出迷人線條,像是讓著費德烈產生競爭的雄性表現與一種追尋知心者的遙望,不用多說什麼,唯一的喘息,是那時兩人無形溝通的巧妙聲響。雨果的家中不單的利用了光影的進退而營造了與時空擦身而過的趣味拼字,那是一種讓人感嘆時光的稍縱及逝也讓此處的場域如此迷人。因為腳疾的作祟,這也命運式的為著兩人的關係更加緊密,雨果背著費德烈穿過一幕幕的風景,曝露在外的直接表現,是不是也為著自己內心的情感而更加真實,相互扶持的舉動,是為著對方說著心裡的期待還是在對著自己憐哀。

一對光與影的對峙,像是呼應著兩人之間的關係,雖然雨果總是對著死亡有著莫明的追求及完美定義,但似乎也因為費德烈的介入而混淆了對友情,愛情,親情的錯置重組,而面對如此相異行徑及文化的雨果,費德烈似乎更看清了存留於身體裡的基因呼喚。到底是誰開始,軟化了自己最後一道防線。最後的結局雖然不是做的很完整,但卻因為這樣的預留的表現,讓觀者多了點思維的空間。不管再做哪一件事情,不管事情的輕重為何,如果要達到心中的目的就會相對的犧牲與代價。我想,當費德烈找尋到自己的同時,是不是也準備要付出毀滅原有幸福的這檔事。而當雨果二十年前離開家庭的那一刻起,是不是就要準備收拾看見父親死去的悲慟。不管如何這都是一種選擇,就如片中雨果像費德烈說著:「你不能只是受卻不懂的施。」一樣。這是循環整個命運的重要機制,無法捨去但卻迷人。

同志的題材在近年來不斷被搬出台面,除了對於封閉關念的解套之外,世人對於同性關係的接納也較早期更為擴張。但到底是因為習慣這樣的事物在生活周遭不停浮現,而變的不再突出以導致接受的舉動產生,還是人們真的可以以愛為出發點去吸收及治癒,殘存於心中的偏見與悲哀。

不管如何,當全球樂活效應普遍生產的進度中,愛是不是也可以不帶著偏執似的選擇相愛。愛沒有對錯,這是眾所周知的事,那是不是可以因為他們之間的故事,來體會導演心中的用意呢。

他和他的男人電影文宣刊物上有著這樣的一句話:「因為愛,看見最真實的自己。」我們如果可以從中學習成長,那是不是可以暫停自己內心對外的盲目追究。如果我們可以從中的到與不同人相處的愛時,那世界的爭亂是不是就會少些。愛一直都在身邊圍繞走唱,不要讓封閉的思維,杜絕聽見你對愛的感動。進而相融形象,性別,語言, 文化,知識,傳統之外,就如裡頭到處出現充滿陽光的風景般,是相信一切將會由愛重生。

「你害怕談到自己嗎?」
只是自己的觀後心得,跟一切評論無關。
 


轉引自《聽島而說》http://blog.roodo.com/shimazan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影評人 / 蘇士尹 

雖然很多人都會拿本片跟《斷背山》類比,或許在題材上是,但在表現風格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度(至少沒有激情的床戲);而它最吸引電影癡的地方在於導演的隱喻手法,很細膩,也很舞臺,但放在一個寫實手法的故事中,卻又不著於痕跡的美麗。

雖然很多人都會拿本片跟《斷背山》類比,或許在題材上是,但在表現風格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度(至少沒有激情的床戲);而它最吸引電影癡的地方在於導演的隱喻手法,很細膩,也很舞臺,但放在一個寫實手法的故事中,卻又不著於痕跡的美麗。

看過很多同志電影,床戲,幾乎是其中必要的存在。《他和她的情人》(L'Homme de Sa Vie),也並非沒有床戲,但卻不是放在兩個男主角費德烈(貝納恭朋Bernard Campan飾)和雨果(查爾斯貝林Charles Berling飾)身上,反而是費德烈和他老婆費德莉(蕾杜嘉Léa Tucker飾)之間比較多。

故事的發生地點是在,法國普羅旺斯的夏天,費德烈家族一如往常到此度假,費德烈於慢跑時巧遇雨果,隨後邀他到家裡吃飯。

愛情當然不是發生於一瞬間,特別是費德烈並不知道他會愛上一個男的,而雨果也不覺得費德烈是他喜歡的類型。只是很巧妙的,當雨果出現在費德烈家的那一刻,費德莉從樓上看下來,她的態度是保留、冷漠且觀望的,從她眼神中似傳遞出一絲絲防衛訊息,當然啦!此刻費德烈家中沒人知道他是同志,直到茶餘飯後閒聊,雨果表明他同志身分,引起費德烈家人短暫錯愕,但很快就把它略過。

雨果和費德烈的感情,來得並不激烈,不是天雷勾動地火型,他們的感情,很,嗯,有點女性觀點的,是談出來的,雨果到費德烈家用餐,夜夜聊個不停,甚至通宵達旦,想想,這也確實奇怪,兩個男人哪來那麼多話可聊,而且即使費德莉在他們面前對費德烈做出挑逗的動作,邀他快快上床來,依然打動不了他,而且才躺下睡不了多久,費德烈又迫不及待起身穿鞋,與雨果慢跑去……種種跡象顯示,他們之間情愫已發酵。

最明顯的一次是,當費德烈一大早起來,拎著球鞋下樓時,不小心踩空扭到腳,在妻子面前卻假裝沒事,依約慢跑。不料跑著跑著腳痛得受不了,只好停下來,前頭的雨果回頭探視他的腳傷,決定一路抄小路背費德烈回去看醫生,路經小麥田,田中一組樂團奏著皮耶佐拉的探戈曲,接著一大片向日葵花田,美麗的景色,在在暗喻他們此刻愛情已滋長!

當雨果背費德烈回到家,費德莉出來看到的景象是,費德烈緊緊的抱貼在雨果身上,戀戀不已,即便見著了她,他還是賴在雨果身上,無疑宣告了他對雨果的感情。

導演莎寶布里曼(Zabou Breitman)用了非常多類似的手法,更使得本片「讀」來更是趣味橫生,好比音樂好了,本片的音樂除了歌曲之外,用了兩個作曲家的音樂,其中之一就是探戈大師皮耶佐拉的作品,而且探戈在本片擔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愛情。

片中有個樂團「現場演奏」皮耶佐拉的音樂,第一次出現是雨果和費德烈坐著閒聊婚禮上的新人,談論到愛情,雨果採否定論,說新娘愛上的是她心中的愛情;費德烈則說他沒看仔細……

這時燈光暗,新娘、新郎四周的消失,婚禮現場不見了,成了表演舞臺,雨果和費德烈走上前去仔細觀察,費德烈指出他們倆是如何相愛,如何從眼神中看出彼此的愛意。然後大提琴出現,再加入小提琴,到整支樂團,探戈也是由兩人探戈至群舞,而畫面漸漸從舞臺表演形式回到現實中的婚禮現場,一氣呵成,燈光、走位的運用,精采絕倫!

 愛情的探戈模式從此建立,這時只要聽到皮耶佐拉的音樂,沒錯,主角心中流瀉的、尋找的,正是愛。不論你看到這個樂團出現的場景多奇特,又為何費德烈半夜老在小木屋裡看到樂團演奏著動聽的皮耶佐拉,那都是愛情。

另一個音樂符號,本片採用的是Philips Glass的音樂,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時時刻刻》(The Hour)的音樂,這位配樂大師的音樂極易辨識,不斷重點、堆疊的旋律,就像惘然、慌張的心情。

電影癡特別欣賞的是雨果的住處,那簡直就是最佳的展示空間。當費德烈跑來找雨果一起去慢跑時,雨果拒絕了,他說他有很好的理由,於是敞開門要費德烈望向天花板,那全然透明的玻璃上,睡著一位天使,天使讓費德烈放棄了和雨果的慢跑。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談談慢跑!呵,這可是最最最「肉慾」的一段了,撇開兩人穿著短褲露出健美的身材不說,最主要是特寫鏡頭的運用,把一個單純的慢跑,轉變成打量彼此身材的想空間,特別是,跑完後,兩人在水龍頭下喝水、沖頭時,鏡頭扭轉了90度,好似透過水在親吻著彼此,唯美而不過度的淫欲。

雨果邀費德烈到他家參觀,費德烈對於雨果運用玻璃與光線的巧思,印象深刻,雨果把rêve,拆成r v和ê e,一個寫在牆上,一個貼在玻璃上,當陽光照進來,便可合為rêve;家裡到處都可以看到類似的巧思,唯費德烈覺得雨果的字寫得不夠多,應該可以多寫一些;但雨果只想保持原來簡單、單純的模樣,同時,他所選的字,其實代表了他的內心世界。

當雨果為了病危的父親暫離普羅旺斯時,費德烈才發現他愛他愛得有多深、多濃,原以為一切就要畫上句點時,回到住處,迎接雨果的,當然不是黃絲帶,而是滿滿的字,還有費德烈訴說的情意……

而與其說這部是一部同志愛電影,無寧說它是愛情觀點電影。何以如此說?透過費德烈和雨果的夜夜長談,除了看到他們感情的滋長過程,更看到愛情的不同觀點,在他們討論的過程裡,其實也反映了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不同的愛情觀。

由女性導演的男同題材,有個好處是,她不會忽略了女性角色,關於費德莉如何發現老公變心了,即使她以肉體也挽回不了,赤裸著身子在老公面前控訴,哀號的其實是,如果愛情是一場競賽,她在這場比賽中,早就失去參賽資格,只是如果她沒有資格,何不一開始就讓她知道,還讓她愛上了他,結了婚、生了孩子,之後,才告訴她,他愛的是他不是她!看到這一幕,任誰都會為她而心痛。

導演莎寶布里曼(Zabou Breitman)從《記得我愛你》(Se souvenir des belles choses)到《他和她的情人》在剪接、運鏡及場景調度上顯然已經成熟了,電影癡並不會把這兩部電影放在一起看,因為風格迥異,觀影的心情自是不同。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家/影評人  吳孟樵
 
    我一向喜歡不少法國片,他們談情說愛的方式很特別。到巴黎去,路人熱情得很! 豔遇,對初來乍到的外國人而言,簡直是家常便飯。但國內片商經過選擇的電影,總表現得很內斂、有品味,當然,還有更多很開放很養眼的法國愛情片。

『他和她的男人』,中文片名比法國原片名更有想像力,教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關於愛情的想法,每個人都可以羅列一大串,但多半只是想像中的條件之說。愛情的觸動,豈是這麼容易發生?豈是這麼容易維持?要知道迷戀或吸引力的保鮮期是大自然的限制。可是,因為它的滋味甜美如蛋糕,各有不同口味,永遠引得人想品嚐。

但,這就是愛情嗎?於是,不斷有創作者以此為題材探討,各有奇趣。

    談情說愛不只是年少者的幻夢,導演以中年轉性為主題,這樣的 例子,在現實生活裡應該不少 。會「突然」發生這樣突變的事,通常是對自己的了解不見得多,有時還真得碰對人開啟。只是,絕大部份的人社會化太深,制約受限,或因未曾受過深層誘惑而不能體驗某些愛。

    我一直認為談情說愛真不見得是性別問題( 雖沒經驗過轉性戀愛的困擾) 。愛情是否真存在?如果有人問我,我總會很掙扎。因理性的緣故,我總是這麼說:我相信呀,但它會質變。質變又分很多種,未必是不好的事。愛情總被創作人美化,或因當事者的固執認定,或因習慣。多數人認真、如常生活著,只有身心靈敏銳者才會處於較深層的思考。

    質的吸引,及某種特殊的情慾感一起迸發 ,就是愛情?或者是欣賞?兩個男人,不同的性傾向,一個是單身gay,名叫:雨果(多普遍性、又具文藝氣息的名字);一個已婚,名叫:費德烈。他倆光是坐著聊天,費德烈就會那麼快轉性迸發愛情?如果多了思念感,再不能對妻、對任何人有興緻,就該認真思考這是不是愛情了。我猜,觀眾看過這部片後,會思考這樣的問題。再仔細回顧,當費德烈第一回去按雨果家門鈴,邀約赴家庭晚宴時,眼神已透露出他對雨果的好感。

『他和她的男人』這部電影拍得很唯美,絕對是特色。以幾個特點而言:

    攝影:兩個男人在一大片金黃色的向日葵花田走動,與花田相較,他倆小小的身影像是遺世獨立。好幾個場景可見漂亮的光影流動著。流動 ,象徵內在的質疑與變數。凌晨、白日與暗夜 ,各具心性不同的生活面向 。

    場景的設計:如牆上的字 、字會隨光影移動、大門口時飛的布簾 、游泳池 、兩男談話的椅子。他倆各坐兩張不同樣式的靠背大椅,身後及旁邊各一張椅子,都是餘下的位置,顯得很不重要也不顯眼。 

    對談內容 : 雨果說:「死亡是完美的  」,我倒覺得死亡是世間最神秘的事。又例如歌唱裡令人感觸且反覆唱的詞~~從天上俯瞰,才知人生是個大錯誤。雨果的特質吸引費德烈,就在好幾場兩人獨坐院落椅上聊天時,雨果的問話、家中極簡又具特殊性的擺設,如寫在牆上的字不多,卻讓人驚喜不能獨自發出聲音的文字,居然會隨著陽光的變化,流動出不同的聯結。而屋頂裸身環抱自己,如男似女的裸身人畫像,雨果說:他是天使。雨果喜歡裸泳、跑步,深夜去gay bar。他的生活完全顛覆已婚男費德烈對自我的認知 ,他害怕面對自己嗎?他只是要個賢妻良母嗎?他一直以為這樣的生活才叫做完美嗎?疑惑與思考,甚至是莫名的思念,擾亂了他的心緒。

    演員:或許會有觀眾質疑中年男子演起來,畫面會「好看嗎」?不必擔心這點,他們演得很稱職又自然。片中戲份很少的小小少男、和雨果歡愛的美少男,他們都有種兩性混合的美,似是導演有意呈現給觀眾欣賞的畫面。片中很搶眼,愛扮蒙面飛俠的小童星,大眼慧黠晶亮,有他出現的鏡頭都很有趣。夜裡,趁爸爸在門外與雨果叔叔聊天,他跑到媽媽的床上自然躺下。媽媽說:「這是爸爸的位置」。他說:「我長大後要娶媽媽」。這樣的童言童語並不意外,不少小男孩的確是把媽媽當成最親愛的伴侶。意外的是,當媽媽說 :「那爸爸呢」?小男孩回答:「我要殺死他,還要殺死~~~ 」。這是小男孩想對媽媽親密獨享的自然念頭,若再以佛洛伊德的心理學來做論述,可又是長篇大論的好題材了。媽媽後來的崩潰、歇斯底里的裸身在樓梯間哭泣問丈夫的那場戲,演來真實又淒厲慘然,教人同情。曾聽過類似的那種情景,太太感覺先生的心另有他人的瘋狂行徑 。一直不太能理解她們為何不多思考,不多做深入談話,甚至成全對方?

    西班牙電影『男得有情天』( Second Skin ) 也是太太突然發現丈夫愛的是男人,她的心情轉折與處理態度很值得推薦給觀眾一併滋養對情感的多向思考。 這些演員都很傑出啊!即使是老人的情愛問題,導演也沒錯過,例如:老婆婆和雨果從偷吃蛋糕再談到失去丈夫十五年後,已不可能再有愛情的那番對老夫的思念。他們以蛋糕、肉體、愛情為話題,明顯可見雨果對情感,或說是同情人的敏銳度。他聰明的以蛋糕做他倆話題的結束。蛋糕是啟點也是終點。雨果也具正義感,他解救了被鄰居老人想強暴的女傭。這名有妻的老男人,對比老婆婆的深情,也點出老人的情愛心理。

    若要說這部片有什麼缺點?那就是:太〝營造〞 、太經過〝設計〞。但哪部片不是經過一番思慮拍攝的嗎?因拍得美,也就令人覺得:好!

    他倆雖互受吸引 ,卻只在雨果將離別時,費德烈顧不得是深夜,走去大街找他,他只把鼻尖輕緩地靠向他的臉頰附近即馬上離去。那種感覺是:說不出、不能行動的愛戀。不捨的感覺很好!點到為止,更有無窮盡的意味。尤其是當時他倆的身影各自斜映在路面,既真實又虛幻落寞。想想,他倆最親密的接觸可只有一場戲:費德烈腳踝扭傷,仍堅持赴約和雨果去晨跑,真走不動了,雨果揹起他。他倆走入最美的金黃向日葵花田,花田如海如霧的景象,美得令人屏息!費德烈或許是感覺終於到家了、放鬆了、或許是想停留在心儀者身上的時間,他竟情不自禁的在眾人面前,把頭埋在雨果肩上,他毫不考慮到家人鄰居的反應,其實是最真摯的情感流露。這幕戲,竟成為他倆唯一肢體最接近的機會。除了費德烈曾經悄悄地為雨果把翻出衣領外的標籤,輕輕地放回衣領內那場戲以外。這都是極細微的情動。直到妻的崩潰,他才深明自己的轉變:一種重新被改造過的情,只能放在心底,永遠不能突破界限。 夫在行為上沒背叛妻 ,但也回不到過往的恩愛。妻會崩潰至此,也是前幾場戲,充分顯示他們有多恩愛。愛,把妻陷溺在不可預期的變數裡。

    雨果與原生家庭的糾結,也是吸引我的劇情之一。 讓我想到同片商發行過的電影『寂寞愛光臨』的父子關係,雖然,父子的糾葛情結不同。也讓我聯想到『窈窕老爸』,想變性的兒子不能被原生家庭接受。雨果與父母的關係,僅以他與媽媽通電話,以及和費德烈的談話了解一二。直至影片即將結束前,雨果的女兒出現,對話未明,但觀眾可揣想雨果的爸爸為何當年把他逐出家門。

    雨果到醫院探視即將死亡的爸爸,他跟著爸爸做深沈的呼吸,這個強烈的動作,對應他之前和費德烈的談話。接著,他躺到已不省人事的爸爸身旁,雨果弓軀著身,回歸幼子心。童年,誰沒老躺到父或母身旁膩著的經驗。

    我一向頗喜歡看討論家庭關係的影片或書籍。這部片,少少的幾段描述原生家庭的心結,已讓我深嘆愛情很能讓人愉悅,但原生家庭是否歡欣、支持、愛,才是最影響人的內心深處。有結很難解,但只要有機會,親情會把怨拋掉,重新面對親人。

    因這部片,聯想到幾年前的加拿大電影『夜幕低垂』,女神職老師已訂婚,看似人生將在可預期的軌道順行,哪料,形態姣美,隨團四處演出的女舞者,讓這位女老師「離經叛道」,膚色一白一黑的女性,完全不同的生長背景,看似不可能的事,就這麼發生了!

    雖然基督教義反對同性戀,但同性愛已越來越被世人接受。藉此片,重申我曾在自己的書上引用過的一句話,對愛情做寬廣的心去接納,那就是二十世紀初,英國的布朗斯貝利社群的信念:愛你所愛,與你選擇之人同居,無論對方的生理性別或其他種種……

影片裡有一大片向日葵花田  ,這是重要場景,花,既是〝向日〞,又是金黃色彩  ,或許能有撥雲見日的時候吧。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的命名對台灣人而言,似乎可以用魚餌和魚的相對關係來作為比擬,「他」和「她」的男人,加上同志題材的暗示,讓許多人衝著「他」和她的「男人」要怎樣發生一段故事而來--就如同名為關心,但事實上卻探視、偷窺甚至是批評與干涉的那些「生人以上,友達未滿」的人士。

這部電影看懂的,會鼓掌;看不懂的,會驚訝。 



當「愛」與「個體的存在」相衝突時,那個導致衝突的關鍵是什麼?……依然是「愛」--只是陷進了違背了期待之後的情緒裡。美麗的普羅旺斯景色是那麼的平靜,但故事發生地點的房屋內卻颳著與門外不一樣的風--暗潮洶湧的風……是暴風雨來襲前的那種風。

故事從家庭聚會的準備開始,幸福的男主人費得烈抱怨妻子邀請太多人,必須在最需要她的時候,去準備聚會的一切。 沒多久,鏡頭帶到男主人費得烈在森林中跑步,他的鄰居雨果超越過他。

導演用著類似探戈舞步的反覆勾結的手法,利用同樣的鏡頭賦予不一樣的意義,發展同一件但卻不一樣命運的故事。 鄰居雨果一個獨居的同志,因為時常在森林中跑步而與男主人費得烈相識成為朋友--一個臨時插進來的畫面,解釋了男主人費得烈邀請雨果來參加家庭聚會的理由。

 男主人費得烈是個愛家的好男人,有個喜歡打扮成超人的小兒子,
小兒子常常爬上母親的床,跟媽媽說:
「我要跟你結婚。」
「那爸爸要怎麼辦?」
「我把他殺死,然後跟你結婚。」
「不行,他是我的老公,你不可以殺死他。」

伊底帕斯的潛意識恐懼會是男主人費得烈的壓力嗎?一個忙碌於工作、工作和工作的經濟動物,推動國家發展的社會牲畜,在家裡的地位,隱藏著被取代的憂鬱,所以他表現出一個好丈夫、好爸爸的形象,希望藉著努力穩固自己在這個家的地位,甚至是在社會上的地位。男主人費得烈的父親、母親以及應邀而來的親友們在美麗的風景下野餐。一切是這麼的美好,野餐完,爺爺帶著大家打網球……每個景象、每個人純白得像是天使……家最美的不就是這樣的景象?

這一天,男主人費得烈在準備跑步之前扭傷了腳踝,雨果背著男主人費得烈走過大片的灰色蔥薊田,邁進澄黃光亮的向日葵花海--在普羅旺斯這樣美的地方,灰色、綠色和黃色……都奢侈得很自然,自然的獨立在每一個落腳的地方……存在。但女主人卻開始警戒了--因為她丈夫在雨果身上的表情,那個應該和自己在做愛後才應該有的疲勞與滿足的表情……但這個表情卻在他在雨果身上時出現……是夜,妻子對著丈夫哭喊祈求:

「請你摸我……請你說要我……」
「不要這樣……沒有第三者……沒有……我只是沒有辦法……」

當沒有人在家裡做愛了,這是家開始崩裂的前兆,對一個女人來說,我已經捍衛了你的地位,你不能用這樣的態度對待我的世界……但男主人費得烈已經燃燒不起那樣的熱情。 畫面迴轉到男主人費得烈和雨果在庭院的對話,妻子熱情的親吻丈夫,毫不在意的在客人雨果面前扭著濃厚暗示的腰肢,走進家裡。 第一個畫面是幸福家庭的親密表現。 再來同樣的畫面,女人背影有著示威的味道。

 電影到了這個地步,似乎該到了瓶頸,但在庭院中的mans talk,開始了同志與直人(所謂的直人便是相對於同志的「正常人」所謂的「正常人」)的價值對戰。 接下來的這一段對話實在是太精彩了,精彩到我必須隱瞞,讓大家去電影院欣賞這段絕對值得票價與思惟的對話。

 其中,有一段探戈的舞步,從新婚的兩人熱情的對舞,加進了一群人的探戈……雙雙對對……如同每一對夫妻在生命最美好的時光中,舞著象徵夫妻的舞步,一對…一對…獨立的一對……男方凝視著對方傳達深情,女方用下半身交纏的熱情以為回報,表達生命階段中夫妻對舞那該有的、純潔的、沒有其他意念的色情。 簡約之後,兩個男人的影子對舞探戈……如同先前暗承雨果形容沈溺在新婚喜悅的女子,只是和「戀愛」戀愛而喜悅,換了個對象也一樣熱切,因為她要戀愛上的戀愛剛好落在「這個男人」上而已;對男人而言,性,也是因為「性」剛好落在這個女子身上,「性」本身並不會因為抽換掉對象而有所改變……在偷窺的文化裡,在男人的性表現中,只有1與0--插入與被插入--這個0,在性的前提下,沒有所謂的男或女,而自己可以擁有這兩種特性……只要自己願意,沒有所謂的罪惡、沒有所謂的污穢……在被世俗偷窺下獨立的一對中……

彼此純潔。 
 
在雨果的眼中,愛與性切得乾淨得不帶一點感情,而男主人費得烈似乎也動搖了意念中對「愛」的堅持……這樣的動搖,把先前如天使般美好的景象拉回了現實角色的不堪,妻子邀請來的女性友人是個娼妓,而父親是個貪酒好色的懦弱老頭,在暗夜裡開車追逐倉皇逃跑的友人,在她跑進雨果家時得到庇護而哭泣,老頭的說詞是:

「她的確是很性感,但是我還沒有強暴她,我有我的家庭,他們對我很重要,請不要說出去……」

在男主人費得烈和雨果的住家路上,有一棟破木屋散發著溫暖的光,裡面有一組弦樂四重奏溫暖、和諧的奏著……這是潛意識裡「家『裡』」該有的形象、溫暖、和諧、尊重……與不可或缺…… 即使男主人費得烈動搖了,他依然堅守著「家」,即使他有著潛意識裡的壓力,即使曾經有那樣的衝動,即使他的家人與朋友有多種不堪的背景(從事性工作的友人、差點強姦這位友人的父親、憂鬱的妻子、雖然小但總是想幹掉他的兒子)……他堅持「愛」,讓愛去包容一切、解決一切。

雨果的女兒來告訴雨果,他的父親因為輸血的關係感染了一種病,那種在「正常人」的觀念下是同志會得的那種病,讓雨果推翻了在和男主人費得烈庭院對談時提到父親因為他的性向,把他趕出家門的怨,也推翻了一切愛與性的見解,雨果趕到醫院去看他的父親,他躺在床上辛苦的呼吸著,雨果想說什麼卻說不出口,但他隨著父親的呼吸,和他感受著同樣的壓抑與解放,雨果爬上父親的床,依偎在他的身邊,以前的怨在這時候還有什麼可以拿出來說的? 庭院中愛與性的辯論,似乎在這裡有了「無須解答」的答案--我們穿透父母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即使來到這個世界之後個體有了種種的變化,但血緣是唯一的情分,將這個情分拓展到什麼樣的意境,那便是對「愛」什麼樣的解釋。

你有沒有被甩了巴掌的感覺?尤其是在想窺視「他和她的男人」同性之間要怎麼互動的前提下?或者是你如我看到了比色情更色情的作為,直接把我們習慣的觀念徹底的剝開,像是抗拒強姦時被剝開的一層層保護,直接碰觸核心那一瞬間的……

空白?……好佛洛伊德的電影。

真正色情的作品……不在於挑逗你的官感,而是用巧妙的手法呈現色情純潔的一面,當色情不再是「色情」,讓色情從觀念除罪,用清淨的眼與心看待一切的真,才能回歸生命的本來面目與價值,而回歸,不就是我們降生在這個美如普羅旺斯般的世界,所追尋的最初與最終的目的嗎?電影用豐盛的金黃麥田中的四重奏作為一切意象的總結,你感受到了什麼?導演在作品中的反覆為的就是你在這一瞬間的感受,你必須感受,為的不是為導演喝采或是佳映老闆的讚許,而是……

這是你對生命必須思惟的課題,在這種種的題目下,你的平衡、協調與和諧…所有的一切…生命所呈現的、豐盛的舞姿。


博悟行逸筆於學不足齋
06/12/21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電影乍看之下,似乎只是單純有關於一個男人被開發與誘引出內在情慾的故事。但是,費德烈的鄰居-同性戀藝術家雨果爬上父親病床上的那個動作,及他女兒最後現身10分鐘的戲,讓本劇一下子變成是交錯複雜的多重設定,而導演想說的一切,似乎也跟著立體而不再簡單了…。 



普羅旺斯,一方面美得讓人陶醉,一方面又似乎讓進入它勢力範圍的人們,跟著飛揚而誠實了起來。雨果從一開始即不遮掩避諱自己同志的身份與身體。我們還在奇怪小小的男孩跟一群孩子在怪聲怪叫什麼?就看到一個赤條精壯的軀體滑過那碧藍晶透的水波...。爾後,第一次的聚餐,覬覦打工女學生成熟身體的親戚,一陣黃的色狼搶白,也直接被雨果以同志身份立刻拉回冰點。當然,我們後來知道今天他的坦然,是付出一場家庭革命的代價。

而雨果對於費德烈的啟發,與其說受他影響,不如說他自己透過窺視,進一步慢慢的靠近自己內在那塊未被探知的神秘領域。是以我們看到他多次來邀請雨果,站在門前如孩童般愉悅的眼神、表情,而雨果賞給他一個他未曾看男人的角度:一尊最成熟健美宛同天使般的俊美男體在通透的天花板上展示。奇妙的是他越靠近雨果,對於太太
費德莉在性上面的需求就更大,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思索,這應該已經超過普羅旺斯的POWER了。

並且一如導演所說:費德烈、雨果在一起表現的陰柔,與太太費德莉在一起時的陽剛。如果沒有點出我相信一般觀眾可能也不易察覺,導演身為女性觀察之敏銳、細膩。導演(莎寶布里曼)還拍了很多次相同場景的不同角度來呈現雨果、費德烈及太太之間關係的消長,那場決定了一切的秉“燭”夜談,在戲裡平均分配的大量出現,其目的已昭然若揭。還有她對小小觀景窗的運用與興趣,也讓作品有一種超現實的意味。如:倆家人之間有棟小房子,裡面有四位彈著協奏曲的樂者、做著科學觀察實驗的顯微鏡頭緊接著俯視著云云眾生與大地。

我尤其愛導演對於一些場景的銜接,讓我們猶如看了一場既前衛又古老的實驗舞台劇,裡面阿嬤、親戚、阿姨、叔伯、弟弟、妹妹...,每一個人都有發言權、每一個人也在訴說著他生命的剪影、點滴。電影裡幾處意像的使用,也如畫龍點睛般的閃亮:太太心中猶有一座爬不上去的山頭,讓我立刻連想到柏格曼《第七封印》的死神降臨,那有名的探戈男女雙人舞如果由兩位男性表演又會是何風景呢?最迷離的當然是雨果大玩字根字謎的作品,當出現一段以血寫出的文字印在牆頭是多麼令人震撼啊!

費德烈忍不住對雨果的好奇帶來的改變,會到達什麼程度,導演沒有給我們任何答案。一如道德在戲裡辯證的複雜性,這也不是她要探討的,我倒是覺得導演一開始的空鏡一直到最後的風、空氣、陽光、飄蕩的簾幕、小提琴曲終的輕輕一撥,都留給觀眾最大呼吸的空間。

我非常喜愛這部作品,也熱情推薦給大家。^ ^

轉自http://bloguide.ettoday.com/doodoobear/textview.php?file=41637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他和他的愛情,
在聖誕節的前夕推薦給喜歡著他的他再一次重溫愛情的衝動與初衷。

                    曖昧的字眼隨著光影而閃,稍縱即逝。
                                               _____他和她的男人



在聖誕前夕的雨夜,與他和她三人一起去看了他和她的男人,
電影結束之後,思緒一直被拉住在普羅旺斯的遍野向日葵中,
小型的交響樂隊拉著輕慢的樂章緩慢述說著愛慕的花語,
終於不再封閉於狹隘的木房裡,而能在陽光下灑脫說著自己內心的所愛。
這是以"記得我愛你"在2003年法國凱撒獎上獲得最佳導演莎寶布里曼的新作,
錯綜迂迴的暗喻一點一絲透露情感的紓解,
在她的鏡頭底下普羅旺斯的美變成了一幅如詩的畫,
是禁忌的同性之戀的誘人還是一絲不掛太貼近於自然,
從窗子反射出去倒反"宇宙"的字樣開始,關於同性與異性相戀的那些也被相反過來,
她說:"我做了一個夢。
那是一個絢爛美麗的故事。
半夢半醒間,我在床邊的筆記本裡草草書寫,
然後繼續睡回籠覺,希望可以夢見更多。
早晨時,我熱切期待會在昨晚凌亂的筆記中看見什麼。
信不信由你,白紙上潦草地塗著: boy meets boy"

常在想喜歡同性是天性嗎?在人的心裡都有著喜歡同性的因子,
是因為在某個環境遇見了某個人刺激了內心的因子,還是一切都來自於自然?
Hugo大方說著他是同性戀,可是他卻也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Frederic說他深愛著他的妻子,但是卻因為那次的徹夜未眠長談,
讓他失眠魂牽夢縈反覆覆誦喋喋不休的話語,
妻子先行離去的親吻像極了告別,一次又一次的拉近距離卻也更模糊了彼此的愛情,
少年用顯微鏡想看微細的事物,每一次轉動細調節輪就更清楚的透視內心的因子,
隨著模糊又清晰的焦距,捉摸不定的心意就像受傷的腳裸想快速拉近卻逐漸渺小,
而那段相距落後的距離,當Hugo的回頭之後變成了彼此最相近的距離,
心跳的速度電子顯示的數字,不用多餘的話語,在他的背後抬頭看見了一絲開朗的陽光,
這是妻子第二次站在遠方看著同性的倆人,
只是無法像第一次站在二樓的高度對著倆人微笑,
站在平地上的遠望,卻好似無盡的對距沒有辦法再走進丈夫的內心了。

失敗的愛情注定在三角關係中搖擺不定,
他和她的男人,
這是喜歡同性的男人與丈夫妻子間的拉扯,
所有不被允許的言語,全部透過光線反射出去,
那些片段不斷被打斷的夢境,組合成寫滿白牆也說不完的話語;
他和她的男人,
那是承認喜歡同性的男人與父親母親間的對立,
被憤怒遺棄的趕出家門,曾有三代天倫的美滿瞬間破碎,
男子因為什麼而選擇了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一切不明,
但因為不捨與親情他選擇了原諒回到曾被疏遠的身邊,緊緊靠著;
他和她的男人,
也是天真的兒童與爸爸媽媽間的遊戲,
如果不是遇見Hugo的女兒,Frederic怎麼會有勇氣離開可愛的蒙面俠,
紅色的披風隨風飄逸,童言童語說出殺死父親的字句,
他看著他心愛的女人在他心愛的男人旁安心的睡著了,
而他也終究放心的離去前往自己內心的渴望,順著那個聲音終將別離之後再見。

三段關係中的三角關係,時而交替時而抽離,
愛情給了人勇氣,親情掛念很難捨棄,
透過鏡頭看見了美麗,透過光線透露了愛情,
相反對立鏡子之間,這一頭是錯誤,另外一頭卻是答案正確,
沒有是非對錯的利害,只有在他與她之間的艱難抉擇,
愛情需要衝動需要被祝福,普羅旺斯的夏日艷陽溫暖了人心,
而曖昧的字眼隨著光影而閃,稍縱即逝,
這一次他不再顛簸也終於可以加快腳步朝著他的方向前去,
原來在裸身美麗的天使底下,透明玻璃反映的是他和他的身影,
他是他的男人沒有了她。


轉自http://www.wretch.cc/blog/ninehommy&article_id=4186566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到令人屏息的光影流動、一個擁有幸福生活的美滿家庭,在一個美不勝收的世外桃源定居。這一切看似美好的生活願景,卻因為一個男人的介入而破壞了整個平衡。這不是老公尋花問柳的外遇戲碼,也不是老婆年過四十的紅杏出牆,而是一段柏拉圖式的同志精神式外遇,法國女導演Zabou Breitman的最新作品,《他與她的男人》。

一個愛上有婦有夫的男人,這故事放在《斷背山》熱潮的脈絡下或許顯得老梗,但在導演別出心裁的鏡頭下,同志間纖細敏感的心境流轉與與風光明媚的普羅旺斯,都被紀錄在流光殘存的底片光影中,射照著每個人心裡頭那座,曖昧不明的斷背山。

《他與她的男人》描述一個居住在法國鄉間的小家庭。男女主人費德烈夫婦都是熱心善良的模範夫妻。某日,隔壁搬來新鄰居雨果,他們邀請雨果前來做客。一群人酒酣耳熱之際,雨果向眾人表明自己是同性戀,讓原本熱絡的氣氛一下子降到了冰點。

當天晚上,費德烈與雨果二人徹夜長談。雨果談自己的同志生活,費德烈則談論自己的家庭。但費德烈萬萬想不到,之後的生活似乎便以那夜談話內容為世界觀般向外輻射出去,最終竟然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

近年來的同志電影非常多,大部份都以通俗的劇情片模式帶領觀眾進入同志的世界。但《他與她的男人》所處理的不只是單純的同志觀,還有異性戀者對於潛在同志基因的蠢蠢欲動。它不止討論同志之所以為同志的先天因素,亦用佛洛依德的心理學角度,去剖析家庭/父親對於同性戀者所可能帶來的後天影響。

演而優則導的法國女導演Zabou Breitman以意識流的手法,徹底解構二個男人的Men's talk,再將那談話中的諸多重點,重新建構成同性/雙性相互辯證的場域。讓一個可能流於通俗劇的同志故事,搖身一變成為探索性別徵向的深度作品。

影片一開始,費德烈以一位擁有看似「完美家庭」的異男身份出場。身為化學家的他認為世上的一切皆有其道理。只要循著物理原則,他的世界便不會出錯,所有問題都可迎刃而解。但費德烈忽略了一件事,就是「人性」是無法用科學的方法去歸納的。而正是那搖擺的人性與愛情的曖昧性,反映出他自己性向的模糊不清。

對主人翁費德烈來說,那夜長談或許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對話。同志鄰居雨果對他說的話猶如心頭的一盞明燈,不斷地輝映對照著自己的行為模式;亦像是路邊的那間住小木屋的四位音樂家。他們像是長居在費德烈心中的樂團,演奏著潛意識的音樂。隨著音符的躍動,讓他逐漸發現心裡頭最真實的自己。

如果雨果沒有出現,費德烈會認為自己是愛女人的,對妻子擁有常人般的性慾。但是經過跟雨果的徹夜長談,他對自己所理解的世界產生動搖。與其說費德烈被雨果吸引,不如說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斷背山,雨果只是稍微誘發了費德烈心中的渴望罷了。

原本可以發展一個超級芭樂的倫理大悲劇,在Zabou Breitman的鏡頭下卻讓整部影片顯得慧黠且發人深省。我很喜歡裡頭玩弄一些象徵與符號意涵的戲劇橋段。光影透視是導演提升整部影片鏡頭美學的元素:在池畔有如希臘神話美男子的顧影自憐、透過陽光的照射打在牆面的字母陰影、以及睡在閣樓間宛若透視的裸體美男子。

心理學中有一種病徵,稱之為「自戀症」(Narcissism)。該病名的字源來自於希臘神話中,喜歡攬鏡自照的自戀美男子Narcissus的名字而來。影片的某一幕,留著金色長髮的俊美男子坐在池畔邊,以完美的笑容看著下水游泳的雨果。那波光粼粼旁全裸男子的倒影,活脫是Narcissus輕坐河畔、顧影自憐的形象。或許導演有意無意地在暗示,同志尋求與自己形象相同的人們做為愛戀的對照,多少有些Narcissus攬鏡自照的自戀成份存在吧。

而我最難忘的一幕是,當費德烈第一次去找雨果時。打開門,雨果站在一片純粹的褚紅色牆壁前,用完美的笑容應對著,接受自己鄰居的邀約。那片紅色不禁讓我聯想起《美國心‧玫瑰情》裡,同志老爸跑到車庫找凱文史貝西示愛時,打在他側臉上的那抹紅光。鮮血般的熱情帶些暗色的低調與小心翼翼,就像雨果的性格一樣,追求純粹熱情的完美。

什麼樣的愛情才叫完美?是費德烈那般擁有一個符合異性戀社會期待的小家庭,還是雨果所追求的:品味化的生活/雕塑般的男體/極簡無牽掛的愛情模式?透過孩子的顯微鏡,輔以俯拍的高空攝影,人的形體有如培養皿的細箘般微不足道。而觀眾就像全知觀點的微物之神,拿著造物者的顯微鏡,來觀察這群擁有七情六慾的芸芸眾生。

文章引用自金桔粒的影像部落格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關同志戀情主題的電影,在最近幾年大放異彩
李安的《斷背山》更是打破奧斯卡保守的態度,獲得重要獎項
可以觀察到社會越來越進步與開放,對於同志之愛也漸漸接受與包容

當然歐洲電影更是早好萊塢電影一步,廣泛討論同志相關議題
而《他和她的男人》就是一部討論「男男一夜情」的電影

男男一夜情的電影似乎不少,那這部電影有什麼可看之處呢?

或許過去大家對於男男一夜情電影的感覺,都是視覺上的震撼
而《他和她的男人》則是帶給觀眾另一種觀感
原來男人的內心世界也是可以這樣深邃與美麗

電影故事發生的背景是自法國普羅旺斯
觀眾或許會期待,電影裡有許多美麗夢幻的法國鄉村美景
不過導演卻是把美麗夢幻的法國鄉村美景當作意識流來呈現
用一幕一幕美麗的景色,帶觀眾進到演員的內心世界深處

電影沒有太多激情的片段,反倒有許多對話~一種深層的對話
兩個男人在深夜清晨,帶著醉意的對話
引發讓人無可預測的想像,甚至挑發了男人潛意識裡的真實自我
而這樣深層的對話,就會讓一個男人出櫃嗎?
看似神奇,其實對話裡的每一個字句都帶有致命的誘惑
就像電影裡說:難不成同志的用字都是這樣幽雅嗎?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電影裡也討論很多問題
像是社會對於同志觀感與接納

甚至討論到一個大家庭裡,總是潛藏著許多不可告人的秘密
告訴我們家庭溫暖背後的黑暗,就是可能家庭是塑造人、傷人的元凶
就像是我學生時代唸家族治療時的一本書~家庭會傷人
導演也試圖剝去家庭外衣,但我們探究人是怎樣被塑造的
甚至也點到同志怎樣面對家庭的無情批判,血淋淋地呈獻給觀眾認識

你可以說這部電影是一部「意識流」的電影
如果被稱之為「意識流」的電影,那保證會讓人感覺沈悶
但是男男間精彩的對話,以及小童星的精彩演出
還有唯美的風景畫面的出現,卻常常喚起差點陷入「意識流」的觀眾

導演對於這段男男之戀結局沒有一個明確的交代,留下許多深沈的問號給觀眾
如果你是喜歡研究電影對話的影迷,那這部電影的對話堪稱一絕

如果你是喜歡好萊塢結局電影的影迷
只能說斷背山的襯衫比普羅旺斯的羊毛杉來得動人

文章引用自BART的Neverland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彭怡平 (影評人.作家)

不久之前,外子才向我坦誠:「十年前,剛認識妳不久以後,我到瑞士出差,那時看到一位瑞士的業務經理,第一次,我有耳熱心跳的感覺,這才體認到自己也有男同性戀的傾向。」外子為什麼沒有出櫃,一則因為我們兩人之間的感情甚篤,另一方面也因為他自幼的成長環境,見不到男人愛上男人;而在教會成長的經歷,也因為基督教對於同性戀仇視的態度──《舊約全書》上帝頒給猶太人的律法, 同性戀是要被治死的!此外,在古希伯來的傳說中,也曾有一位國王曾經誘姦過化身為年輕男子的天使,因而遭到亡國的命運;並且按《新約全書》的說法,同性戀者若不悔改, 不但不能得到耶穌的拯救,並且會遭受下地獄的懲罰!因此,雖然他發現自己也有成為同志的潛能,卻在面臨誘惑的當下,寧願選擇拒絕。

外子這番話,不但使我對一向對男同性戀 “避之唯恐不及”的他另眼相看,也使我體認到,無分男女,只要是人,都可能具有同志情結,只是視當時的感情狀況以及家庭、教育與社會環境的影響,而有了不一樣的抉擇;由此來看莎寶‧布里曼(Zabou Breitman)的【他和她的男人】(L’Homme de Sa Vie,2006),對於劇中非比尋常的男女感情世界的描寫,或許更能寬容以對。

以為法國片就是「每三分鐘一小脫、五分鐘一大脫;性愛第一、自由萬歲」的觀眾,因本片,對於法式愛情可能要重新定義了!在莎寶‧布里曼這位女導演獨特的愛情世界裡,心靈的交流所帶來的歡愉與滿足,比起肉體的緊密交合更令人心動。我們看到了劇中身為化學家的中產階級男子費德烈與同志藝術家雨果之間的愛情,在社會禮俗與家庭觀念的制約之下,雖然無法有激情的肉體交媾,僅能仰賴輕鴻一瞥的眼神交流,以及蜻蜓點水的肢體碰觸,然而,卻正也因為如此,兩人之間的激情反而更顯濃烈;而導演精心設計的幾個橋段,更將這份禁忌之戀的苦澀與甜美,表達得淋漓盡致!

兩人之間的愛情雖然盡在不言中,但是,費德烈一個輕柔的撫觸,卻足以使得雨果心跳計的數字急遽地上升;同樣的,腳踝扭傷的費德烈,寧願強忍著腳痛,也要陪伴雨果晨跑,最後雖然不支倒地,卻可以名正言順地與愛人肌膚之親,當雨果揹著腳傷的費德烈,出現在費德烈妻子費德莉的面前時,費德烈緊緊地抱著雨果,始終不肯放手,費德烈對雨果的依戀,已經不言自明,而女人面對自己深愛的男人的精神出軌,與兩個男人旁若無人的親密關係,內心雖然感到不安,卻又無所適從,只能百般無奈地默默注視著丈夫和雨果之間的情誼漸漸滋長,直到內心與日俱增的難堪、悲傷與不解終於衝破了長久以來的緘默,費德莉突如其來的攤牌:「我們都不是無堅不摧,我也有脆弱的時候。」更凸顯出這對人人稱羨的中產階級夫妻,表面幸福、實質脆弱的婚姻關係。

而身為化學家的費德烈,雖然擁有正常的人生(一位溫柔且善解人意的妻子、一位喜愛當超人的兒子以及愛比手劃腳的兒子,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以及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但是,這些看似幸福的一切,卻都無法代表費德烈活出真實的自我,一如雨果所問:「好爸爸,好丈夫,或者其他,究竟那一個面貌才是真實的你?」而要活出自我,對已經習慣了層層疊疊保護層、耽於安逸現況的人們來說,絕大部份可不會像電影中費德烈對雨果的愛情般,展現地如此義無反顧,這或許也是人們寧願藉由電影藝術來稍稍解放我們被層層枷鎖制約的靈魂,而少於在現實人生裡搞革命的原因吧!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他和她的男人】戀人交織出夢境般的愛情故事
融合楚浮、伍迪艾倫、岩井俊二的戀人絮語

破曉前的露天陽台,男人高唱歌曲傳達心意給另一個男人,他對他唱道:「聊聊我吧。我想聽聽你談我的心跳與憂傷。」這是即將於聖誕假期上映的法國片【他和她的男人】中一個重要的場景,也是曾以【記得我愛你】一鳴驚人的法國女導莎寶布里曼所精心建構出一則關於生命與愛情的美麗夢境。片中融合楚浮式的真誠與熱情、伍迪艾倫對愛情與人性絮絮叨叨的論辯;唯美攝影創造出宛如夢中仙境般的普羅旺斯,則彷彿是岩井俊二電影中迷人夢幻的影像物語。

【他和她的男人】導演莎寶布里曼曾在訪談中表示,這齣電影的靈感完全是來自於某天夜晚,她所做的一個綺麗美夢,在半夢半醒間,她模糊地在枕邊的便條紙上草草書寫,隔天早晨迫不及待翻看筆記時,才發現白紙上竟潦草塗寫著「boy meets boy」,因而勾起她想拍一部浪漫電影的熱情與興趣。

莎寶布里曼認為,最基本表達浪漫的方式就是「大自然」。她運用許多自然元素如森林、風、雲彩、花叢、水池,讓人回歸到充滿魔力與原始的大自然中,創造出屬於真實自我的小宇宙,大自然細微的改變也就是身處普羅旺斯的紅男綠女們心中微妙的變化。另外她以丈夫、太太、同志鄰居三方不同角度說故事,彷彿混合顏料般,將戀人們交錯、重組,讓人與人之間彼此牽連轉換,讓男人和男人在一起時陰柔,和女人在一起時陽剛,因而投射出不同的愛情風景、人性情慾。

【他和她的男人】將於12/22(週五)上映,描述一對夫妻到普羅旺斯度假期間,認識了同志鄰居,丈夫在某次聚會與鄰居暢談一整晚關於生命與愛情的議題後,竟喚醒了體內的同志情慾,一場面對真實自我的愛情故事就此展開,片中影像與音樂的完美搭配,絕對是今年聖誕夜愛情電影首選。超值預售套票詳情請上電影官方部落格http://hercafe.yam.com/blog/themanofmylife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意識流的技巧和影像敘事在這部電影中驚人地完美結合,映照出人的內心最纖細的情感流動,令人讚嘆的幻麗景緻與光影,彷彿那就是靈魂中的波光粼粼,勾引人也想尋找心中幽微的慾望。                                     
    作家  成英姝

  • 一部典型又不典型的歐洲文藝片。很法國。影像與音樂的完美搭配,留下許多深省的空間。或無言、或跳躍。是阿!人終究還是要誠實的面對自己,尤其是同志。
    拉子三缺一  維維 

  • 融合法國片予人賞心悅目的各種元素:優雅、自然、深刻、生動、風趣、轉折...
    加上導演以不同角度重複拍攝某些重要時刻的巧思,各個不同年齡的角色都有發揮,讓他和她的男人,包羅男人和女人的觀點。
    中廣「美麗翹家人」  王聰穎

  • 一針透視-異性戀愛情婚姻裡的陰霾
    回頭驚覺-同性戀愛情裡的赤裸真誠
    讓我們重新探討,甜蜜婚姻裡的毒藥
    卸下面具,重組生命和愛情密碼~
    真情酷兒Vincent 
  • 如同拼貼的畫布般,拼湊出潛藏在人的內心深處最真誠的聲音/慾念。
    影評人   Elvis

  • 三位主角細緻的表演,以及導演對同志情誼的呈現,讓人難以忘懷許久,並且也很難得將同志片拍的那麼浪漫唯美。
    旅行家月刊 行銷經理 薛松強
  • 二個男人,不談政治、不談體育、也不談股票,卻能侃侃而談彼此的心境;沒有競爭、沒有炫耀,在對話與論辯中,彼此的心靈已經蛻變轉化了。只用細膩的眼神、話語、姿態,沒有激烈的身體接觸,這種男男一夜情,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心中暖暖的感覺餘音繚繞。
    台大性別與空間研究室 召集人 畢恆達
  • 一段很美好的愛情,美好到讓你忘了是兩個男人。
    名編劇 / 導演   鄭芬芬
  • 在影片精準剪輯巧手下,我們看到當男人願意挖心掏肺侃侃而談時,情慾的各種可能性就流動開來。
    晶晶書庫 阿哲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生結識女生第一天就能發生性關係,已經不稀奇了,能讓已婚直男(stright man)在一夜之間勇敢出櫃,那才叫做真正的高招。


電影【他和她的男人】描述一對夫妻初識新搬來的男同志鄰居,在某次聚會中丈夫和同志鄰居分享彼此的愛情觀,暢談了整整一夜,之後竟然互相產生好感,開始秘密的早晨慢跑約會,最後甚至讓已婚多年的丈夫拋下妻子勇敢出櫃。本片不僅僅論及同志、愛情、與家庭,更是一部能讓人審視自我、審視情感、並且重新定義何謂「一夜情」的電影。

【他和她的男人】分別由【記得我愛你】男主角貝納恭朋以及查爾斯貝林飾演丈夫與同志鄰居的角色,兩人在片中皆有相當內斂卻張力十足的演出。貝納精采詮釋已婚多年的直男在一夜之間的細膩轉變,查爾斯貝林則飾演同志鄰居,雖然外表看似毫不受禮俗拘束,其實內心卻因為出櫃而背負沉重的家族傷痛。【他和她的男人】是【記得我愛你】導演莎寶布里曼最新電影,以一夜發生的愛情為題材、同志情愫為催化劑,成功創造出一個屬於兩個男人的美好愛情故事。導演之所以選擇同志作為電影題材,是因為她認為許多人並不了解愛究竟是什麼、也不清楚自己對愛的感覺,唯有透過同志議題才能讓人重新認清自我,並且感受愛情的界線。

【他和她的男人】將於12/22上映,不同於一般愛情浪漫電影,觀眾在今年的聖誕假期將可感受浪漫法國版的斷背風情。預售套票於兩廳院系統、博客來售票網、長春戲院販賣部及晶晶書庫熱賣中,上映後可憑套票兌換AVEDA護手護足霜組及海報乙張,詳情請上電影官方部落格http://hercafe.yam.com/blog/themanofmylife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個男人的愛情故事,由一個女性導演來說!

 

    男人外遇在現代社會中已經見怪不怪,許多老婆們出奇招來嚴加防備丈夫與異性朋友的來往,但是如果丈夫外遇的對象是男人呢?今年聖誕檔期有一部法國電影【他和她的男人】描寫一對結婚多年的中年夫妻,因為一位新搬來的男同志鄰居,而徹底改變了丈夫的性向及對愛情的看法,精準詮釋妻子面對丈夫「中年出櫃」的那種難堪、悲傷與不解的情緒,是繼【斷背山】後,最值得深入探討的同志電影

 

 

【他和她的男人】是【記得我愛你】導演莎寶布里曼的最新電影,以一夜發生的愛情為題材、同志情愫為催化劑,從丈夫、太太、情人三方探索人性深層情慾。由曾獲法國凱薩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男主角提名的才子貝納恭朋,飾演家庭幸福的中產階級男人,因為與同志鄰居的相遇,進而開始思考真實自我,細膩詮釋男人在一夜之間的轉變,片中他的妻子由以「甜姊兒」形象走紅法國影壇的蕾杜嘉詮釋,默默地注視丈夫和鄰居雨果的情誼漸漸滋長,雖然內心感到騷動不安,卻又無所適從,她同時在片中挑戰裸露演出,讓人驚豔。同志鄰居雨果則由多次提名凱薩獎最佳男主角的查爾斯貝林飾演,看似不受禮俗束縛,其實內心仍背負著因為出櫃而導致的家族傷痛,他和貝納恭朋之間的內斂情感靠著彼此的眼神交流愛慕,雖沒有激情火花與肢體接觸,卻張力十足

 

 

【他和她的男人】是一部重新定義「一夜情」的電影,也是勇敢面對真實自我的愛情故事,將於12/22在台灣正式上映,即日起購買預售票即贈送Aveda護手護足霜組,詳情請上電影官方部落格hercafe.yam.com/blog/themanofmylife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復刊第438期 FilmReview 

棄絕一切雄性陽剛的真正極速:《超速先生》

文/大圈仔
軋車向來是商業電影喜向的題材,對汽車迷(而非電影迷)來說,1971年的《粉身碎骨》 (Vanishing Point)可說是經典作品。當中,充滿陽具意象的長型粗獷美式車頭,配置猛爆肌肉線條車身,再加上雷同人體刺青的火焰圖案,Challenger R/T是好萊塢虛構雄性美學的極致表現。不過,同樣是軋車,《超速先生》所再現的,雖然看來破舊,但卻是貨真價實的世界紀錄保持者。《超速先生》故事之所以有趣,除了是因為真人真事改編之外,更在於男主角不是一個肌肉猛男,而是一個患有心臟病的62歲老頭柏特‧蒙羅(Herbert James Munro,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飾)。

柏特‧蒙羅原本是紐西蘭的一位獨居老人,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強人意,但卻正好和他的改裝摩托車技術成反比。在紐西蘭摩托車界,他早已小有名氣。憑著數十年來不斷改裝的一輛1920年印地安人(Indian)闖出名堂,在紐西蘭一度引起年輕飆車族不爽得咬牙切齒,一直想找機會羞辱這老頭一頓。不過,柏特‧蒙羅的志向不是要打敗這些地痞,而是希望在有生之處憑著那輛老爺破車刷新世界紀錄。

沒有任何商業贊助,從社區募款、親友相助、退休積畜全數提領,到再他的破房子拿到銀行去抵押,這位心臟日漸惡化的老人終於帶著他的1920年印地安人孤身上路,前往美國猶他州波尼維鹽原(Bonneville Salt Flats,由於獨特的地質條件,造就當地廣達412平方公尺的寬闊平坦地面,特別適合用作車速測試場地,多項世界紀錄在當地刷新)柏特‧蒙羅在當地所刷新的1000cc以下地表最高車速,至今未有人能打破。

早在1971年,當時尚未踏足好萊塢的羅傑‧唐納森,就曾參與製作柏特‧蒙羅的傳奇紀錄片《獻給超速之神》(Offerings to the God of Speed)。長期研究澳洲改裝摩托車文化現象的蓋倫‧富勒(Glen Fuller)指出,柏特‧蒙羅的作為其實形同德勒茲與瓜塔里(Deleuze & Guattari)所指出的中世紀共濟會員(Freemason)──他們蓋房教堂前拒絕先行規劃設想一抽象的樣貌,而是直接用劈開石塊施工──柏特‧蒙羅憑著其個人長期敲敲打打以及土法合成金屬鑄煉工法,讓他的1920年印地安人得以從機械複製時代規格化商品系譜中逃逸成功,並且一舉宣告個人意志的價值,面對資本勢力掌握雄厚資源,柏特‧蒙羅始終能夠不卑不亢地與之周旋。

1971年《粉身碎骨》(Vanishing Point)裡面 Challenger R/T所再現著的,正是美國資本主義美學的極緻表現,它歌頌福特主義式工業技術的輝煌,當中著重炫耀的是一種和資本主義密不可分的雄性美學想象;但是在《超速先生》之中,卻是呈現著競速世界中的真實一面──資本的優勢並不能保證機械技術的成功,而機械技術的進程,更是不假雄性美學包裝。尤其是,在刷新世界紀錄的剎那,羅傑‧唐納森巧妙地安排對準安東尼‧霍普金斯的凝視鏡頭,特寫著高速引起老人面上加倍的紛雜皺紋,以及無力睜開眼皮的窘態──這才是真正獻身於極速的軋車。原來,鄭伊健的《極速》車神形象和周杰倫的《頭文字D》甩尾,根本就是在扮一場家家酒而已。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相當喜愛的一部作品。
以喜感幽默搭配豐富的人情味,在臨老人生況味的潛流下激盪漣漪,讓本片在所有逐夢電影中顯得相當特殊、足堪玩味。

原本逐夢本身就或多或少帶有賭博的性質,夢的背面可能是空無一物,甚至付出浪擲青春的慘痛代價。尤其劇中的主人翁在臨老生命即將歸零的當口,遠渡重洋豁出一切前往一生所嚮往的夢幻競技場,肉體的匱乏與累積的經驗與知識,在沿途多變的物事背景下做出異於常人的較勁拔河,格外令人對老人的處境憂慮掛懷,同情他的挫敗,並為他的成功歡欣哽咽。主人翁享受夢想、享受生命、盡其在我的樂觀身姿,在感動之餘也予人豐富的啟發。

我本存心去看安東尼霍普金斯 ( Anthony Hopkins )的演技,果然百變老薑演來火候純清,讓人感覺既熟習又陌生,驚奇心喜自不在話下。

影像與配樂風格溫暖甜美,編劇上細節縝密,幽默風趣之處屢見新意。尤其老人出賽前在油箱中加一粒硝酸甘油--一種具有炸藥成分的心肌梗塞時的救急藥品--將人與車的命運和處境重疊一起最是巧妙。

此外本片也發揮公路電影的特長,除了豐富的景緻與人情,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也衍生出一連串出人意表的際遇,豐富了劇情也透露出作者的悲憫和獨特的人生觀。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速先生》The World's Fastest Indian

記得不久前,我們台藝大應媒所為了人生劇展的徵件活動,請大家提供一些故事,仲豪同學手寫了一篇真人真事的傳記傳真給我,當時看到完手寫稿真是感動,在昨天看了超速先生特映後,知道仲豪同學有看我的blog,所以第一個就是要推薦你看這部電影喔。

其實大部分同學在編撰故事裡最難的就是如何在劇本結構中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雖然我已經在研所的家族裡,對結構的部份撰文講解過了(抱歉啦,這邊的朋友看不到,因為是我們研究所的家族版),不過正好用超速先生來作一個分析。

就人物塑造而言,超速先生柏特蒙羅是個真實存在的傳奇性人物,他曾在巴納維亞鹽帶平地上9次刷新紀錄,甚至在1967年摩托車越野賽的紀錄至今也未能有人打破,這麼重要的摩特車速度之神,為何導演要拍他晚年時代到美國參賽的故事,而不是拍攝青壯年時期,在紐西蘭的成就?

其實這就要進入故事主軸,主角柏特是那種越沉越香的智者,可以說是一位生活的哲學家,導演讓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這位不菸不酒、追求夢想的摩特車之神,但是如果僅是以塑造偉人的特性較沒有辦法讓人有感同身受的力道,所以我們可以看見柏特的拗執、孩子氣,在檸檬樹下尿尿、或是不顧心臟病危險參賽、也看見他的哲學理念,
『若你不追求你的夢想,那只是像蔬菜般呆板的人』。

然而在故事中段裡,我們看到他從紐西蘭初入美國時的格格不入,包括坐計程車、言語溝通的不同,金錢物價的差異等等,開始產生一些文化衝突,不過導演沒有刻意多所著墨,畢竟這只是他旅程的一部份,然後我們看見他在這趟美國之旅時遇到的一些朋友,包括變裝的蒂娜、修車廠老闆、印地安人、喪夫女子、越戰軍人,導演在安排柏特旅途中遇見的這些角色,都是屬於邊緣文化的角色,在伯特與這些人物的對話裡,展現伯特眼界的寬大,對世界的包容。

對我來說,超速先生的速度飆多快已經不是我自己最喜愛的部份,而是他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氣餒的精神,我自己覺得比較可惜的部份是此片時代的背景的氛圍沒有很突顯,還是比較現代感一點,如果加入了六、七零年代的代表音樂,會讓人更進入整個復古的情緒,增添異國情調,當然這只是我一廂情願的亂想啦,整部電影還是非常精采的,值得推薦給大家。

文章引用自十六厘米日記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