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最新影評 (23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陳樂融影評 (引用自 陳樂融自選輯)

「東京奏鳴曲」:★★★★★

形式與內涵高度結合的完美之作,影評16回來首次五顆星評價,2009第一季在台灣看到最好看的電影。理性上扣準社會現實下失業造成的家庭裂解,感性上卻又通俗曉暢到照顧每個成員的心理變化,從成人到小孩都盪到谷底卻又冉冉新生,人生真的無解?套句羅大佑的老歌:「只要你拋開一些面子問題。」

藍綠色調攝影風格把日本社區生活的壓抑假象呈現得淋漓盡致,演員從平靜到崩潰復歸平靜的演出也讓觀眾全情投入,每個場次和每句對白的經營都看似平常卻又意義非凡,還間或有不算黑色幽默的奇思異想。絕佳的音樂與錄音,直到片尾字幕依然讓人盪氣迴腸。編導黑澤清,我記住你了!

 

S#056_0017.JPG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wo-Legged House (16).JPG 

背馬鞍的男孩  Two-Legged Horse

藏在遊戲裡的暴力

壹周刊評分 : 83分

 

上映日期:19

導演:莎米拉馬克馬巴夫

演員:茲耶米爾札穆罕默德

片長/級別:95分鐘/輔導級

娛樂性★★☆☆☆ 兩顆

藝術性★★★★ 四顆半

 

為了每天一美元的工資,男孩吉亞擊敗無數競爭者,爭取變成兩條腿的馬,背著失去雙腳的小雇主去上學,他為此開心的不得了,覺得自己賺大錢了-【背馬鞍的男孩】裡的世界就是如此深沉而殘酷,但又從一開始就牢牢攫住觀影者的目光讓人無法漠視其中反映出的幽暗與真實。

 

貧困的吉亞和他有錢的小雇主之間,一直進行著權力的角力。最初,失去腳的孩子役使吉亞,要他和同學們騎的驢、馬賽馬,不時打罵他;等到吉亞被他趕走,新買的三輪車又不能替代「人馬」,他只好哀求吉亞回來,但是緊接著的卻是加倍的折磨,甚至是心靈與愛的幻滅。編劇穆森馬克馬巴夫寫出了這麼一個近乎絕望的故事。

 

失去雙腳的孩子有一雙漂亮的眼睛,卻會在眨眼之間想出令人不寒而慄的壞點子;他對吉亞所做的種種劣行,讓人不願相信這居然是一個10歲小孩會做的事。可是,看到他洗澡時露出少了雙腳的軀體,看到他繞著埋葬了自己雙腳的墳頭爬行、哭喊,就明白創作者無意指責這個孩子。因為誤踩地雷,小男孩失去母親,也失去了兩條腿;父親帶姊姊去治病,就把他丟給不盡責的管家和吉亞照顧。因為貧窮,吉亞就睡在路邊的大鐵管裡,為了每天賺1美元,甘願真的「做牛做馬」;而他喜歡的小女孩,每天必須在街上乞討,才能讓家人不餓肚子。

 

導演沙米拉馬克馬巴夫將戰爭和貧窮,透過兩個男孩微妙的關係和殘酷的權力遊戲,攤開在大眾眼前。那種隱藏在童稚遊戲中的驚人暴力,兩人間主宰與受制的角力變化,與一個人逐漸在心理上成為馬的過程,在在使得影片具有沉重份量,並刻劃著馬克馬巴夫家族清晰的印記。

(撰文:老嘉華 資深媒體工作者及影評人)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亂世之下的一片美麗淨土【給史達林的禮物】

  • 作者:張冠倫
 

【給史達林的禮物】(The Gift To Stalin) 是一部很不一樣的電影,因為它來自遙遠且陌生的國度「哈薩克斯坦」── 一個對台灣觀眾來說,可能僅藉由地理課本的白紙黑字而有過一面之緣的國家。此外,由於中文片名中出現「史達林」三個字,觀眾或許會望文生義地認為這是一部以獨裁的共產主義為題材的嚴肅電影。觀影前我也曾如此預期,甚至害怕會在戲院中坐立不安、度秒如年;然而,【給史達林的禮物】講述的是在前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的冷血威權統治之下,生命如敝屣、如螻蟻的小老百姓堅強且樂觀求生的溫暖感人故事。

俄羅斯的莫斯科曾舉辦一場「送給領袖的禮物」展覽會,其中又屬史達林收到的禮物數量最多,特別是在1949年慶祝史達林70大壽的那一年。在琳瑯滿目的禮物中,有一封來自五歲小孩親手寫的信,道出了當時每個小孩的心聲:「希望爸爸能夠回家。」這個真實事件便是【給史達林的禮物】的故事原型,那位小孩在電影裡化為死裡逃生的孤兒沙士奇。圍繞著他成長的有獨眼鐵路工人哈樹、美麗的俄羅斯女子薇拉、溫柔的波蘭男子亞齊,以及一群來自各地、同樣是孤兒的小孩來陪伴沙士奇,讓他即使隻身處在陌生的小村莊裡,卻渡過了人生中唯一寶貴且快樂的日子。

我很喜歡片尾結束時,那總結整部電影且意義深遠的畫面:一棵枯樹上繫滿五顏六色的祈福彩帶,一旁只見老人哈樹帶領著小孩沙士奇背對著觀眾,沿著一彎鐵軌前行。這樣的構圖雖然簡單,卻能讓看完電影的觀眾在心中湧現出一股暖流,並細細咀嚼其韻味。因為對於沙士奇來說,哈樹在他的生命旅途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僅是口中的「爺爺」那麼簡單而已。哈樹會緩緩闡述出自己的過往人生,讓沙士奇了解人們處於大環境之下的無奈。除了曾淡淡地提及他曾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與美麗女子邂逅結婚、生子到喪子外,我們無法深刻體會哈樹到底經歷過怎樣的人生,僅能由哈樹臉上一道道又深又長的皺紋以及右眼上的傷疤去感受。但哈樹那被視為「腦袋不太靈光」的愚鈍外表之下,實則蘊藏了睿智、奧秘、寧靜及逸樂,呈現出哈薩克漫漫大草原上的出世與大智慧。

除此之外,俄羅斯女子薇拉也是一位個性鮮明,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由於出眾的外表和玲瓏有緻的身材,薇拉成了俄羅斯警察及長官所覬覦的對象,他們三番兩次強行進入薇拉的房間玷汙她。如同二戰期間,中國、台灣及韓國等地的婦女被脅迫徵召為「慰安婦」一樣,薇拉象徵了在強權凌威之下的女性。為了保護自身及家人的生命,往往身不由己只能淪落為男性士兵的玩物。這是大時代造成的悲哀與無奈,多數婦女選擇默默承受這一切,將眼淚往肚裡吞;然而,薇拉卻展現出女性堅強的一面,以言語挺身對抗強權。為了保護沙士奇,薇拉謊稱沙士奇是她的兒子,在長官詢問孩子的父親是誰時,薇拉機靈回答道:「我也想知道是誰。說不定是博加拜(當地的警察)的呢。」徹底諷刺男性高傲且輕浮的行為,也讓觀眾默默在心底為她叫好。

片名中的「禮物」蘊含了兩層意義:一為沙士奇將寵愛的小白羊「熱水」獻給史達林,希望能換得父母親的自由;二為蘇聯政府試射的第一枚原子彈,以向史達林致敬並慶祝他的70大壽。有趣的是,整部電影從頭到尾完全不見史達林的身影,只有廣播中流洩出的聲音,宣揚史達林對於蘇聯的貢獻和地位,將史達林塑造成神一樣神聖且偉大的人物。對於這些終身在蕭瑟草原上度日的居民來說,史達林的存在遙不可及,卻又深深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誠如片名的雙重意涵,「史達林」三個字構成的符號,對於政府高層來說是又敬愛又害怕,他們使盡心機、枉顧人民的性命試爆原子彈,只為了取悅史達林;相反地,在如此嚴峻的世局下,平民百姓卻將人性最美好的一面顯露出來。無論是照顧來路不明且無依無靠的孤兒沙士奇、亞齊為了保護妻子薇拉的捨身行為,抑或哈樹那及正氣與智慧於一身的形象,在在都為本片點燃出一道溫暖的光芒。

回歸到剛才提及的電影結尾的畫面。哈樹引領沙士奇沿著軌道往前行,而鐵軌的前端卻消失在一堵高聳的岩壁後方,畫面外傳來老年的沙士奇的聲音:「鐵路是通往未知的地方。」對於沙士奇這樣受到外來威權的統治的人來說,不但得隱藏起自己真實的身分,連心中所信仰的上帝也被否定。不僅未來的路途渺茫,就連當下的日子也是處在水深火熱的情況中,因為沒有人知道自己何時會被警察以莫名的原因抓走。難能可貴的是,如同鐵軌旁的枯樹上繫著的彩帶,人們的心中依舊抱持著美麗的希望,「即便至親至愛不幸遠離,我們更要在心中持守一片淨土,永遠守護彼此的珍貴記憶。」導演魯斯坦‧艾德拉謝夫(Rustem Abdrashev)如此說道。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達林對開海報.jpg 
好電影要能開啟新視野,新境界,《給史達林的禮物》就是一堂全新的人文課。

本文轉載自 藍藍的 movie blog

 

要推荐2008非看不可的電影,在最後的歲末時光,我願意推荐哈薩克導演魯斯坦‧艾德拉謝夫(Rustem Abdrashev))的作品《給史達林的禮物(The Gift To Stalin)》。
 
我一直相信,好電影其實都有開窗功能,不是讓我們看見新世界,就是讓我們發現舊世界。《給史達林的禮物》其實是兩者得兼。
 
所謂的新世界,指的是哈薩克的風景、人文與哲學;所謂的舊世界,指的是1949年史達林當權的蘇聯國度。《給史達林的禮物》描寫在1949年史達林70大壽前夕,大家都挖空心思想要替獨裁者祝壽,蘇聯官員正在籌備第一顆原子彈試爆,但是被迫與父母分離的猶太小男孩卻獻出了自己最珍貴的小羔羊,盼能換得與父母的再相逢。電影有歷史,有人文,還有完全陌生的國度風情,每一格膠捲,對我而言都散發著新鮮魅力。

2..JPG 

《給史達林的禮物》其實是一部貧苦人民對抗官僚體制的作品,小男生沙士卡(由Dalen Shintemirov飾演)是遭蘇聯流放的猶太難民,祖父死在火車上,他則是假死才逃過一劫,被哈薩克鐵路工人哈樹收留,不但替他改名改運,也教導他從哈薩克文化中適應艱苦人生。史達林對抗過希特勒,曾經是蘇聯的偉大英明領袖,卻也同樣是殺人如麻的劊子手,但是蘇聯的慘痛歷史,由於蘇聯領導人重視電影教化宣傳功能,一直是禁忌題材,過去好萊塢作品涉獵亦不多,對很多人而言都是很難想像的歷史空白(偶而一部《齊瓦哥醫生》或《烽火赤焰萬里情》,都只能算是點到為止的輕輕碰觸而已)。
 
《給史達林的禮物》迷人的關鍵在於導演魯斯坦‧艾德拉謝夫的堅持,他相信「動盪的時代,小人物的人性光輝是記憶中永恆的美好」,本片確實也體認了「動盪」和「美好」兩項特質。電影從火車展開,觀眾很難了解車上的人囚何以有老有少,慢慢才會明白史達林與希特勒的殺人等級還是有別,希特勒殺害了六百萬猶太人,執政時期更長的史達林則是從異議人士到猶太人,從集體農場到勞改營,大約屠殺了二千萬人,電影中坐火車流放邊境的猶太人只是萬千車輛的一小輛而已,如非有位小男孩沙士卡幸運逃生,那些生靈就沒沒無聞地駛向終點,埋骨在無人知曉的荒漠大地,透過一個小男生的哈薩克奇遇記見証時代的殘酷,就是本片「以小觀大」的宏闊史觀。
 
悲慘與憐憫往往只有一牆之隔,處理得當,就能在引人垂淚及歎息聲中,贏得更多歡呼。沙士卡奄奄一息躺在屍體堆中時,蘇聯警察怕有人裝死,還用刀去刺死屍的驚險畫面,就是其中一例,哈樹的緊急處置,吊足了觀眾胃口;同樣地,沙士卡原本只靠著車窗外的雨水度日,最後卻懂得來販賣飲水來賺錢,巧妙的轉折,讓時代的悲情有了轉折出口,也讓猶太人的智慧頭腦有了更戲劇化的高潮。

3..JPG 

暴政的恐怖不在於威脅震嚇,而是在於無所不在的巧取豪奪,以及因之而生的無言憤怒。聲嘶力竭,怒目張舌地斥喝,固然可以表現憤怒,卻也容易顯得膚淺,《給史達林的禮物》中所有受剝削的人們,其實都看到了隱藏在官僚身後的蘇聯惡勢力,那才是罪惡的淵藪,才是惡人囂張的動力,因此,敢怒不敢言的委屈與低姿態,也就更能在無奈之中,更能勾動你的心。

原本茶不思飯不想,奄奄一息的沙士卡,卻是在哈樹彈奏的哈薩克樂器下,看見了樂趣與生機,政治上的惡勢力都只能狂妄一時,深厚的文化才是長久撼動人心的力量,哈樹的臉上書寫著昔日戰場作戰的刀痕,心頭卻已遠離俗世爭擾,他坦然接受命運的擺布,卻在文化與天意中找到自己呼吸的空間,他的怡然與達觀,成就了亂世中最寬厚的肩膀,承載了紅塵不幸,也成為沙士卡最難忘懷的生命導師了。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史達林的禮物

 11..JPG 

(文/nsrfzr

很意外的,這部聽起來充滿歷史意味而且不太有吸引力的片名,竟然是蠻有劇情而且蠻純真可愛的一部電影!


如果是和我一樣對歷史認知不強的人,可能對這片名壓根兒沒興趣。抱持著要多看不同種類的電影才能培養不偏頗的觀賞興趣,我還是想一探究竟,但是入戲院前,仍然由衷的期望「給史達林的禮物」不要像「愛在波蘭戰火時」讓我覺得難懂。

整部片,蠻令我意外的,出乎我的想像。也許是因為原本將期望直降到最低,所以突然覺得這部片其實還不錯呢!以下是我覺得本片的三大賣點(優點):


一、這部片不需要很強的歷史背景知識就能輕易看懂。我原本以為要具備七八成的知識,但其實不用,只要有著一成的認知,聽過史達林這三個字、知道他做過什麼事,這樣就夠了。就算沒聽過史達林,電影開演之前左鄰右舍三五好友問一下,就OK了!


二、小男孩的天真為本片嚴肅之處帶來詼諧的效果。劇中的小男主角原本就長得很可愛,而其實本片想要講述的是史達林對人民造成的傷害,不過並不像以往的電影只是一昧的呈現一堆軍人或是表現出虐待人民的畫面,這次手法大逆轉,改以小男孩為主軸來看整件事情,運用小男孩的心情與遭遇,來輾轉表達史達林為他們帶來了什麼改變。


三、本片是有劇情的,而不像以往許多歷史敘述的電影拍攝得像記錄片那樣子,也不會在片中一直催眠的像觀眾訴說西元幾年幾年哪國攻打哪國,西元幾年幾年哪國併吞哪國
  

而最後的爆破場面讓我頓時感到意外,以為自己在看災難科幻片哩!
 
劇情安排:★★★★☆
拍攝手法:★★★★☆
推薦程度:★★★★☆

 

(文/vanessa0610

原本以為這部片可能是很嚴肅或者很悲情的論敘以政治戰爭等等的歷史背景所帶給當代社會的衝擊,結果卻是以一種壓抑著深層的悲哀無奈,用有趣可愛詼諧的小孩子的眼光看待那時的世界,這樣的手法真的更能擄獲人心!!一部好電影是看完以後,在心湖蕩漾起的漣漪久久揮之不去,後座力很強的!

 

雖然我並不瞭解史達林這號人物的點點滴滴,可是卻也能夠輕易的被帶入電影的世界裡體會那時候大家對於史達林這人物的尊敬與害怕!!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那隻帶給男童快樂溫暖的小羊,在小男孩的在三考慮下,還是捐給軍人說要當作史達林的禮物,還再三告知送禮物的他叫什麼名字,希望這樣父母就可以歸來,雖然這很幼稚而且不可能實現,但卻能深深的表達出當時男孩的無奈以及別無他法,更強烈的表達出那種期盼親人可以有機會回來的心情

 

還有那個漂亮的薇拉,一而再的被人侵犯,絲毫沒有辦法沒有自由可以反抗,甚至連平民都會對可憐的她議論紛紛,當可憐的自己變成廉價的自己,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想要嫁給一個老實暗戀自己的人以結束這窘境,卻在結婚當天,新郎變成無辜的槍下魂,只因為那個警察又來欺善怕惡想占薇拉便宜發洩慾望,當薇拉一邊哭一邊抱著屍體大喊老天為什麼不一起帶走她,然後一邊絕望的躺在新郎旁邊時,那畫面真讓人動容………..

 

這是一個倒敘法,年老的小男孩,回到村落,回想過去的一切,認墳墓裡的哈樹為自己的父親,可憐又善良的哈樹,不同一般電影的,好人沒有好報,所有善待小男孩的村民們都死去了,看著躺在墳墓裡面的大家,還有樹上無數的絲帶,寄予深深的哀悵……………

 


(文/pony

一開始對這部片並沒有太大的期待,想說就跟大多數的獲獎影片一樣非常的難懂,結果,並非如此…

故事發生在1949年史達林統治下的前蘇聯,故事的主角沙士奇出現在一輛開往絕望終站的流放列車,陪伴他的爺爺在他面前撒手人寰,臨走前並告訴他要相信上帝,上帝是唯一的神。因為上天的眷顧,因緣際會下被鐵路工人哈樹救起,跟著哈樹回到他所居住的村莊,也讓他重新回到歡樂的日子。

玩樂之餘,心中仍不忘要將爸媽救出,無意間在報紙上看到國人皆為了準備給史達林禮物而費心,於是心裡單純的以為只要他準備了一個讓史達林開心的禮物,爸媽將會獲得釋放,他將陪伴他的小羊送給了史達林,但是這個禮物雖然會到史達林的手上,但是他也不會知是沙士奇送出的呀!!爸媽當然也沒有獲得釋放。

溫馨感人帶些許無奈的劇情,再加上小男孩精湛的演技,讓這部片不只是陳述一個時代的歷史,更生動的描繪出主角的個性,使整部片更為精采,是部值得深思的片。


(文/小安安)

看了片名,在想沙士奇會送什麼禮物給史達林呢?


一開始,沙士奇就失去了爺爺,當他被混在屍堆裡被下車時,士兵要檢查所有的屍堆的人是否都已死掉了,要拿尖刀刺每一具屍體的時候,我好緊張呀!深怕沙士奇會被發現,還好鐵路工人哈樹救了他!!之後哈樹就像對待自己的小孩一樣照顧著沙士奇,我喜歡哈樹揹著哈士奇,走在鐵軌上時,哈士奇幸福的表情,我想當時候的沙士奇應該覺得自己是幸福的。


在那個戰亂的時代,我並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但是能知道的是,大家都過的很辛苦,很多小孩子都是孤兒,很多人的親人都已離開了。警察似乎就是老大,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感覺!裡面有個叫薇拉的女生,我覺得他的命運很可鄰,警察一再的侵犯她,讓我覺得很不忍,最後她願意嫁給喜歡他的那個男人時,男人因為和警察發生了衝突,不幸死在槍下,讓人覺得怎麼會這樣子呢!!!或許這就是那個時代的人的悲哀吧!


當警察在問沙士奇是否願意把他的小羊賣出時,他並不願意,但是他想到,如果他把他心愛的小羊送給史達林,他是否能放回爸媽回到他身邊!沙士奇懷抱著希望的心,希望爸媽能回到他身邊,但是我想是不可能的。


哈樹有跟沙士奇說,他長大後一定要記得回到這個地方,最後一幕沙士奇已經老了開著車,到了墓地,看到了,當時候他認識的每個人都已經長眠於此,包括哈樹,這時他說,他要認哈樹為父親時,我有被感動到,我想哈樹在天之靈一定會很開心的!!

 

這部電影能讓人看完後,想很多,突然覺得自己真的很幸福,沙士奇,因為哈樹也變的幸福。有時小小的幸福也要有感恩的心,一個小小的幫忙,就能讓人覺得幸福的話,我想,這是很開心的!

小小沙士奇長的很可愛,大家可以進去電影院看看這部電影喔!!會有很多的啟發的! 


(文/cecillin

 

一絲仁慈,點燃生命的光亮!

 

《給史達林的禮物》是哈薩克導演魯斯坦‧艾德 拉謝夫(Rustem Abdrashev)的第一部作品,以1949年史達林統治下的前蘇聯為背景,當時政府將少數民族流放邊境,並為了慶祝史達林的七十大壽,官員們進行原子彈試爆作為送給史達林的禮物。

 

故事的主角沙士奇正是此場歷史悲劇下的犧牲,沙士奇與父母分離,又失去了相依為命的爺爺,還天真的以為如果他也能送給史達林一份很好的禮物,史達林就會讓他與失散的父母重逢。在收留沙士奇的薇拉、哈樹等出現後,沙士奇的人生出現的新曙光,而他們無私的愛與那些耀武揚威的警察,更是產生了強烈對比。

 

導演以年老的沙士奇回朔整個故事,雖然他有這樣悲慘的過往,但他卻永遠記得人們對他的愛,以及重生的人生。回頭想想幸福的我們,真應該好好珍惜我們握有的平凡的幸福。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eraphine10.jpg

文◎羅斯提

一個自傳電影怎樣拍才能引人入勝?可以花枝招展地如同《神鬼交鋒》般地傳奇,因為主角法蘭克阿巴內二世本身就是個話題人物,他假扮過醫生、銀行家、機師,律師(這是他唯一考來的真實身份)都能唬過別人的懷疑。他風流瀟灑,臭屁自信,卻掩蓋不了童年的缺憾,以致於他一輩子都活在缺愛的孤獨中。

相反地,法國片《花落花開》卻選擇了一個低調沉穩的基調,它一點也不炫耀多奇,主角薩賀芬的人生其實平淡無奇,卻也是一輩子都活在孤獨中,雖然她有著虔誠信仰,相信自己作畫靈感是來自天上的使者聲音,但仍被大多數人視為行徑怪異。

或許嫌《花落花開》影片節奏緩慢,或許嫌談論一個不起眼的素人派畫家並不是熱門主題,但影片著實展很精簡地用鏡頭和造型,讓我們迅速理解沙賀芬的個性雛型。

如開場就是拍她到教堂望彌撒,說明了她是虔誠教徒,接著拍到她到別人家裡幫傭,她的個頭不小,更凸顯了她在幫傭時的落差,她的尊嚴和她彎曲的高度等齊,令人見著了她的委曲。

接著她到大樹上乘涼,這時暗喻了她的視野並不低淺。儘管她的自尊被人踩在地上,但她仍不卑不亢,需要為她自己挺身而出的機會時,她絕不吝惜。她就對賞識她的藝評家伍德說:「我從小到大都知道別人用什麼角度看我。」參雜著被扭曲的尊嚴,以及缺愛的孤獨,讓薩賀芬用更強烈而變形的花樹圖騰展現內心狂火,讓人看了觸目驚心,又是美豔又是駭人,因為沒人願意直接透視自我,那是一片不願被開發的原始伊甸園。全片節奏雖優緩慢長,過場都像眼簾垂掛、拉起,如同我們觀眾雙眼,只能凝視嘆息,永遠無法理解超越常人想像力的天才有多寂寞。

評價:82分

文◎Veronica
姑且不論《花落花開》是不是一部突出的電影,編導馬丁波渥斯膽敢將這位鮮為人知的天才女畫家薩賀芬路易的故事搬上大銀幕,讓世人有機會窺探她悲劇傳奇的一生,光這份勇氣,就讓我打從心裡折服。

天才在遇到伯樂之前,算不算是個天才?薩賀芬路易41歲開始作畫,在48歲遇到「伯樂」威廉伍德之前,只是個默默無名、尊嚴被踐踏的清潔婦,然而當她的畫作開始受人賞識,品嚐成名的滋味之後,卻也因此迷失自我,最終走向毀滅之途,除了令人不勝唏噓之外,我不禁思考兩個問題:天才和瘋狂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如果她沒有遇到威廉伍德,終其一生都只是個愛畫畫的清潔婦,生命會不會比較美好?此外,偉大的藝術家是由誰來定義?如果大部分的歷史由男性來書寫,恐怕有更多像薩賀芬或雕刻家卡蜜兒的女性藝術家,終生都被淹沒在滾滾的歷史洪流中。

電影本身,馬波渥斯以樸實不花俏的手法,娓娓訴說一個女清潔婦被挖掘為天才畫家的故事,凱薩獎影后友蘭達夢露將薩賀芬的卑微、孤獨、天真、瘋狂,詮釋得幾近完美,成為整部片最大靈魂。一美中不足的是,薩賀芬逐漸迷失自我、自我瘋癲的鋪陳太過簡化,只憑著一次脫序的行為就被關進瘋人院,難以有說服力,看本片建議連同《揮灑烈愛》、《羅丹與卡蜜兒》一起看,相信更能深入瞭解女性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評價:85分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nsrfzr

 

這部戲中,最令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是數度出現「畢卡索」的名字!「畢卡索」是我最喜愛的藝術家,除了曾經費心的想了解他的畫作歷程,我還曾經著迷到甚至研究他的情史來龍去脈。雖然非常精采,不過還是將主題拉回電影的主角──薩賀芬。

 

我想這部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即便我尚未耳聞薩賀芬這位畫家,恰好藉這次機會認識一下。這一位看來拉蹋不重視形象的清潔工,行為總是大剌剌,就算是到店裡買顏料聽到老闆說聲謝謝也從不會想要禮貌性在口頭上回禮。在溪旁洗著被單時,竟然還可以隨興的就地解決方便,甚至在心情好時,就脫了精光到溪裡自由自在的裸泳著還哼著歌。認誰也料想不到,這樣一個老是被頭散髮的中年女子,會有繪畫的天份!
然而薩賀芬自己也說不出個理由為什麼喜歡畫畫──即使被賞識她的伍德先生詢問起她繪畫的動機。伍德先生不斷想知道薩賀芬是不是經歷過人什麼不為人知的痛楚、或是與父母之間是否互動不良好,才能在繪畫上一展長才?由這些問題,也不難知道,或許能夠將藝術表現的淋漓盡致的創作者,多是因為她在某方面受挫或是受到極大的衝擊,讓她心中的情感起了相當大的漣漪,非得要為自己找了情緒的出口,因此創作成為一種宣洩的方式。

薩賀芬不愛與人打交道的個性雖然不是很受到大家的歡迎,獨自租著一間小房間過活著,擺放著各種繪畫工具與自創的獨特顏料,縱使裡面在外人看來可能雜亂不堪,卻是她唯一的小天地,是令她自由自在的天堂。從不受到大家矚目的薩賀芬,畫作快完成時會唱歌的這個習慣被旁人所參透時,也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吧,至少她的存在被注意到了。

奇妙的是,她其實對於自己的畫作並沒有自信,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名聲,也不是為了販賣圖利而畫,僅僅是想躲進自己世界的一種發揮。所以當畫作受到伍德先生矚目時,還無法置信,甚至認為會賣出畫伍德一定是在開玩笑!然而,找到欣賞自己的伯樂時,終究是很開心的一件事,相信一位畫家會因為此而更有動力去投注心力在自己的創作。伍德甚至想為薩賀芬開一場個人畫展,這對薩賀芬簡直是夢幻般的理想!

我們是否曾經想過,當世界上唯一欣賞自己的人遠離我們而去時,我們會否覺得失去了整個世界?甚至忘了自己熱情埋首努力所秉持的初衷為何?基於此,因為當時景氣問題,伍德無法在短期內為薩賀芬實現開畫展的夢想,有才氣的薩賀芬卻誤解了這一切!她以為的畫作已經不再受到喜愛,打擊甚大,穿著著應該看起來要華麗動人的婚紗,在舖滿石頭路的大街上赤腳而走,一邊呢喃低語說道「我的畫受傷了」,一邊托著一包包沉重的家當器具,分送給戶戶人家。我不確定看起來神情相當失落的薩賀芬,究竟分送著什麼給這些陌生人,我猜是她的作畫工具吧,她的一句「我的畫受傷了」,痛痛的打進我的心扉!我可以理解為什麼她會如此的痛心…

瀕臨精神崩潰的薩賀芬,最後的結局令人感到惋惜。也許不少具天份者之所以能創作出驚人的作品,正是因為她們有著比常人細膩的心,因此她們敏感的心靈,更是容易受到傷害也其實比常人更需要他人的肯定…

劇情安排:★★★★☆
拍攝手法:★★★☆☆

推薦程度:★★★★☆ 
  

──────────────────────────────────────────

文/小安安

 【花落花開】將世界的瘋狂,畫作朵朵驚奇

 

果沒有威廉伍德,就沒有法國素樸派畫家--薩賀芬路易。這是肯定的!!

一個獨來獨往的婦人,根本沒有人會發現他是個天才會畫畫,而在某個偶然的機會裡,威廉伍德看到了她的畫,驚為天人呀!!繪畫天份被發現,讓薩賀芬開始大量繪畫,但也迷失了自己! 

一開場薩賀芬的一舉一動,都讓我覺得很好玩,用動物的血當紅色,用自己的祕密配方當顏料。也能很自在的在溪流裡洗澡,讓人覺得薩賀芬的世界,是很美妙的,她自己很能享受。後來薩賀芬的繪畫天份被威廉伍德發現後,也讓薩賀芬開始迷失。在沒有成名之前的生活,很快樂,想畫就畫,但是開始有名氣後,就迷失了,似乎現在的人也是這樣子。

當薩賀芬穿著婚紗,拿著東西到處分送給別人時,我的心情開始跟變的跟他一樣了。似乎當你所想要所在乎的事,突然之間不見了,失落感很重,而薩賀芬,一個天才,一個思想方面很細膩的人,一個活在自己小小世界的人,無法承受這樣子的打擊,竟而精神崩潰了。

薩賀芬的畫,真的讓人會感受到畫裡想要傳達的。大家看到的第一幅畫,應該都是電影海報上的那幅畫。那幅畫的左下角有個小小的人,不知大家是否有注意到呢?我是看完電影時,在看了一次電影海報,才發現這是電影最後一幕。樹下有薩賀芬的人影。


我喜歡最後薩賀芬坐在樹下的感覺,讓我覺得這才是她的世界,她應該就是要在大自然的感覺。看完很感動,雖然薩賀芬後來應該沒有在提筆繪畫,但是她想要表達給大家,她所畫的畫內的感覺,已經都看的人都有感動到了。

飾演薩賀芬的友蘭達夢露,我覺得她演的好棒,讓我覺得她好像就是在飾她自己的感覺,演技真是好!!!

 這部電影很推薦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看完內心裡應該會有一點火花,因為整個人會掉入電影裡,一定會被感動到的!! 

──────────────────────────────────────────

 

文/後青春期的詩

 

花落花開:女傭也能畫出一片天

 

這部片給人勇氣,千里馬也需要有伯樂,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故事是在敘述法國畫家-薩賀芬從默默無名的清潔婦到成名的故事,薩賀芬利用日常生活的用品
與大地上的花草樹木當作顏料來畫畫,而獲得收藏家伍德的賞識,也因此開始認同自己,擺脫
過去卑微的身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QOO

真人故事改編一直是我喜愛的電影題材,濃縮一個真實的人生讓觀眾細細品味,這部片偏藝術片,或許有些人對於這種比較藝術的片子興趣缺缺,但「花落花開」片中主角的內心戲,值得我們思考,她如何擺脫自卑,如何將畫作天份發揮出來,一個收藏家可以激勵一位默默無名的創作者到什麼程度,看似平庸的電影,其實擁有豐富的內容,沒有過多的矯情,每個橋段都讓人印象深刻。

 

片中可以看到很多如詩如畫的場景,很適合放鬆心情。

 

如果你覺得自己現在有志難伸,或者對目前的生活、工作不甚滿意,我還蠻推薦你可以以到戲院觀賞「花落花開」,人生,不就是一場花落花開的最佳寫照。

──────────────────────────────────────────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周刊》影評-老嘉華

一生坎坷的薩賀芬路易,年過40才開始努力作畫,所有她想說的話都在她的畫裡;要不是遇到藝評家威廉伍德,可能永遠不會有人傾聽她說了些什麼,後世也可能無緣欣賞到她的作品。《花落花開》描述這位法國素人畫家奇特的行徑、悲苦瘋狂的人生,也呈現了她令人驚嘆的畫作─從安靜沉緩裡逐漸顯現她的夢想、渴望,及揮之不去的狂亂與寂寞。

薩賀芬以「法國素樸派畫家」留名,但是她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幫傭維生。在影片中,她不停打掃房屋、洗衣服、擦地板,僅有的一點睡眠時間都用來畫畫,賺到的一點錢都買了畫材,顏料不夠就自己想辦法「研發」;因為工作和繪畫,她幾乎總是拖著臃腫的身軀彎著腰,每次威廉伍德要跟她說話,她都在忙著擦地板,不過,偶爾她抬起頭來,發亮的眼睛讓人聯想起她畫裡的樹葉花朵,色彩絢麗熠熠生光。


《花落花開》是導演馬丁波渥斯自編自導的第3部劇情長片,他選擇薩賀芬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生平,卻以婉轉恬淡取代激烈的戲劇性轉折,所以出現在片中的薩賀芬,無論是傾力作畫,或是後來逐漸精神異常,都是一個極度孤獨寂寞的人;而發現她繪畫才華的威廉伍德,則是慧眼獨具又溫厚無私。兩者奇特的友誼,戰爭和經濟蕭條造成的遺憾,交織成影片感傷的基調。


演過《竊聽風暴》的歐路奇圖科飾演藝評家威廉伍德,表現稱職。不過,飾演薩賀芬的友蘭達夢露才是全片重心,她的表演扎實細膩,一點也不張揚,把這位外貌平凡、作品繽紛的畫家,詮釋得靈動貼切;這樣的演技,不僅是表相模仿,更包含了對角色內在的了解和呼應─果然要有這麼精彩的演員,導演才能夠放心大膽地在電影中暢所欲言!
        
 文案作家:李欣頻
      
      薩賀芬路易的畫非常有能量,是一眼就重擊靈魂的那種.這部電影傳達了她與天地合一的巨大創作力,身為一個觀眾,只能毫無招架地接收她強大的生命力,久久不能自己。 
       
                  

吳孟樵(作家 / 影評人)

    

          友蘭達夢露把一個勞動者的身影詮釋得教人目不轉睛

          她:弓著頸背走這走那的身形、眼神,既顯得沒自信,卻又像是不在乎不屑於周遭的人事,唯有大自然的樹身、光    影,才是她的生命所在。

   

         她說:「我把愛畫在畫裡」。她畫作裡的樹,樹間的朵朵花,如孔雀開屏,每朵花葉裡詭祕又燦爛的色彩正反映了她所見到的世界。

 

         被激發的創作熱情,終至因期待太大而陷入另一個世界,是瘋狂、是幻聽、抑是近年代才有的阿茲海默症?我不禁揣想:她要的世界其實很簡單。

 

~梁祖崇 看電影 「花落花開」(知名廣播、樂評人)

”那些為藝術燒掉自己生命的人...”

 “這是一部難得讓人心靈沉殿的好電影,導演把自己的角色擺最後,將主角推在最前,如此複雜龐大歷史時空背景的架構之下,只用演員就說服了我,說明了整段故事,「花落花開」翻譯的悲傷,其實那些畫是謝不掉的,但卻又意含著花盛開時的美,與其短暫必滅的命體,留在腦裡的是揮之不去,那些為藝術燒掉自己生命的人...”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花落花開〈Seraphine〉 -DEEPLAY

轉載自DEEPLAY- MUSIC  FASHION CULTURE


   女畫家喬治亞‧歐姬芙「好像我得了一種病,必須離人遠遠的,病情方能好轉。」薩賀芬喜歡釀造烈酒,但某種程度來說,畫作之於她,就像發酵過的液體,沉醉的美酒,於是,她成了醉鬼。走進了出不去的小酒館,只好遠離人群,不斷的沉溺,直到崩潰……


   藝術家或許總有些異於常人的部分,同樣的氣氛,環繞在女主角薩賀芬身上。那一顆極度敏感的心,像是一顆腫瘤,是累贅、是奇特、是惡性、是良性,總是無解。又像是第六根手指頭,讓人迷網。但是,她始終不曾輕易妥協,一如往常的肆意沉溺,就算像調進漩渦般的不可自拔,也不會感到任何畏懼。當她沉溺在大自然的美妙,她擁抱樹幹、親吻花朵;當她沉溺在天主的愛中,她歌唱、她做畫;甚至最後,她沉溺於名利,迷失了自己,住進了精神安養院。

    花落花開沒有帥哥美女、沒有高潮迭起、沒有灑狗血般的大肆說教。很平靜,像是一場不插電的演唱;又像是優雅的把一顆小石子,投入安詳的湖水面,卻起了淡淡的漣漪。一直很喜歡這樣的電影敘事風格,呼應女主角薩賀芬的素樸作風,電影同樣也以素樸的影像畫面,單純直線條的敘事手法,娓娓道出這個看似素樸,內在卻瘋狂的真實故事。坐在電影院的座位上,像是聽故事般的,分享屬於別人的生命故事,當一個優雅的第三者,肆意竊取別人對於生命的感動,再回朔自己。甚至是好久好久以後,無義間反芻這些小細節,這一直是當一個觀眾,最令人著迷的部分。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以小觀大,人焉廋哉?電影能捉緊角色的生命細節,真性情就更感人了


曾國藩曾經寫過「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聯句激勵讀書人,其實,拍電影也適用這八個字。

馬丁.波渥斯(Martin Provost〉執導的《花落花開(Séraphine)》中用了兩個「小處著手」的技法,讓我看了心有戚戚焉。

本文轉載自 藍藍的 movie blog

 

首先是女星尤蘭達.夢露(Yolande Moreau)飾演的素人畫家沙賀芬.露薏小小成名之後,經紀人的妹妹安瑪莉要替她拍照留影,沙賀芬欣然同意,但是她的眼睛不直視照相機的鏡頭,「來,看我這邊!」安瑪莉比著手勢要她往前看,不過,沙賀芬不理她,眼睛直盯著前方上空。

沙賀芬不癡沒呆,那是她特地挑出的姿勢:「我的靈感來自上天,拍照就要用這個姿態。」她很頑固,作畫如此,拍照亦如此。

但是一聽到這句對白,沙賀芬的性格卻得到了最清楚的印証,她信仰虔誠,作畫是因有天使叮嚀,所以沒學過繪畫又何妨?所以就算顏料不齊,根本沒畫筆,她光用手指塗抹,也可以畫得好生開心,她的鄰居更都知道,每有畫作完成時,她都會唱起讚美詩,感謝神,這也是為什麼《花落花開》的開場就是她風塵僕僕,也要趕著去望彌撒,唱聖詩的主因。

作畫也是取悅上帝的一種方法,這是多美麗的性格與志向?是不是像極了《火戰車》裡面那位每次在田徑場上快跑的選手能夠感覺到神的喜悅一樣,運動或作畫的天賦都因神的啟示與祝福,願意一直為神而畫,那是多質樸的感恩之心呢?

神人交流之說,有點玄,但是點到為止,很美麗;不過,沙賀芬筆下的花花草草都另外洋溢著火焰般的熱情,難免引人好奇她的內心到底燃燒著多強烈的創作火焰,於是安瑪莉又問了一向單身的沙賀芬:「妳談過戀愛嗎?」

沙賀芬的唇角微微上揚:「有的,我們曾經論及婚嫁,可是,他求婚之後,就不見了。」這段自白,可能含著一段被人遺棄的碎心歷史,可能是一段突遭不幸的人生悲劇,沙賀芬沒有多做說明,她的眼睛和笑容,說明著因為曾經愛過,一旦把能量轉化成繪畫,火焰依舊狂猛,不管那是傷心或者痛心,不悔愛過,慶幸愛過,藝術雖然是「苦悶」的象徵,不傷怨自憐,格局才大。

只是沙賀芬畢竟還是凡人,經濟環境改善之後,她訂製了華麗白紗,也試圖買下豪宅,那些都是以前舉債乞食的她不敢奢想的夢幻,發達之後的揮霍,隱隱讓人覺得不祥,而且就在試穿白紗的時候,導演悄悄透過裁縫店裡的廣播讓大家聽見了不景氣的浪潮已悄悄襲捲了歐美,肚子都吃不飽的人生,誰還有閒錢餘力來照顧藝術家呢?沙賀芬的悲與喜真的好像只有一牆之隔,隨時就會穿牆而來,再難閃躲了。

輕輕一筆,讓我們看見了時代與人性,看見了性格與命運,《花落花開》的「小處著手」有如精工刺繡,織成一張綿密的劇情織錦,讓電影更婀娜多姿。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關於美的必要距離 

 文/Gene - 包氏國際創意總監,《SHOP》總編輯,現居巴黎。《流行獨立:充滿偏見的巴黎時尚購物書》,是他的第一本書。

      就像一幅天真無邪的畫作。許多天才型的畫家在創作的時候,完全地將自己杜絕在世俗的標準和眼光之外,像小孩子一般地,不問為了什麼,燃燒所有原始的表達慾望在創作上。藝術家的天賦異稟和天真特質與社會標準規範保持的這種必要距離,卻相反地打破和觀賞者的距離,讓觀賞者找到自己的位置,經過每個人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方式,直接進入畫作裡的世界。我們可以常常發現,充滿學院理論的畫作,不管是精雕細琢,抽象異常,還是狂野奔放,有時候都不及一個三歲小孩所畫出的爆發力。那就是一種與所謂「應該」、「正確」,保持距離的美感。

        擁有這份距離是需要勇氣的。當我們慢慢地開始在做「正確」的事,慢慢地向「安全」靠近時,距離的美感就不再存在。與大多數人的思想保持距離,常常就會被人認為是瘋子。保持美麗是一條艱辛的道路,讓世人欣賞你真正的美更沒有百分之三十的成功率。所以我們常常告訴自己,算了吧,幹嘛那麼辛苦。就這樣,世界變得越來越無趣。  

      懂得欣賞你真正美的人大有人在,可惜的是,他們也都是保持距離的。欣賞你,讚嘆你,驚豔於你,但也在你最需要他的時候消失。一個真正懂你的人,並不代表他就是時時刻刻伴隨著你生命的人。好可惜。這樣一個關於珍惜「美」的美好關係,卻永遠有一個宿命的距離。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法國的一個小村莊Senlis,有一個默默無名又貧窮的中年清潔女工,叫做Séraphine,她打掃工作的地方,是一位來自德國的藝術蒐藏家叫做Wilhelm Uhde的渡假小屋。這位具有前衛眼光的Wilhelm Uhde,正是第一個買Picasso畫作的人,也是發掘大畫家Douanier Rousseau帶到巴黎藝術市場的人。Wilhelm Uhde聰明,有深度,很會做生意,極度纖細敏感,也在當時保守的社會中為自己的同性戀性向承受苦痛。在一個他討厭卻又難以婉拒的上流家庭晚餐聚會中,Wilhelm Uhde發現了一個繪在木板上的小型畫作,驚為天人,強烈地想知道畫的人是誰。在極力想奉承Wilhelm Uhde的女主人她藐視又不當一回事的態度之下,Wilhelm Uhde逼問出這幅小畫的作者不是別人,正是同時在自己家裡打掃的清潔女工Séraphine。Wilhelm Uhde與Séraphine的關係開始變得微妙,一種沒有性、沒有愛的尊重相惜。他要Séraphine不停地畫,他提供Séraphine金錢。Wilhelm Uhde不知道,在這之前,Séraphine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繪畫,他沒上過學,沒看過任何一幅藝術作品,她就是每天晚上在疲累的打掃工作後不停地畫,藉著她對上帝深厚的信仰,Séraphine邊畫邊唱著聖歌,試圖在殘破的閣樓裡得到上帝給予的一點點喜悅。貧窮的Séraphine過去沒有錢買顏料油彩,自己發明一套調製顏色的祕密,混雜從教堂裡偷來的燈油、祭酒、和肉鋪販剩下的血水,用手指頭當畫筆,畫出一幅幅天真,強烈,有令人屏息的作品。除了花草樹木,還是花草樹木,即使得到Wilhelm Uhde的金錢幫助下,Séraphine從來沒有改變貧窮作畫的方法,也沒畫過別的東西,然而每一幅Séraphine的花草樹木,都看到人類千變萬化的情緒和現象,一直到最誇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Wilhelm Uhde逃回德國避難,帶著他收藏的那幅Douanier Rousseau在當時沒沒無聞今天卻成為天價的叢林畫作在身邊,拋下Séraphine所有的作品在屋子裡。把他與Séraphine的關係幾乎了斷並且被遺忘。好幾年後,Wilhelm Uhde回到這裡,認為Séraphine已經去世的Wilhelm Uhde意外的在當地市政府裡的業餘藝術展覽中,看到Séraphine的畫。那是一個Wilhelm Uhde永遠不會搞錯的風格。Wilhelm Uhde來到Séraphine過去居住的閣樓門口。蒼老的Séraphine還活著,打開門,看到Wilhelm Uhde ,只說了一句:「先生,您回來了。」Wilhelm Uhde開始為Séraphine認真地規劃巴黎展出的計畫,從來沒有停止畫畫的Séraphine累積了太多超越過去的作品。Séraphine有生以來第一次知道將要被世人尊重的感覺是什麼,她把所有殘年的寄望都托在將發生的展出上,托在Wilhelm Uhde身上。Séraphine到她每天禱告的教堂向聖母說:我準備好了。然後把聖母雕像全身塗成鮮紅色。眼看展覽就要成形,紐約華爾街股市崩盤,歐洲連帶出現經濟危機,Wilhelm Uhde的藝廊生意也難保,必須停止提供Séraphine金錢支援,更必須取消所有的展出計畫。Séraphine穿著用Wilhelm Uhde所給的金錢去定做的新娘禮服,走在街上,分發著她用Wilhelm Uhde給的錢所買來的銀器家飾給鄰居。她被全村人認為是瘋子,被村人送到醫院。之後Séraphine在女瘋人院老死。

      Séraphine一直沒沒無聞到今天,留下大量生前創作的大師級作品,一種無法被歸類的、帶有中古世紀氣氛的「前衛—天真—表現主義」風格。這位後來以村名被叫做Séraphine de Senlis的Séraphine,一直與讓她「發瘋」的知音恩人Wilhelm Uhde無奈地保持距離,一直與藝廊、收藏家保持距離,一直與我們的藝術知識保持距離。法國電影導演Martin Provost把清潔婦女才畫家Séraphine與世人的距離拍成電影,飾演Séraphine角色的才女演員Yolande Moreau猶如被Séraphine附身般的演技,也因為這部電影獲得了凱薩大獎,影片並剛在今年十月推出院線。歸功導演Martin Provost發掘這個連世界級大收藏家、頂尖美術館策展人都不認識的鬼才女畫家,將Séraphine生前故事拍成電影,巴黎Le musée Maillol美術館同步於現在籌辦了有點為時太晚的Séraphine de Senlis完整展覽。不過,這些太晚的發掘仍是讓Séraphine不與藝術史保持距離的新希望。

本文轉載自 第26期 AANGEL 2008年11月號 『一個關於美的必要距離』文/Gene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孤獨綻放的花朵 - 薩賀芬(Seraphine de Senlis) 文 / 鄭治桂

  如果女人的生命像花朵,在花園裡,在原野中,每一朵都有屬於她的季節,等待她盡情的展露繽紛,吐露芬芳;即使在最幽僻的角落裡,也會有向晚的片刻陽光,照亮那陰影裡的世界;最卑微的花蕾,也有上蒼的憐愛,賜予她綻放生命的華美時刻,希望那一刻來臨時,她能夠被看見。

  就像桑利斯的薩賀芬(Séraphine de Senlis),終日沉默不語的清潔婦,花期已過的中年未婚女子,曾經有過愛,甚至婚約,卻在男子不告而去之後,從此不再有愛情。形貌魯鈍而亂頭粗服的她包裹著敏感而脆弱的心,總是把讚美聽成嘲笑,彷彿她唯一的優點就是勤勞與忠誠。

  白日裡,她像個無聲的影子,終日在鄉居主人的別莊廳堂與庭院間勞作穿梭,在廚具與掃帚之間揮發著她的時光;夜裡,黑暗的溪床上尋覓著她的奇怪素材,或是孤獨的在野地裡檢拾葉片與泥土,她像側身俗世人群中的異教徒,秘密著的從事屬於自己一個人的,似乎羞於啟齒的儀式:畫畫 - 造出一個充滿著自然形象和想像力的奇幻世界。直到某一天,遇見一個紳士,將她驚為奇才,恍然看見另一個盧梭(Henri Rousseau),那可是連畢卡索(Picasso)都要讚嘆的素人畫家。那一年,薩賀拉,將要五十歲。

  德國紳士威廉伍德(Wilhelm Uhde)開始收藏薩拉芬的畫作,加入他已有的包括盧梭作品的素人藝術收藏。那雖然還是二十世紀出頭,威廉為報刊撰寫畢卡索評論的時代,立體派(Cubisme)和野獸派(Les Fauves)早已開始猖狂放肆,大談藝術的實驗與創新;甚至,沒有受過繪畫訓練的業餘畫家 - 素人,以其天真(Naive)與清新而被欣賞,被鼓勵去畫出原始的感受與自我。

  薩賀拉,一個四,五十多歲的胖婦,時常獨自一人,越過原野,穿過森林,登上草坡,像孩子一樣爬上大樹幹上遠眺,眺望什麼,沒有人知道;或是鑽入低矮的大樹之傘,尋找庇蔭,沉思什麼,也沒有人知道。電影的動人之處,常在劇情之外的無言意象,猶如繪畫。

也許她就這樣寄託著閒暇時光,繼續留下想像的圖畫記憶,但德法之間的戰爭(1814-1818),迫使威廉離開法國,留下已被鼓勵綻放自己的薩賀拉,孤獨的,但繼續畫下去。

  薩賀芬把自己關在門後安靜的世界裡。沒有人,能進到她的世界裡,沒有人聽得見她的聲音。而她的畫,是那樣令人驚異的美,如山谷花朵的炫彩,如黑夜溪床底擺動的神秘水草,如草原上孤獨承受風雨的的大樹,如大樹上開滿繁花的不可思議。誰又來敲開她心中的門扉?

她終夜唱著不成調的歌,彷彿回應曾聽見的天使聲音,用筆,也用手,沾著顏料,盡情的畫著。忘記了整個世界,世界也早忘了她,但威廉卻沒有忘記桑利斯的她。大戰之後,威廉回到法國,重返桑利斯,在小鎮裡的畫展裡看見大樹仍舊開滿了神秘而狂艷如眼睛的花朵,才知道那昔日的賞識,真正鼓勵了薩賀芬的創作。當威廉叩門,鄰人眼中瘋狂作畫自閉的薩賀芬,才露出了靦腆而天真的欣喜笑顏,再度打開了她的心扉。威廉的歸來,不只是她重獲知音,重得一份友誼,也許還有內心的語言終於能被聽見的期待成真,相信自己終究沒有被遺忘的感動。

  平凡的人生,一朝起了變化,從聽見天使的聲音的啟示開始畫畫,到人間知音的出現,就像燃起生命的火種,不能再熄滅;生命的慾望一旦被喚醒,再退縮的靈魂都會變得敢於期待愛與無條件的了解。

  我們在初次知道她的名字的二個小時之內,透過電影,了解了她的一生,而對她的畫卻知道的那麼少;對於許多名家如畢卡索,莫迪里亞尼(Modigliani),我們倒是常看見他們的畫,若非電影,倒也未必清楚他們的生平。

  飾演薩賀拉的尤蘭達(Yolande Moreau)也曾在<真愛滿行囊>( Je m'appelle Elisabeth, 2006)片中,飾演精神病院院長家裡收容的憨傻女僕,沉默無語的她和天真的女童有著深情交流的無聲對白。無聲的語言正是這位不以容貌取勝的演員蘊蓄著生命熱情的表演魅力,而陰影中她卑微的背影,都有著引人注目的戲。她那渴望了解的靦腆眼神和她熱切的激動情緒,都在她不善言詞的笨拙身體姿態中,拉鋸著著遲疑的表露與失控舉止的極端,而蘊蓄成一股不得不發為藝術的衝動。

  她從不容易相信讚美,到死心眼的期待威廉為她實現辦畫展的承諾,到因為時局不佳畫展延期時的落空,甚至開始疑心威廉不再喜歡她的畫…。情緒的衝擊由信任與依賴,震盪為憤怒與失望,終至失去理智,進了精神病院,再度關上心內的門窗。

  素人的世界,樸質卻古怪,孤獨而自我;天真卻又偏執,自閉而感覺開放,沉默而專注的他們,不善表達的言語,誰來了解?也許從繪畫來閱讀她的心聲,驚艷於她的才能,但她的情感世界,誰來聞問呢?當人們問起她是否曾有過愛情?曾有過一段沒有結果的愛,她說:「畫畫時,我以另一種方式去愛」。

  拍照時雙眼不看鏡頭而望向天上的她說:「天使給我靈感」,是天使引導她去畫畫;對於畫畫,這樣超過她理解的啟示,教她仍帶著些的莫名的不安。但當威廉開始支付每個月的買畫錢,她卻幸福的採買美麗的家飾餐具,原來終日為富人擦拭銀器燭臺抹洗餐盤的她,也有擁有這些的一天。從餐盤與家具,到尋訪大宅屋舍,甚至走進婚紗店訂製禮服,這不是任何一個平凡女人都有權利作的夢嗎?買屋,婚紗的錢?「帳單,寄給伍德先生」!答應每個月會給她一筆錢,並允諾為他辦畫展的收藏家,就算沒有眼前經濟上的難局,會為她想像的幸福買單嗎?

  導演馬丁波渥斯(Martin Provost)避過直接詮釋薩賀拉和曾表白不可能跟女人結婚的威廉,兩人之間,愛情的可能。但異性之間的相知,超乎一般友誼的激賞,可能避免幸福與愛情的想像?紳士威廉把薩賀拉視為心靈的友人,輕易的跨越貧富愚智的階級鴻溝,他的修養是非比常人的;薩賀拉接納的卻是這世上唯一的讚美,是讀懂她的內心獨白,她無聲的語言;藝術,能強大到支持孤獨的生活,卻脆弱的經不起知音不再青睞的疑心。因為啊,藝術的語言,最是無法遮掩的表露,它承載了脆弱而巨大的感動,與牽繫著對方眼神的不確定感。薩賀拉的故事,並不只是一個半瘋的奇特女子,她藝術生涯的縮影,它或許也是所有心靈敏銳而脆弱的人,渴求「唯一」知音的故事,像薩賀拉遠遠的走過山坡去擁抱一棵她的大樹。

  失望之後的隔日清晨,薩賀拉著上她的婚紗,抱著她的幸福燭臺與銀器餐具,赤足走出門,沿街逐門放下她的希望象徵,口中喃喃自語「這是我的血」,在悚人的感覺中,彷彿令人恍然想起:藝術家不就是獻出他們的心血當成禮物贈送給世人嗎?不管人們接不接受,也許當她是個無害的瘋子。

  這世界帶給人們歡樂的藝術家很多,但有的卻顧不了那麼多,他們只是表現毫不修飾的自己;驚異的人們,即使沒有威廉的慧眼,也會逐漸知道那些是人類真摯靈魂,而最終會驚訝那個世界的奇妙與天真,曾經一度降臨在世間的某一個角落。

  如果能夠,就讓她仍舊活在自己寂靜的世界裡多好!不要驚擾她原本封閉卻寧靜的世界,然而花朵終究要謝落,怎能錯過屬於她綻放的季節呢?

  她的一生是如此單純,如花朵孤獨的開落,沒有帶來太多的激情與奇遇;電影散場後,心裡卻結了一塊化不掉的什麼,令人不禁同情起薩賀芬來,但她終究綻放過奇異的色彩,而平凡的你我又能真正的活出什麼呢?

鄭治桂(大學藝術教師) 2008/11/03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喜歡《花落花開》的海報與片名,因為電影的精髓都已收納其中。

我們常常以貌取人,美麗讓我們停留,醜陋則讓我們轉身閃人,渾不知其中有著更美麗的花朵。   

馬丁.波渥斯(Martin Provost〉執導的《花落花開(Séraphine)》就是一部常會被人忽略的作品,因為外貌乍看平庸,細看才知內涵厚實,每個轉折都讓人心悸心動。

《花落花開》的女主角沙賀芬.露薏(Séraphine Louis)是一位中年年紀,身材臃腫的平常女子,電影一開場就是她拖著肥胖的身子,蹣跚地走過積水的地面,趕往教堂做彌撒,一身灰藍素衣,一襲深藍格子披肩,她的人生就像衣服的顏色一樣暗淡。

因為胖,因為行動急,你彷彿感受到沙賀芬的身上正在淌汗,彷彿也聞嗅到她來不及清洗更衣的酸汗味,但是她虔誠地跟著唱詩班唱著聖詩,一如你在每個廟宇香爐前都可以看到的嘴裡喃喃有詞,對著神明頌禱的婦人。

然後,她到鄰人家幫傭,悶不吭聲地做著所有下人該做的廚役雜事,盡心盡力地用刷子刷著地板,汗水與塵漬同時堆疊在她臉上,她的身份和尊嚴一如她趴在地上的高度。
 

導演的第四個鏡頭則是讓她行過郊野林間,風在吹,在林間呼嘯,草在晃,鳥在鳴,地點是二十世紀初年還未現代化的巴黎近郊桑利斯,沙賀芬走近大樹,竟然就奮力攀上了樹枝,坐在樹腰休息。

以上就是《花落花開》的開場四場戲,不太吸引人,是不是?沒有耐心的影迷,不明就裡,也懶得關心貌不驚人,甚至身材也太過龐大魁梧的這位歐巴桑,淺嘗了一下淡而無味的前菜,就懶得再看下去了,殊不知卻可能錯過了一道後勁甘醇的美味大餐。

這四場枯淡前戲其實是《花落花開》非常必要的開場白,不如此,不足以顯示她的平凡,不如此,不足以對照她的潛力一旦激發出來時的熱情,因為沙賀芬一生都是這麼平凡不惹人注意,然而後來卻成為法國畫壇知名的素人畫家,死後三年才有了第一場個人畫展,位處邊緣,被人忽略,就是她傳奇人生的簡明註解。電影選擇了讓 人不想多看一眼的人當主角,又要如何吸引觀眾屏氣凝神多看兩眼呢?

 魅力出現在她開始畫畫的時候。沙賀芬只能靠勞力賺取微薄的生活費,到處舉債,卻見人就躲,因為大家都會向她討債,內向自閉的她,偏偏就愛畫畫,因為太窮連顏料都是她在廚房、教堂等地搜刮的麵包屑、肉汁和蠟燭攪拌而成,沒有畫筆工具,她就用手指沾著顏料作畫,一旦畫作完成,她一定會高唱讚美詩,感謝聖母和天使 的引領守護。

所謂的素人畫家都是無師自通的純樸創作者,不懂繪畫技巧,只靠內心的衝動,就開始作畫,不求聞達,因為繪畫本身就是最大的滿 足,為自己而畫,為聖母而畫,其實也就是獨居的沙賀芬唯一的生命樂趣。因此,鑑賞家的慧眼,就攸關素人畫家能否崛起,《花落花開》的故事焦點就在於沙賀芬幫傭的那間豪宅來了一位德國房客威廉.伍德,他是知名的藝術收藏家和評論家,文件匣中就有著畢卡索的「吻」炭筆素描,亨利.盧梭(HenriRousseau)極富異國情調的夢幻畫作就隨意插放在他的書房畫架中,因為他是史上第一位收藏畢卡索,也是率先發掘盧梭的知音。

一開 始,沙賀芬和伍德只是主從關係,沙賀芬負責清理打掃房間,順便再替伍德沏壼茶,沙賀芬讚賞伍德的書法有神,也知道他的收藏極豐,卻從未想過拿自己的作品給伍德品鑑,她沒有奢想,更沒有期待,但是她偶而會對伍德說:「悲傷的時候,我就會走進樹林,聽風聲,再和樹、鳥和昆蟲對話,我的心情就好了。」她是這樣容 易滿足的平凡女子,但是伍德在偶然的機緣下看見她的畫作,立時驚為天人,不但出錢收購,還要她不再洗衣刷地做僕人,「妳有天份,妳要專心去創作。」


只是,沙賀芬一生坎坷,才遇上知音伍德,歐戰就爆發了,伍德狼狽逃回祖國,沙賀芬繼續在艱難的亂局中埋首作畫;戰後再相逢,沙賀芬確實很有機會擺脫窮困窘境,但是卻又遇上了世界性的經濟蕭條不景氣,畫賣不出去,她的莊園和白紗夢亦都不能成真,導致精神躁鬱,老死在療養院中,電影的最後則是她重新走回那顆大 樹下,迷夢醒夢,花開花落,人生有了一個憂傷但不沈重的結語。

《花落花開》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於法國女星尤蘭達.夢露(Yolande Moreau)飾演的沙賀芬.露薏,看似相貌平平,體態癡肥,但是倔強與癡迷的生命態度,卻像個看不見的磁鐵,穩定且有力地釋放能量,逐步吸聚著外界的關切目光與親近的期待,所有的坎坷與誤解可能都與她的外貌與出身有關,但是熱情能量與才華卻是短暫人生最能寫下不同華彩章節的能源。尤蘭達忠實於沙賀芬的出 身與教養,她的癡迷不免讓人心驚,偶而掠過的一抹微笑卻讓人有天公疼戇人的開心震動,她的歌聲有著信徒的虔誠,她的狂吼卻也讓人聽見心有未甘的惆悵抗議。

從頭到尾,沙賀芬都只是一位「素人」,但在極素的陰暗世界中卻有藤蔓枝椏從她的花朵中伸展蔓延開來,《花落花開》是一部充滿意外的作品,一如只看沙賀芬的畫作,你很難想像那是從多苦悶窘迫的心靈世界裡激盪而生的生命詠歎調。

本文轉載至藍藍的 movie blog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報周刊》影評/ 引自  愛護你的膝關節!

Gloss,意指光澤,也可被解釋為假象。
 
作為《華麗人生》的英文片名,實在找不到比這個字更適合的語義。俄羅斯導演安德瑞孔恰洛夫斯基以「時尚」當題,拍出了俄版《穿著Prada的惡魔》,但實際上著眼的不光是時尚圈的角力惡鬥,而是側重在耽溺在時尚羽翼下,甘於墮落的人們。 女主角由莉亞維索塔斯卡亞飾演一個小鎮女孩,在小鎮上或許稱得上頗有姿色,但頂著追逐名模夢的理想來到城市後就發現,現實和理想其實差距很遠,如同城鄉差距,永遠無法因政客政策而縮短失衡發展。


於是她從當名模不成只好擔任裁縫,中間還透過關係終上伸展台後,才發現自己連台步都不會走,搞得出糗摔倒收場。最後淪為國際賣淫集團首腦人物身旁的助手,更糟糕的是,自己到最後也成了賣淫目錄上的商品之一。


一步一步墜入無情時尚地獄,卻也甘願。配合片中那幾句對白:「我是浮華生活的受害者與迷戀者,沒有什麼事比悲慘地浪費青春,還來得令人心醉神迷。」呼應著女主角最後心聲,是自悲自憐,也是犯賤甘願。


《華麗人生》其實一點也不華麗,甚至還會嫌導演安德瑞孔恰洛夫斯基在結構上接密失序。但他確實也丟出一個比《穿著Prada的惡魔》更黑暗而悲觀的論點,時尚有外表上的包裝美麗,透過時髦拜金,讓我們甘願成為優雅奴隸,剝去奢靡外衣,裡頭的虛假偽善往往讓人不忍直擊,但人們仍故作風雅地品頭論足。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觀卻易碎的玻璃鞋

       《華麗人生》別看片商標榜「時尚產業」為電影主軸,雖然國外影評常拿幾年前好萊塢賣座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作比較,這兩片的切入點與詮釋方式實則南轅北轍,《穿著prada的惡魔》本質沿襲著美國重物質求新的中產階級性格,女主角則在社會成就與個人理想間掙扎,擁有時尚產品被描述為個人存在的有力證據。

       《華麗人生》則將故事背景放在近年來由於能源產業而產出大量富豪的俄羅斯,攝影畫面 呈現出一種令人目眩的強烈貧富對比,露骨腥辣地解構、揭穿流行產業的空泛內涵與虛假包裝,輔以俄羅斯民族獨具的敏銳而冷淡的敘事手法,讓這部電影既逗趣諷刺又籠罩著不止息的傷感,如劇中一位情色仲介得意洋洋地對記者說:「這世界只有三種人 ─ 買方、賣方以及被買賣的人」,又安排裙帶關係時,設計指導說:「你不作替人擦地板的工作,但這世界有種人的地板,你不擦可惜!」,殘酷犀利卻無疑散發著求生存的洞見!

       作為一個承載了無數女孩實踐虛榮、幻想與破滅的場域,「時尚產業」也同樣是體現個人價值與群體價值的衝突的最佳舞台,在觀影後,更隱約體會到導演以電影中的「時尚產業」象徵俄羅斯近年逐漸邁向「美國式現代化」的新舊文化錯亂、矛盾,為求大眾票房的好萊塢電影幾乎不可能施展這般生猛的批判力道。

       敘事結構上,《華麗人生》是部揉合了美國夢與灰姑娘的俄羅斯電影,「美國夢」是集體潛意識尋求社會進步的當代神話,「灰姑娘」則是個體探索自我的古典童話,兩者相似之處在於成長的理念,但在現實世界中,帶有私人屬性的童話往往被社會群體構築的神話歌頌聲所掩蓋(即社會成長被視為重要於個人成長),可嘆的是在政治經濟傳媒強力的建構文化形貌下,多少人能捫心自問:「我的選擇是依循自由意志,而非不由自主的盲從或身不由己的屈從?」。

       導演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Andrei Konchalovsky) 不僅在這部電影夾藏著對物質文明吹捧流行神話的反思,並與女性獨立/依附的角色議題做了橫向聯繫:「灰姑娘們不見得因擁有玻璃鞋而獲王子青睞,關鍵在那雙鞋合腳與否,此外追求幸福不意味勉強依附王子或玻璃鞋」,Joyce十分佩服導演這種敘事結構,畢竟多年來,陽/男性思維一直巧妙地隱藏在時尚產業的身後主導流行。

流行神話的非主流詮釋(牽涉劇情剖析)

       英文片名《Gloss》是個值得玩味的多義字,既指炫目的光澤,卻又暗示著相較光線反射的美貌,本體似乎不那麼賞心悅目,這種印象的反差衍生出"虛偽"的意涵,那麼流行神話又是什麼虛偽觀念、想法或信仰的反射呢?倘若Joyce將構成當代流行神話分出三位神靈(要素),分別如下列,《華麗人生》無疑在敘事內容上對這三點所投射的流行神話都有或深或淺的著墨與反省:

   1. 耽溺自戀的美感
   2. 消費能力的快感
   3. 輕盈如羽的失落感

       因而在劇情上,導演交錯地安排上述三位神靈現身,並採取極戲劇性的風格令觀眾內心滋生荒謬感,藉戲謔提供鬆動流行信仰的可能,這也是本片獨特的藝術價值所在。

       始由「耽溺自戀的美感」,女主角嘉麗亞身為鄉間的縫紉女工,有一天她的性感照竟被當地報紙刊登,周遭觀看的目光一方面滿足她的自戀更彌補她侷限人生的失落感,她於是鼓起勇氣前往莫斯科,希望成為時尚名模,自戀並非罪惡,嘉麗亞的自戀帶著些許哥薩克人的堅毅自信,但來到莫斯科後,《美人》雜誌總編的一番嘲笑奚落,讓嘉麗亞的自戀頓時成了種自以為是的愚昧,而這正是導演點出流行神話的謊言之一:「流行時尚所指的(自戀)美感只是自欺欺人」。同樣的例子緊接著在下一場走秀更展現得淋漓盡致,時尚大師因設計指導的直言批評而痛哭失聲,在服裝秀前夕,大幅度地將服飾作品改為美式街頭文化風格,為求變而變讓時尚商品看來不過是包裝後的糞便,此外導演更頻頻插入廢棄雜誌的蒙太奇畫面來強調過分商品化的美感有多麼不堪。

       隨後嘉麗亞雖然名模圈發展受挫,但好歹也在黑道男友託人威逼設計師下,初次踏上狹隘的伸展台,這時劇情的主旨漸漸移轉到「消費力」,一場毫無美感的服裝秀,卻在服飾銷售權高價賣出後,再次成為流行神話的一環;嘉麗亞又被引薦到提供約會服務的仲介公司作打雜,比起在伸展台展示身材的模特兒,這些陪伴政商富豪遊玩的美女無疑更趨近消費主義的極致,在這段過程,嘉麗亞成功說服一位年輕小姐嫁入豪門,賺得優渥待遇,她雖踏進了男性的消費權力圈,身分由被買賣方轉為賣方,但長久以來身為女性的恐懼依舊徘徊不去,畢竟由消費力堆砌的自我價值就如流行商品般,退燒即可棄,她逃離窮困平凡的恐懼,轉瞬間卻陷入更赤裸野蠻的肉體經濟,導演點出流行神話的謊言之二:「信仰時尚的人們可藉消費力尋求速成的自由與自我成就」。

       《華麗人生》最曲折也最缺乏說服力的是第三段,一位富商懸賞一百萬美金尋找像摩納哥王妃葛莉絲凱莉的熟女,最後嘉麗亞被發現竟神似這位明星王妃,隨著越來越接近她曾期望的富裕生活,她卻陷入左右為難的僵局,畢竟一生最高的成就竟是在即將被高價賣出的那刻,正是狂喜又可悲的命運,回想劇初雜誌總編所言:「你以為長的夠美就能當上封面女郎嗎,他們哪個人不是出賣肉體與靈魂跟權貴上床」,對嘉麗亞而言,對流行時尚的嚮往源自她自幼缺乏關懷,然而越接近鎂光燈,她越清楚瞭解物質的富足無法紓解她病態的失落感,在一場酒醉後的痛哭表白,看著懷抱美夢的嘉麗亞在光怪陸離的時尚界,憑著逞強與熱血闖蕩,最終落得傷痕纍纍,觀眾的心也隨著嘉麗亞的夢碎了。
     
       導演點出流行神話的謊言之三:「功名與財富填滿(也束縛)人們的夢,能令人輕易拋下過往挫敗經驗的失落感」。

「The business is business」

        《華麗人生》的最終結局容我保密,導演的處理手法出人意料,總之是個頗值得再三回味的開放結局,Joyce萬分推薦各位前去觀賞這部電影,特別是女性觀眾!除了能在電影中感受遙遠的俄羅斯社會風情,並會衝擊你對物慾或高或低的依賴性,以美國夢來說,其主旨不該僅是拍主人翁的致富或功成名就,畢竟狹長的伸展台容不下永不滿足的物慾,對外在環境與內在荒原的勇敢探索,才是其恆久流傳的價值所在,《華麗人生》完美地演繹一個悲觀卻又纖細的俄羅斯夢。

 

本文轉載自 黑色童話BlackTale(取材中)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的前作《愛在瘋煙四起時》就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是一部瘋人院題材的電影,布來恩亞當斯本來不是我太有興趣的歌手,可是宛如該劇靈魂的歌曲"Have You Ever Really Loved A Woman"在片中顯得很迷人,他本人還有客串演出。

       《華麗人生》的女主角是同一人,她實在不漂亮,甚至不算討人喜歡,兩部電影裡她都有一種一廂情願的天真熱情,但《華麗人生》裡最後她的大變身才讓我驚覺她確實神似凱薩琳丹妮芙!原來她只是裝醜啊!其實她是很漂亮的。

       這部電影題材是鄉下女孩想到莫斯科當名模,醜小鴨變天鵝的故事,影片的宣傳路線包裝成《超級名模生死鬥》的通俗路線,以吸引更多的觀眾,但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絕不會拍出一部《穿prada的惡魔》等級的電影!事實上,就算只表現時尚好了,我都覺得《華麗人生》裡面的時裝秀比《穿Prada的惡魔》好看很多倍!《穿Prada的惡魔》儘管意圖展示名牌精品,可是一點都沒有時尚的感覺,真的,我絲毫感受不出該片很時髦,服裝秀超不吸引人。《穿Prada的惡魔》又想嘲諷又想討好時尚界,搞得不三不四不成形狀,《華麗人生》的嘲諷還有意思的多。

       《華麗人生》遠遠有更深沉的意味。不單只是現實世界中追求物質生活的無奈,渴望得到關注、肯定和愛的無奈,片尾女主角見到母親與小女孩的自己的幻影,當這糾纏她一生的幻影終於離去,通常電影處理這樣的題材,這都是一個字在和新生的開始,但誰說新生、誰說脫離了過去一直困住你的夢魘,就是一個美好的開始?現實的世界永遠是悲傷的,虛假成了我們唯一的窗口。

 

本文轉載自 胡迪尼在路上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消逝的瞬間才是時尚真正人性的寫意
___華麗人生

什麼是時尚?這是一個會藏在每個人心中的疑問之一,
更是每個人嚮往的生活方式。
許多人會對時尚這個名詞有嚴重的誤解,是虛華不實,還是只是口頭上的嘲諷?
你今天穿的很時尚。你的生活很時尚。你用某一個品牌很時尚....
有太多看似阿諛又不實際的話語摻雜在我們生活週遭,
導演Andrei Konchalovsky結束了好萊屋之夢之後,
回到了俄國拍起了諷刺俄國時尚圈的這部電影,
比起好萊屋而言莫斯科所謂的時尚圈可以說落後許多,
而他卻透過幻想成名的鄉下少女走入大城市實踐夢想的故事,
說著自己的故事也說著在螢幕前面我們每個人嚮往成名的故事,
在兩小時的電影之後,迅速的也璀璨的走完通往時尚的星光大道,
瞬間結束了這僅存在腦海的成名假象。

看著內容簡介,也許你會與我有相同的想法,
這應該是一部"穿著Prada的惡魔"的俄國版,
當然也可以這樣的說,不過正確的說這部片是俄國時尚圈的縮影,
從Galya幻想成為雜誌封面人物而來到莫斯科追尋夢想開始,
Andrei Konchalovsky利用了Galya在挫敗中與繼續尋夢的過程揭露了俄國時尚圈的醜惡,
雜誌內部的惡鬥,守舊派與國外回國追尋新潮的年輕人,
或者是在時尚的秀上,為了贊助與金錢的利益被迫妥協自己理念的服裝設計師,
甚至是俄國另類的色情行業,逐一透過鏡頭底下一一揭開俄國時尚冷冽的面紗。

有趣的是連時尚界的大師Karl Lagerfeld與Jean Paul Gaultier也落難,
淪為故事中暗諷的對象,儘管電影沒有太多相關的敘述,
不過相信對於時尚迷來說都會會心一笑,這玩笑就當作俄國時尚可以迅速與國外時尚接軌的捷徑吧!

是否有發現?在每一段故事結束之後,
會出現Galya小時候童年的回憶或者是與現實生活中的衝突,
家裡的老山羊,發瘋的父親,放棄購買零食而買回家的大西瓜...等等片段,
所有與時尚毫不相干甚至帶點醜陋極力想擺脫的糾纏一一浮現眼前,
是否那種種的回憶比起不知未明時尚背後的醜陋才更為真實呢?
最後Andrei Konchalovsky給了我們一個開放的思考結局,
當富商提起關於山羊的時候,Galya眼神露出竟是堅決的反應,
似乎看透了這一切來的太快的虛華,停下了車奔跑出去,
大步跨過髒亂的垃圾尋找屬於自己內心的真實,
那堆垃圾是否才是這都市卸下妝後真正面容?
而從後追趕來的男子亮出手上的那把槍又代表著什麼?
最後與童年的身影互道再見,
是終於找到比虛華不實的人生更為重要的意義,
還是只是狠下心來拋棄沉重的包袱?

Galya最終還是登上了雜誌的封面,
是真實還是虛幻?在下個月有了新面孔出現的時候,一切都不再重要。
那封面只是多點色彩的垃圾,沒人在意out fashion的裝扮,
才剛過期卻立刻失去新鮮。
或許這消逝的瞬間才是時尚真正人性的寫意,
而其實我們已經擁有最華麗的人生。





about 摩納哥王妃-葛莉絲凱
出生於美國費城的葛莉絲凱,在紐約邊擔任模特兒邊就讀美國戲劇學院,
為五十年代當紅女星,並在拍攝電影"捉賊記"時結識了摩納哥王子,閃電下嫁成為一段夢幻佳話。
電影中Galya因神似摩納哥王妃-葛莉絲凱莉(Grace Patricia Kelly),終於飛上枝頭變鳳凰。

 

本文轉載至 Grip半調 誌 Grip smatter paperzine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俄式時尚電影【華麗人生】

文‧梁良 (轉載自Talk About Movies中時部落格) 

  當人們以為只有在紐約、巴黎等發達國家的超級大都會才有星光熠熠的時尚圈存在時,其實近幾年暴富階層迅速湧現的莫斯科也已亦步亦趨,出現了自成一格的俄國式時尚圈。

  當地的女孩子整天看著與歐美同步的時尚雜誌和鼓吹物質享受的電視廣告,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化身成超級名模享受奢華生活。甚至俄國電影界也在趕流行,拍攝起好萊塢式的時尚電影,一方面既反映社會現實,另一方面也為這種流行風氣煽風點火,本片正是這種新潮流下的時代產物。
  

   本片劇情描述在鄉下的車衣工廠工作的嘉麗亞(尤莉亞‧維索卡嘉飾),雖年紀不輕亦不特別漂亮,卻自我感覺良好,一心只想當名模上封面。當她的一幅廣告照片被刊登在地方報紙後,就興高采烈地以為她已成名,決心前往莫斯科闖天下。她像初生之犢向名牌時尚雜誌的總編輯毛遂自薦,當然被打回票,但卻因此當上了著名時裝設計師的助理之一,還因緣際會在一次時裝秀上扮名模走了一趟伸展台。其後她前往時尚大師那裡當管家,日久天長逐漸看清了俄國的時尚圈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另一方面,嘉麗亞在鄉下的男友原是黑道流氓,他也到了莫斯科發展,而且對嘉麗亞念念不忘,對她暗施援手。然而,此時的嘉麗亞已見多識廣,眼界提升,因為她的相貌跟摩納哥王妃葛莉絲凱莉有點神似,後來竟成了億萬富翁的求婚對像,真的達到了成為時尚雜誌封面人物的目的。
   

   在傳統的灰姑娘情節基礎上,本片模仿了好萊塢片《穿著PRADA的惡魔》和《麻雀變鳳凰》(港譯《風月俏佳人》)的一些片段,還加上熱門電視節目《超級名模生死鬥》等多種時尚素材,並且在人物造型、鏡頭和節奏等處理上都刻意美國片化,看得出來很努力地在學步,雖然顯得結構鬆散、風格混雜,並且有點「小巫見大巫」,但整體也算頗為熱鬧,不乏娛樂性,還有一點自嘲的幽默感。
   
 

   當然,作為一部俄國商業電影,它也有一些本土風味的獨特魅力,令人印象較深刻的是導演毫不忌諱地拍出俄國黑道勢力的無孔不入,不論是商界或傳媒都得俯首聽命;而那些新貴的暴發戶則志比天高,自比上帝一擲千金;至於所謂的時尚大師,在片中更淪為專門為富豪包裝高級妓女的皮條客。諸如此類的情節,倒也讓人看到了這個前共產國家的另一面。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