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最新影評 (23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鄭祿平

每當觀看有關芭蕾舞的影片,總讓我想起日本漫畫家有吉京子的大作-《芭蕾群英》,透過有吉京子的巧妙畫筆,舞者擺動身軀在紙上呈現出一系列的連續動作,在翻頁轉瞬間彷彿舞者將會從書中躍出,與讀者一同共舞。不論是影片或是漫畫,如詩如畫的景像令人陶醉。但我始終認為這些芭蕾舞伶一定天生擁有過人的天賦異秉,否則怎能擺出如此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動作與曼妙的舞姿呢?直到看過紀錄片【芭蕾首步曲】之後,才發現那些美麗的舞姿都是真的,但在這些輕盈靈活的動作後面,每位舞者所經歷的艱難訓練,直是讓人瞠目結舌、不忍卒睹。

IMG_0397

在【芭蕾首步曲】這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世界各地的熱衷於芭蕾舞的少年及青少年,累積多年努力訓練的成果,為的就是參加一年一度在紐約舉辦的美國青年芭蕾大賽(Youth America Ground Prix, YAGP),從9到19歲超過5000名的芭蕾小舞者在舞台上僅有5分鐘的表現來決定他們的未來,入圍的300名選手將可擠進紐約決賽,幸運的話還可獲得獎座、世界知名藝術學院的全額獎學金、甚至是頗富盛名的芭蕾舞團的工作合約。然而在舞台上因壓力、緊張、腳傷、準備不周等許多與實力無關的原因而導致失敗的選手,最後只能黯然地走下舞台,在後台與教練及家人抱頭痛哭。

這些舞者在台上亮麗的裝扮及輕盈舞姿的背後,其實是用許多的金錢及血汗所堆疊出來的成果,光是一套純手工打造的<天鵝湖>舞服,就等同是一輛家庭房車的費用,這並非是一般家庭所能負擔的。這些年輕人從小就得接受嚴格的訓練,從一雙舞鞋僅有一天的壽命來看,便可知他們耗盡了過多的時間與體力在訓練上,甚至還得犧牲與同儕互動的機會。此外,辛勤的演練讓他們的身體受到不少的傷害,當他們脫下舞鞋時,腳上的瘀血、腫脹與破皮,與在舞台上靈活飛舞的雙腳,簡直是大相逕庭,難以想像。

本片聚焦在五位小芭蕾舞者身上:隨著父親工作移居到義大利的11歲男孩艾倫、樂天活潑的17歲美國金髮女孩蕾貝卡、帶著家人滿滿的愛與期待而遠從哥倫比亞來到紐約的16歲拉丁男孩塞巴斯欽、從西非獅子山被領養到美國的14歲遺孤米凱拉、以及12歲的英日混血女孩米可。這五位小朋友並非是舞蹈大賽的冠/亞軍得主,但他們複雜的出生背景、曲折的人生、堅毅的性格、以及對芭蕾的熱愛與執著,使得這場角逐競賽的過程中增添許多話題性,豐富影片本身的質感與厚度。

導演貝斯‧卡門以多元化的角度觀察/紀錄這個全球年度的青年芭蕾賽事,破除了一般觀眾的錯誤想像(image):跳芭蕾的一定是白人(米凱拉以黑人的身份在舞台上展現優異的舞姿,深得所有評審的嘉許,最終獲得知名舞蹈學校的獎學金,繼續朝頂尖舞蹈家之路邁進)、學習芭蕾一定是有錢人的專利(來自哥倫比亞的塞巴斯欽,在紐約過著刻苦的生活,省吃儉用努力學習芭蕾,希望日後得以進入國際舞團來改善家境,並得以擺脫南美青年淪落街頭打混的命運)、優秀的芭蕾舞者一定是來自歐美俄等地(片中9-11歲以及12-14歲的分齡冠/亞/季軍多半落在亞洲人的手中)…,讓我們明瞭這群青少年並非是被父母親所逼而來學習芭蕾,反倒是自願犧牲休息與玩樂的時間,忍著痛不斷的跳躍、旋轉,希望有朝一日能在舞台上完美地舞出他們最衷愛的芭蕾。

EDIT_IMG_6617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文/藍祖蔚  原文出自/藍色電影夢

含笑面對死亡,極難,拍攝親人的死亡紀錄片更難,砂田麻美的手法及企圖,讓家庭電影有了全然不同的視野。

沒有砂田知昭這種父親,應該就養不出砂田麻美這種女兒,沒有他們兩人,就成就不了《多桑的待辦事項》這部真情紀錄片。

 292332_419105561458980_1679949208_n  

砂田知昭是日本最典型的生意人,一生奉獻給公司,退休前夕,得知罹患胃癌末期,他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始製作「終活筆記」;得知父親罹癌,一輩子都奉獻給電影工作的女兒砂田麻美,則是拿起攝影機,紀錄父親的最後時光。在死亡的陰影前,誰能如此從容?在死亡的無邊暴力前,誰能如此鎮靜?

 

紀錄片《多桑的待辦事項》之所以動人,絕大部分的原因來自砂田父女的生命特質:砂田知昭有日本中產階級一絲不苟,事必躬親,按部就班的仔細性格,工作筆記與生命筆記,其實差別不大;愛電影的女兒麻美,應該早就習慣用攝影機拍攝家人的生活點滴,家人亦都習慣這位電影女兒以鏡代筆的生活紀錄方式,專業技術搭配不設訪的心態,成就了她最貼身也貼心的拍攝工程。

 

但是不管多麼熟悉攝影機跟隨的模式,死亡這場大戲,終究不能重來,不能補拍,不知何時是終點,不知明天會如何的電影工程,對很多人而言或許是種煎熬,砂田家族卻能轉化成為陪伴與慰藉,反而因此得到重生與祝福。

 

去日無多之時,善用餘生,預立遺囑,或者先行舉辦告別式,都需要莫大的智慧與勇氣,類似的題材曾經在《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List)》和《非誠勿擾》出現,但是那些都是劇情片,是虛擬的人生,主角換個面具,換套戲服,會繼續在其他作品出現,碰觸的議題就算深刻,多少帶點諧趣的影子,《多桑的待辦事項》卻是砂田知昭活生生的告別,死亡假不了,亦不可能重來,絕對的真實,不能閃躲的真情,就構成了絕對的震撼。

 clip0320000   

真實人生中,坦然面對死亡,寫下「終活筆記」之人,性格多半龜毛,不願假手他人,亦不願麻煩他人,遺言或者身後事,只要交代清楚,條理分明,人我兩安,《多桑的待辦事項》選擇了一個「後設主義」的錯覺做開場,明明都已經是砂田知昭的喪禮了,他卻能侃侃而談,如同在訴說別人的事,明明砂田知昭是男生,說話的卻是女生,死者還能談自己的生前事,標榜的就是「後設」趣味;陽身卻由陰聲來註解,父親的話語卻由女兒來代唸,卻也能產生疏離劇場的距離美學與錯亂趣味,如此奇特的敘事風格,就已經旗幟鮮明地標舉出 《多桑的待辦事項》的迷人特質。

 電影的開場,其實有點匪夷所思的浪漫氛圍,身體還算硬朗的砂田知昭還沒有與癌細胞到達近身肉搏的體力消耗戰,意志亦未被死神的暴風所摧折,因此才能一步步按照清單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他的生命選擇在女兒的巧手剪接對比下,具現了日本傳統歐吉桑的文化表徵:五分大男人(要不要背叛自民黨?從未對妻子說過我愛你?身後事的安排全都得聽他的,不能妄改)、三分赤子心(陪老母親再出遊一次,陪孫女再過一次耶誕節,再吃一次鮑魚餐)、兩分機會主義(臨終受洗的機關盤算),再加上他不想在死神前面屈膝哭嚎,他的迂迴承受與自作主張,反而有點近似真實人生的黑色喜劇。

 clip0300000   

但是,罹癌是真,砂田知昭快速在鏡頭前老去,人瘦了(15公斤),髮白了,氣虛了,唯一沒變的是他說話的語氣始終平淡自如,很少看到他的慌亂、氣憤與沮喪,但他也總是心平氣和,卻也毫不退縮地逼問醫生:治療是否失敗?死期還有多遠?訊息不確定,他如何即時完成自己的「終活」規畫?(本片的英文片名叫做《一位日本推銷員之死》,固然是搭《推銷員之死》的便車,尋求一種文化共鳴,其實卻亦有著向日本歐吉桑致敬的深情)。

 

正因為砂田知昭的心理如此強軔,他的最後身影才能如此堅強與動人,正因為他告訴自己的待辦事項,都經過深思熟慮,也都是他最由衷的體諒與告白,所以當觀眾看見他再陪九十四歲的母親出遊一次,向母親告白說我們要能一起走有多好,甚至到了臨終之際,還有氣力再和母親通一次電話,道歉告別......死神雖然巨大,但是砂田知昭卻能憑細心周到,得能敗部逆轉勝,讓所有的目擊者都豔羨起他的幸福與幸運(特別是孫女到病榻前淚眼相送的真情對話,隔了一天他又還能勉強撐起身子,聽著孫女描繪死亡的意義......)。

 

砂田知昭的公司曾經握有八釐米電影膠捲的材料,他最挫折的商場經驗就是未能爭取到Sony的採購契約,但是這段生命往事,卻也精簡交代出砂田家族與家庭影像的密切關係,砂田麻美用影像紀錄,陪著父親走完生命的最後時光,但是家族過去留下的影像紀錄,同樣也讓這部紀錄片有著更多可以參照對比的元素(包括失智的祖父、父親的退休場合,還有不時浮現的照片與影像片段),一輩子的青春,一輩子的影像才能提煉出如此作品,足夠的影像材料,當然有其魅力。

 08  

只不過,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你如何來解讀這些看似私密,其實瑣碎,看似個人,其實又能激發共鳴的素材?電影課堂上,老師經常告誡學生不要只會拿攝影機拍家人的故事,不要耽溺難家族相簿的迷思上,其實,那往往是因為思想不夠深刻,體會不夠周密,才會不知所云,只好無病呻吟,砂田麻美卻用《多桑的待辦事項》告訴大家:人只能死一回,只因為他們家多桑有此胸襟,願意如此面對,所以他全力留住多桑的真,最透過自己的巧思與慧心,讓多桑的往生變成一則美麗傳奇,日後若感動有緣善男好善女子,不也是人生的善事一椿嗎?

沒有砂田知昭這種父親,應該就養不出砂田麻美這種女兒,沒有他們兩人,就成就不了《多桑的待辦事項》這部真情紀錄片。這是我的開場白,亦是我的結論。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43382872-275067147  

文/華森 原文出自/觀影亭

你知道嗎,水有三種型態,常溫下是液態,低溫下會結成冰,高溫下則會蒸發掉消失不見,但不管如何,它都一直存在。

這句話是來自《歡迎來到德國》的台詞,把人比喻成水,在各種的狀態下會有不同的視覺感受,就算肉眼看不到了,但它還是存在,意思是指血濃於水的親情不會因為人的死去而消失,在生前所累積的情感能量不會因為型態改變而對他的情感有所改變,這就是親情的力量。

現在的電影流行真人真事改編,比較容易達到眾人共鳴,《多桑的待辦事項》不僅是真人真事,還是死者本人親臨上陣,男主角,正是導演砂田麻美的爸爸,砂田知昭。

紀錄片一直是我生人止步的影片類型,劇情節奏緩慢,畫面不會有即刻性的張力,必須要細心的去感受,慢慢累積螢幕情感,偏偏《多桑的待辦事項》就是家庭式錄像所剪輯而成的電影,那不就是紀錄片嗎?!!

這部片出現在社團的試映活動時讓我掙扎猶豫了許久,最後因為他的好評才讓我下定決心去好好見識見識,不看則已,一看驚人阿!

02_s    
雖說是紀錄片,但整部片的流暢和架構明快清楚,絲毫沒有家庭錄影帶的束縛,並不是一部悲傷的片,反而是樂觀認命的一部片,在片中你可以看到主人翁也是癌症病患的砂田知昭認真的過每一天,沒有虛度,帶出日本上班族的精神,砂田知昭樂天努力的活力不僅感染了他的家人也感染了在場的所有觀眾,甚至臨走前還忍不住拿自己開玩笑,讓原本已淚崩的觀眾又破涕為笑。


"日本,是靠上班族撐起來的"砂田知昭在預告片裡一邊說著一邊咬著吐司,非常逗趣可愛,不僅表達出砂田知昭的人生觀也說出《多桑的待辦事項》的片中主旨,就算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也要認真過完美一天,這就是上班族的精神。

說到這裡這也是我非常佩服的地方,我之前去大阪的環球影城玩時,排隊的人龍如果疊羅漢起來的話都可以疊到跟101一樣高了(誇張),但是那邊的服務人員絲毫不會有台灣職業倦怠的表情,反而活力四射,射到我眼睛都瞎了,這就是他們上班族的精神,也可以說是日本的一大特色,非常敬業,砂田知昭以這身上班族的精神行走江湖,在靠著他幽默樂觀的人生觀,把本就死氣的紀錄片點綴得生龍活虎起來,砂田知昭行將就木的殘弱身軀裡住著一個光芒四射的靈魂,耀眼的光線讓原本之前去環球影城的後遺症更加嚴重,幾近瞎了,也射到我淚流滿面(內心),是名副其實的顏射阿...



在片中已砂田知昭為中心點,帶出與妻子、兒女的磨擦和爭吵,也清楚可見每個人的個性,像是兒子在父親半隻腳已踩進棺材時也得忍住眼淚把父親交代下來的事情給做好,展現出長男的責任心,不想讓父親在死前還得擔心他們,留下遺憾,但砂田知昭在對白時隱隱約約透露出一絲絲的遺憾,似乎希望能跟兒子來場男人間的談話,而不是這樣故作堅強、強忍淚水。與妻子更是透露出不捨和遺憾,退休前一直沒有好好跟老婆相處,常有紛爭,退休後終於有時間了,但卻生了場大病,即將離開人間。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在砂田知昭人生將盡時跟他老婆在床榻邊講話的一幕,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在死去時一定會把自己的內心話吐露出來,不過情況反過來,反而是砂田知昭的老婆對他吐露真言,每一句話都像是千斤大石,非常的深沉,至於是什麼話,我就不方便暴雷了,留待有心觀賞的人去自行體會,就像是"被大石砸腳的感覺",生不如死。

我沒有參加過很多次導演映後座談,但也算不少,這次《多桑的待辦事項》的映後座談是我看過最多人發問和互動的一次,即使導演砂田麻美是日本人,還需要通過翻譯,但大家還是抵擋不住內心的彭派和感動。


292332_419105561458980_1679949208_n  
(導演砂田麻美)

導演砂田麻美也在座談中透露,她從小就有跟拍家人的習慣,所以爸爸被麻美這樣跟拍著也見怪不怪了,至於為什麼會一直追著爸爸跑,導演砂田麻美說"因為所有人裡面,爸爸的反應是最有趣的",我似乎也可以預見,為什麼砂田一家人會這麼有本事,都來自於砂田知昭的家庭教育,樂觀、正面。


砂田麻美也談到爸爸砂田知昭為什麼要在死前去受洗,加入基督教,明明他家裡的人就有信佛,"因為葬禮辦在教堂比較便宜"砂田麻美這樣回答,有些人會再受到一些刺激打擊而性情大變,但砂田知昭並沒有,他就算知道自己死期不遠,也秉持著不麻煩別人的樂觀心態去面對,《多桑的待辦事項》也讓我們看到砂田知昭生病前和生病後的樣子,差異非常大,有一幕是砂田知昭說著自己瘦了非常多,觀眾都知道這是化療的副作用,呈現出一種病態的樣貌,但砂田知昭卻笑著說"我的減肥計劃成功了",這就是砂田知昭,幽默風趣,就算死神來了,也會笑著與我們道別。

而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多桑的待辦事項》裡砂田知昭的口白,都是一個女生的聲音,砂田知昭分明是個男的,怎會找一個女生來配呢?聰明的讀者一定有猜到,這個可愛的女聲,就是導演砂田麻美的聲音。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我一直覺得用砂田麻美的角度去詮釋猜想爸爸的心態非常可愛,就像是父女之間的默契和認知,例如"我這個古怪的二女兒整天跟著我跑,但沒辦法,我也沒有時間好好教育她了"這類的話,代表了砂田麻美在父母的眼中就是如此,連她自己也這麼覺得,但砂田知昭並沒有表露出任何的厭惡感,只是一種擔心,而砂田麻美這種自娛娛人的口白呈現,也成為了《多桑的待辦事項》的一大特色。

clip0410000  

除了與妻子的那段對話,還有砂田知昭與孫女的互動最為感人,生與死息息相關,當砂田知昭看到孫女就獲得莫名的力量泉源,似乎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所以後面的幾個片段都是兒子帶著孫女們從美國回來探望,和最後在病榻前與孫女的對話"爺爺真的對不起你們,我想要繼續陪著你們玩",這樣子平凡的話語卻讓我內心激昂彭派了起來,平凡的幸福竟是如此美好,對砂田知昭已是奢求了。


《多桑的待辦事項》是一部紀錄片,還是用生命演出的紀錄片,不僅感人還可以讓你對生命有不一樣的認知和體會,若可以跨越過對紀錄片的恐懼,那《多桑的待辦事項》絕對會讓你帶著滿滿的感動離開,那種扎實感是無可取代的,推薦給各位。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

文‧鄭祿平

 即便被診斷出胃癌末期,砂田知昭依舊像退休前一般,積極認真的度過每一天。面對死亡,砂田不但沒有任何的埋怨與恐懼,反倒是樂觀以對,趁著自己身體還硬朗時,親自安排身後事,滿滿的行程,幽默風趣的態度著實讓人無法想像他正在演奏著自己的人生最終曲-【多桑的待辦事項】。

 砂田先生是個十足的工作狂,對於公司的大小事務總是安排地有條不紊,與他共事的職員莫不欽佩他的為人處世風範。即使面對死亡,他依舊不改其做事風格,將所有欲想完成的事項,一一表列出來,只不過這次的表單內容,完全以家庭為中心,一方面彌補過去對家庭的疏忽,另一方面也承載著他對家人滿滿的愛與關懷。

 在砂田家成長的子女,經年累月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每一個人也都是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在影片中,我們看不到任何灑狗血的誇張哭喊內容,反倒是砂田一家人一如往常般地過日子,並尊重父親的決定,整個家庭氣氛始終處在詼諧幽默的風趣中。

clip0410000

 

本部紀錄片的導演其實是砂田先生的女兒-砂田麻美,她利用父親第一人稱的方式替整部紀錄片口述旁白,我們不知道這些旁白的內容是否是出自砂田先生生前的遺作(ending note),但此舉卻是讓原本單調的紀錄片多了一股親和力與創意,似乎這部紀錄片不單只是導演的作品,而是導演與父親共同的創作與對話。

砂田麻美長年擔任是枝裕和的副導,擅長處理生命與死亡議題的是枝裕和,其創作理念與哲學觀多少也影響著本片的導演。儘管【多】片想要營造出主人翁迎接死亡的正面態度,但當砂田先生臨終前躺在病榻上與妻子的對話,對著妻子大聲說:我愛妳,而妻子也忍不住悲傷,訴說出想要和丈夫一同離去的心願,此際,不管是砂田家人或觀影者,也只得放棄矜持,讓淚水肆意宣瀉。

片尾曲-天國先生,其中的歌詞唱道:「…認識人生的寶藏,只要你們用心,寶藏就會在那裡…」就像是砂田先生對家人的致理箴言,他不會像一般長輩苦口婆心地告戒子女,什麼是可以做、什麼是不能做,而是讓他們自己去體驗、自己去找尋答案。末尾的旁白:『我的小女兒問我在寫什麼?我回答她:「笨蛋才會在死之前告訴妳。」便忠實地反映出砂田內心的想法。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雀雀 原文出自雀雀看電影

你或許知道,一般家庭有時候會拍些Home Video(家庭錄影帶),而有些家庭常常拍,但無論如何,家庭錄影帶、不就是家庭錄影嚒?怎麼搞的,竟可以把家庭錄影帶拍攝剪輯成為一部日本史上最賣座的紀錄片

呃,但是《多桑的待辦事項》還真的辦到了。(還是芝加哥影展的『最佳紀錄片』!)

1      

《多桑的待辦事項》是日本大導演是枝裕和(《橫山家之味》、《奇蹟》)的御用副導、砂田麻美的第一部導演電影,性質是紀錄片(因為本來就是家庭錄影帶嘛~)。

砂田麻美的父親砂田知昭,67歲退休,卻在做健康檢查時發現已經是胃癌末期!知道之後,他就開始著手進行一連串的「後事計畫」。這聽起來非常不可思議,所謂「後事」,就是後事,當然是後輩處理就好了啊,哪有人還要煩惱自己的後事的?可是,日本人就是這樣,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強大的信念,那就是『不能給晚輩添麻煩』。所以「為自己準備後事」,不但不奇怪,還會被社會所認同與支持。

ending01  
(導演砂田麻美拍攝自己的爸爸人生最後一程、並剪輯為紀錄片電影多桑的待辦事項

砂田麻美作為主角當事者的女兒,於是沒有距離地、能夠拍攝癌症病人身上的第一手消息以及其感觸,你一方面會很驚訝於當事者與女兒之間的關係如此自然無代溝(或者是說任何隔閡)、一方面也將會很驚訝於不只是當事者還有病患身邊親友(包括導演自己本人)在面對癌末的事實,都力求鎮靜、持以營造出一種淡定氣場,這是日本人特有的『冷靜病』吧,我想。(君不見在日本311之後,我們在電視新聞畫面上看到的、都是一群冷靜的人在默默配合災後疏散?只能說:這是國家社會教育太過成功的結果了~)

 ending02  

病患主人翁砂田知昭(導演的父親)本身是醫生之子,本來打算考醫科,後來卻念了經濟。但因為家庭狀況一向穩定,所以從小時候的照片或影片記錄就有一些留存,這些影音資料,也變成了導演砂田麻美得以運用的既有媒材,於是紀錄片《多桑的待辦事項》成功地建構出了一個屬於導演砂田麻美的父親、砂田知昭,他的完整的一生。

ending03  
(蒐集整理家庭就資料影片相片,加上之後的隨行拍攝,造就出完整的《多桑的待辦事項》)

我非常喜歡砂田知昭的抗癌態度(這邊強調我欣賞的是「態度」、不是「方式」)。基本上砂田北北是乖乖地聽醫生的話、使用抗癌投藥,家人幾度想勸他改以有機療法(即放棄化療藥物),不過砂田北北很堅持走他想要的治療方式,不會被家人所影響,當然,在病況不穩之際他也就不會怪罪任何人,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負責的表現。

ending04  
(努力表現出樂天知命一面的砂田北北)

砂田一家人在面對家中爸爸走向人生的盡頭之時,採以平常方式面對,唯一變最多的,搞不好只有導演自己吧:砂田麻美花了更多的時間陪在爸爸旁邊「拍攝」,這大概就是砂田一家在父親生病前與生病之後最大的改變。

隨著《多桑的待辦事項》走至尾聲,我們雖已知道後面的發展大概會是怎樣、進而有點不忍卒睹。但是砂田麻美的拍攝手法非常溫柔,那種女兒親密地面對著父親的沒有距離,還有父親真誠地對待著家人的泰然自若,幾乎不會讓觀眾有排斥感或者是敬畏感,反而,我們似乎變成他們的親戚、一份子,默默地陪在這一家人身邊似的、走完了這全程。

ending05  
(能夠捕捉到家人的珍貴畫面、讓自己收存在心裡與身邊,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最後,《多桑的待辦事項》很難不讓人噴淚,不是為了病魔有多可怕、也不是因為生離死別讓人太過悲傷,而是砂田一家人在父親人生的盡頭,可以大家都不過於勉強地努力過、也盡力珍惜彼此之間的感情,幾乎無悔地畫下一個平凡但卻又偉大的父親的人生句點……怎麼說呢?我相信砂田北北在最後所說的,「不痛不癢」,也羨慕他那樣的「老有所終」,不企圖煽情,只有滿滿真誠的認命與拼命。多桑的待辦事項》所呈現出來的溫柔感人的親情的比例,是比面對死亡的悲情,要多得太多了。
 
 

我相信、若你看了《多桑的待辦事項》,
絕對也會和我一樣有相同感受:「這果然是史上最強之Home Video啊!」~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從容淡定的面對死亡,

其實並不是因為妥適安排後事, 

而是知道「死要被得勝吞滅」、

「必死的要變不死的」。

main  

文/劉育民(媒體工作者)原文出自基督教論壇報

 日本社會有著很奇特的職場文化,諸如丈夫下班後不敢直接回家,得去居酒屋和同事喝兩杯,以免被視為沒出息。上班族一輩子、甚至一家三代人都將畢生的工作熱情奉獻給同一家企業,直到退休。當他們年老體衰,驀然回首,才發現生命中許多想完成的事都未做,但為時已晚。


  砂田先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業務員出身的他在化學公司打拚超過四十年,退休後沒多久,便被診斷出胃癌末期,他的人生也被宣告步入終點。多半故事說到這裡就知道又一個淒涼的晚景,但他和兒女卻以一本「待辦筆記」和一部紀錄片,譜出了光彩動人的生命樂章。

  
臨終記錄 沉穩帶著幽默

  《多桑的待辦事項》導演砂田麻美,也就是砂田先生的小女兒,她是曾拍過《橫山家之味》、《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等知名電影導演是枝裕和的御用副導,她透過這部紀錄片記錄自己父親最後臨終的日子。相信曾經想做此嘗試的人,都能懂得這是多麼困難的事。

  筆者也曾想透過鏡頭拍攝家父臨終數月的生活,但終究無法完成,因為拍攝對象是自己的父親,看到他一步步走向生命終點,內在情感的牽動、家人互動、至親與旁觀者的角色衝突等因素,都在在看見它的困難。  

  但這部片卻如此沉穩地完成了,女兒唸著父親的日記娓娓道來,影片本身是紀錄片,卻有著如劇情片般的戲劇性,毫不沉悶。當電影結束,片尾曲播放出永積崇清唱般的「天國先生」,戲院裡每一個觀眾像是要抓住電影的末尾般,沉浸在「我會在那裡…我會一直在那裡…」歌聲的撫慰中,不忍離去,還想再看看這位多桑最後一眼。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砂田先生的性格,他看待死的逼臨是正面以對,也仍像往日一樣幽默、熱血,他列出了專屬於他的十件「待辦事項」,包括和孫女玩耍、陪九十多歲老母親旅行、洗禮、對老婆說「我愛你」…。即使身體日漸虛弱,仍一件一件完成,片中交叉早年家族珍貴的影像紀錄,真摯且趣味十足。

clip0280000
面對死亡威脅 態度從容

  電影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一家人面對死亡的態度:從容。或許出於這位老爸的幽默個性使然,家人間並不把籌備喪禮、舉辦儀式等視為忌諱,相反地,他們充份尊重砂田先生的心願,也儘可能的完成他的待辦事項,甚至讓他就參與場勘、訃聞選材等。當兒子問著父親:「還有什麼人我們漏掉,但你希望邀請來參加喪禮的人嗎?」簡單的一句話,為人子女都知道多麼重要、也應該問,但在台灣社會卻是難以啟齒或來不及問的一句話。

  砂田先生對喪禮的理由十分逗趣,他最後決定受洗並採用基督教儀式,或許不是出於對天國的嚮往,也不是對救恩的期盼,但卻也道出中肯務實的業務員思考邏輯。特別的是他透露真實想法時,原本只想私下說,卻仍真實被記錄下來,更是增加了紀錄片本身的可信與趣味。

  除此之外,我們從電影中感受到兒女們對臨終者父親的尊重,不單只是完成待辦事項,更包括了他們的臨終醫療態度。因為從容、無懼,他們沒有過當的醫療,沒有不必要的急救,不折騰病人,他們選擇了安寧病房,讓砂田先生尊嚴的離開。
  人之將去,最不捨的就是家人,砂田先生意識還清楚的時候,打電話向90歲老母親道別深深打動人心,對最愛的小孫女一再的表達不捨也很催淚,尤其向自己所愛的妻子說出那句不曾說的「我愛你」更是令人動容。但再怎麼幽默,面對不捨的一刻,他還是只能傷心地直說想好好愛妻子,但「來不及了」。

clip0360000
必朽變為不朽 死被得勝吞滅

  或許,你我都不會正巧有一個拍紀錄片的導演女兒,但我們都期盼那一天能以優雅、從容的身影,告別這短暫的世界。能從容淡定的面對死亡,其實並不是因為妥適安排後事,而是知道「死要被得勝吞滅」、「必死的要變不死的」,如聖經所說:「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哥林多前書十五章53-54節)

  但願我們珍惜每一天,在感嘆來不及之前,能珍惜身邊所愛的人,並且在那日,面對死的毒鉤,我們能勇敢無懼地質問:「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最後內心深知死亡毫無權勢,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已經得勝。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3     

文/ 幕後黑手 原文出自黑手黨

我真的能死嗎?
  人生走到突如其來、不得不覺悟的時刻,卻還有那麼多的牽掛,要怎樣放下這些俗事,真實考驗一個人的智慧與觀念,「多桑的待辦事項」(エンディングノート)讓人好好上了一課,關於生死的抉擇,以及難以割捨的親情。

  聽說現在日本的老年人之間流行所謂的「終活」,意即後事交代,有點像遺書卻不具法律效力,只是寫給家人的叮嚀,告訴家人自己想要什麼樣的臨終送別;這是種對自己負責的做法,也是體貼親人的舉動,不管流行與否,我以為這是表現親情最大也最後的交付。

  砂田知昭,本片主角,也是「多桑的待辦事項」導演砂田麻美的父親,導演透過自己的近距紀錄,詳細地將父親在世的最後一段時日錄製成紀錄片,那種、影片主角是自己至親的感覺,我難以體會,卻很佩服砂田導演的用心及投入,那是一般人做不來的堅持。

01  

  傳統上,面對死亡總是哭哭啼啼,不哭幾乎等同不孝,可除了哭泣,我們還能為往者做什麼更有意義的事?或者,如砂田知昭先生,為自己多留些什麼安排?

  影片看到一半,我忽然想到老媽與我討論過的後事安排,突然隨著影片而鼻酸。

  也許我距離那個日子還有很久,但,發現那天總會到來的感覺,其實蘊含著恐懼與陌生,卻又在某個程度上輕輕接納了已經豁達的老媽的想法。
 

別說年紀漸大的長輩,就是三十出頭的自己,

有沒有為將來任何一天可能發生的事情預做準備?

05  

  我們總是不習慣表露內心感受,尤其面對家人,明明是那樣深愛著家裡的親人們,卻始終不願開口說明,說是為了面子,其實是背負著傳統禮教的枷鎖,總認為對方知道的,卻往往,對方都不曉得,因此需透過一些筆記將自己的想法詳實留下,如影片中的方式,那也隱約反應出開不了口的彆扭。

  我原以為,紀錄片無論如何就是跳脫不了一眼便知這是紀錄片的格局,但之前看了幾部紀錄片,想法正逐漸改變,到了「多桑的待辦事項」竟一口氣逆轉我對紀錄片的認知,原來,即使是真實人生的記載,也有比劇情電影來得深刻感動的呈現。

尤其,砂田先生在病榻上與家人真情流露的互動,

那真是每個人一輩子最想也最後的期盼。

clip0410000  

 

  看完這部電影,或許,我也該給自己擬個終活筆記,不是遺書,只是一份貼心的交代,雖然可能很久以後才用得上,但我能隨時依照現實狀況做修改,要是真有突然得要使用的一天,起碼,身後可以走得更加瀟灑。

  如果可以微笑地說再見,何必哭哭啼啼?淚中有笑,更有生命盡頭的光輝。

  要是不知還有哪些後事需要留意,打手機給我。(微笑)這個梗,留到戲院再做分曉吧!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B_10_03_DN_R2_00017_坫苤湮苤

文/ 林忠模  原文出自放映週報

針對共同記憶進行懷舊的電影,不免有浪漫及美化的傾向。比方《幸福的三丁目》系列,便是以日本昭和年間國民經濟開始復甦的時間點為背景,描寫彼時生活的艱辛,對比純樸互助的濃厚人情。這類賺人熱淚作品的出現與大受歡迎,間接襯映出對現下社會失落的特質隱含遺憾的投射。然而,同樣以昭和時期為題材的《昭和感官物語》,不走溫情路線,卻採取另類晦暗的觀點,重新表述了個人角度的歷史經驗。

由新加坡導演邱金海(前作為《我的魔法阿爸》)執導,改編日本漫畫家辰巳嘉裕(Yoshihiro Tatsumi)的自傳《劇畫漂流》(A Drifting Life)及漫畫代表作的《昭和感官物語》(Tatsumi),既可視為昭和縮影的片段側寫,也是漫畫家本人與其身處時代脈絡和作品之間的多重呼應及辯證。本片由〈地獄〉、〈心愛的猴子〉、〈男人的砲彈〉、〈使用中〉、〈再見〉五個段落組成,中間則穿插漫畫家的成長跟生活經驗。單就漫畫的部分來看,五個段落涉及幾個日本戰後社會觀察的切面,例如原爆陰影、城市裡的人際疏離及孤立、日本社會中的男人價值定位、對於色情的態度、戰後初年作美軍生意的性工作者。這些主題暗通聲氣的,恰巧是《幸福的三丁目》描寫的昭和所不曾觸及的陰暗面。《幸福的三丁目》強調物質匱乏年代下的人性光輝,《昭和感官物語》則宛如手術刀般,精準(甚至有些殘忍)地切開了沈痾的流膿表面,令人看見底下竄行的人欲橫流。這番年代重疊的另類闡述,捕捉了日本社會即便在富裕之後依然潛在的陰影,同時勾勒出在集體至上的民族性格中,個人的存在如何受到外界與體制的目光檢視而壓抑,進而呈現出一幅充滿扭曲、掙扎的圖像。

OC_11_10_AR_R2_00043_坫苤湮苤

這五篇漫畫運用的題材尚可連結到文化的特性。評論家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曾在《鏡像下的日本人》一書中,將日本的大眾心理詮釋為「社會禁忌抑制著快樂主義」。一來,神道信仰傳統的影響深遠,男性對於女性懷著同時摻雜崇敬及恐懼的心理,女人除了是母親的象徵,提供無私的撫慰外,也帶有操縱、支配的威脅性;再者,從江戶時期明顯強化並延續下來的,階級規範行為的約束力,讓個人追求歡愉的想望,受制於社會中複雜的禮節系統難以自由舒展。挫折的情緒,遂轉化為在許多通俗文本(諸如電影、戲劇、漫畫、讀物)中常見的色情與暴力場面。從這樣的脈絡觀察本片,像是〈心愛的猴子〉、〈男人的砲彈〉、〈使用中〉,除了明顯呈現出受挫、失敗的男人形象,特別的是,當他們訴諸女性與情慾的慰藉,往往卻以荒謬的失敗收場;例如吉田發現先前邂逅的美女其實是想榨乾他口袋的酒店小姐,花山在床上面對夢中情人時硬是不舉的尷尬,這些沮喪的男人試圖想逃離家庭與勞動角色的拘束,卻一再陷入無路可出甚至是更深挫敗的迴圈裡。焦慮感不僅沒有紓解,反倒被更直陳地批露出來。〈再見〉中的無賴父親,在這形象上又添加日本面對美軍佔領的複雜心結。父親不但無法成為女兒經濟或心理上的支柱,反而拱手將自己的身分讓渡給美國大兵,間接退化成被照顧的對象。而〈地獄〉裡乍見溫馨的孝親身影,最後被反轉成可怕的事實,其實也可視為另一則內在焦慮跟男女關係的變形。

PRESS1 TATSUMI 穢 Zhao Wei Films

但若只是鋪敘漫畫的部分,或許我們便僅須將影片視作對原作的忠實改編;但邱金海的巧思,更在於他從漫畫家長達855頁的自傳中揀選對應的素材,拓展了本片的向度。首先,影片開頭安插的是辰巳在手塚治虫追思會上的追憶,而以死亡的氣息(前輩之死與日本之死)銜接起稍後的〈地獄〉,若說手塚輕快愉悅的畫風總呼應人性中樂觀與希望的層面,那麼〈地獄〉設定的背景,不僅標誌戰前那個充滿自信時代的徹底瓦解,也暗指辰巳有別於手塚的陰鬱風格。而在〈心愛的猴子〉前放入童年跟兄長心生嫌隙的片段,彼此相通的則是同類/手足相殘的氛圍(吉田和小猴子都是被同類傷害、拋棄的受害者)。連結起〈男人的砲彈〉中性愛救贖冒險的,是年輕時的辰巳被飯館小姐挑逗的懵懂經驗。而〈使用中〉伴隨辰巳初次發表長篇,並建立起帶有社會寫實意味的「劇畫」(gekiga)風格,則探討了性、禁忌作為創作驅力的關係。至於以70年代的困頓經歷對照〈再見〉,則都顯示出現實生活迫人無奈低頭的喟嘆。

比起規矩的傳記電影慣以鋪陳戲劇情節來交代,這安排既剪裁掉蕪雜枝節,又同時以作者/作品的內在聯繫,精緻地點出辰巳嘉裕人生及創作的重要面向。作品雖以作者的現實經驗為底,亦是想像或不可告人的幻想的延伸。人與其造物間的關係猶如雙生,既有相同基因,又各自滋長差異的紋理;《昭和感官物語》曖昧了當中的虛實交界,而在最後,當手繪的形體逐步溶入為真人影像,則再度宣示了這關於創作的魅惑與迷人之處。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2_30_09_DN_R4_00078_坫苤湮苤

/ November  原文出自十一月

 我是《藍色電影夢》的讀者,這份電子報基本上是藍祖蔚老師的部落格內容。藍老師前陣子推薦了一部由佳映娛樂代理、615日才會正式在台上映的動畫片《昭和感官物語》(TATSUMI)。看過藍老師的推薦,就對這部動畫片相當有興趣,沒想到幾天後就收到佳映的邀請,著實有緣!

 《昭和感官物語》是改編自日本劇畫家辰巳嘉裕(辰巳ヨシヒロ,Tatsumi Yoshihiro)的作品之一《劇畫漂流》。在本片中,觀眾可以看到一位偉大漫畫家的人生歷程,而另外穿插其中的五個故事,簡短且強而有力,篇篇皆對社會與生命充滿了譏諷,更含有警世的意味,看來相當有趣,耐人尋味。

所謂「劇畫」(げきが),與漫畫不同之處是,其寫實性強,故事取向也較適合青少年以上的讀者閱讀。這詞是由辰巳老師所提倡的,與漫畫作出了區隔,開創了一個不同於漫畫的領域。

根據Wiki的介紹, 1970年代以後,辰巳老師主要以陰鬱的畫風,來描寫社會下層民眾的苦惱,他這類作品無論在國內外都大受好評。此次,《昭和感官物語》的五篇故事同樣也為上述之風格,時代背景在二次戰後的昭和時期,並與日本的歷史發展緊緊相扣,說是戰後日本社會的縮影也不為過。

《昭和感官物語》中的五篇故事分別為,《地獄》、《心愛的猴子》、《男人的砲彈》、《使用中》以及《再見》,雖可用「無常論」來做結,但由於各篇皆有其特色,而且非常精彩,因此我想一一作介紹。

HE_04_03_DN_R3_00275_坫苤湮苤

【地獄:命運的嘲笑】

原子彈轟炸廣島、長崎,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男人在巡視廣島原爆後的斷垣殘壁,他發現了一面牆,牆上映著孝子幫母親垂肩的焦黑影子,那是兒子在幫母親搥背的幸福時光,但由於原爆,這樣的天倫之樂瞬間成焦黑烙影。他深受感動並拍下了照片。之後,也因為這張照片而名聲大噪。然而,萬般沒想到,這孝親的照片背後卻隱藏了一個天大的秘密……

這篇非常有趣,看完不禁感嘆「命運捉弄人」。人們習慣性將自己所想作主觀的定義,當有一個人說:就是這樣了,另外一個人也會被說服,同樣認定:嗯!就是這樣沒錯,接著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一個又一個,群眾相信一開始的表象,卻忘記去探討其中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因為沒人會去懷疑或在意。而當真相揭露後,卻是令人多麼難堪。此時,人們便會盡一切努力或掩蓋或彌補事實,再背負著罪惡感與愧疚度過接下來的日子。

命運是很有趣的,我們玩不了命運、掌控不了命運,不能說是無法改變,但很多時候,感覺是老天爺特意要玩弄你一般。不過,得先想想,是不是你在這之前也開了自己或別人命運的玩笑呢?

BM_10_05_RA_R3_00050_坫苤湮苤

【心愛的猴子:人間失格】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的作品之一。所謂「人間」,就是日語裡「人類、人們、人」的意思。單就書名的字面解釋,就是失去了身為「人」的資格,或是作為「人」沒有資格、不夠資格。

《心愛的猴子》描述日本經濟剛起飛的時期,都市興起,工廠林立,由於人們將「提振日本經濟」作為唯一目標,人與人之間越漸淡漠,整個社會風氣充斥著「疏離」。故事中的主角是底層員工,小小螺絲釘罷了,走在路上根本不會有人會注意的那種類型。愁苦生活裡,全都是虛幻的影像,就連一點「小確幸」都不見其中。然而,某日他邂逅了一名美女,他的世界不再只有黑與白,漸漸有了其他色彩。誰知,這卻是悲劇的開始……

主角人際關係淡薄,沉默寡言。不是這個社會無法容納他,而是他自己無法調整自己,來迎合這個社會的腳步。漸漸地,他的心蜷縮了起來,世界也益加窄小。就如同他養的小猴子那般,離開了群體太久,終究被群體吞噬。

日本是集團主義社會,群體意識遠比個人意見重要太多。若不合群,或是無法融入團體中,很容易被排擠、被欺凌。本篇故事,也似是在諷刺當時集團氣息過重的日本社會。

一個默默無名者之死,不會有人介意或在意。

TATSUMI-Photo5

【男人的砲彈:青春小鳥不回來】

相信很多中年以上的男性看到這篇,會有相當多的共鳴。

不是只有女人希望青春永駐,男人也期盼自己總是如年輕時那樣勇、猛、壯、狠,但人終究會老化、生命愈漸疲憊,就像電池那樣,一點一滴耗盡能量。

性,是一種出口與解脫的方式。本篇故事的男主角,就是想要藉由性的滋潤及愛情的美好,來重溫青春少年時。無奈,怎麼也無法抵抗早就逝去的年華。他哭得像孩子,心態卻以疲老不堪了。青春的尾巴,難抓呀!

有首名為《青春舞曲》的歌謠,原為新疆維吾爾族的民謠,填了新的中文歌詞:

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

美麗小鳥飛去無影蹤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別得那呀喲

別得那呀喲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前兩句敘述日復一日,生活還是得照樣過。只是我的年華已逝,它再也不回來。我只能哼著歌兒嘆息,再見了,不,是再也無法見面了,我的青春‧小鳥呀!

OC_11_10_AR_R2_00043_坫苤湮苤

【使用中:時也,運也】

2010年,一部小朋友主演的偶像劇《倪亞達》,劇中小主人翁的口頭禪、也是本劇中心主旨:「就算ㄙㄨㄟ到爆,也要窮開心!」拿來當這篇故事的註解倒也挺合適。

窮途末路的漫畫家在公廁裡發現了色情塗鴉,而這些淫穢的畫作竟帶給他無限滿足與安慰。就連情色漫畫的案子,也因此找上門。ㄙㄨㄟ到爆的他,因為公廁的塗鴉而有了「窮開心」,免費的快樂帶給他歡愉的快感,甚至還招了財。不過,這男人命格本ㄙㄨㄟ,他就是衰神上身,怎麼也擺脫不了。當他也為公廁「盡一份心力」時,衰神再度降臨。

對這社會、對這人生、對這命運,此篇故事將諷刺與可笑的精神發揮至極致。感嘆唷!時也運也!你就是ㄙㄨㄟ,老天爺喜歡這樣玩你就對了!

GB_10_03_DN_R2_00017_坫苤湮苤

【再見:美麗與哀愁】

男人與女人之間的事情,怎麼吵也吵不完的。

男人的甜蜜謊言,女人深信。但當女人心灰意冷到整個世界都似是與她為敵時,她有可能以最破壞的方式去「完整」這一切。

本篇相當感傷,也極富戲劇性,拿來改編成真人電影或許也不錯。只是,真的太慘了!當女人決定揮別一切時,她會將所有的勇氣下注,沒有人能夠阻止一個心寒女人的反撲。

生得這付美麗的臉龐,是罪過嗎?怎生這般哀愁,是自找的嗎?一切起因於男人。女人啊,才不是真正的禍水,那是男人想要推卸責任扣給女人的罪名。真正的禍因,是男人,而非女子。

《昭和感官物語》絕非一般歡樂的兒童動畫片,和辰巳老師推動的「劇畫」一樣,適合青少年以上的觀眾觀賞。當然,也如同片名,給你不同於其他電影的「感官刺激」。社會百態,人生千狀,盡在《昭和感官物語》中。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RAZY HORSE_09

文/ 時光之硯 原文出自時光之硯粉絲頁

去看完《巴黎瘋馬秀(Crazy Horse)》試映後的隔天,我才在片商轉貼的連結裡讀到這段報導:「《巴黎瘋馬秀》的海報文案『乳波臀浪』是從美國紐約雜誌的影評文字『plenty of perky bare breasts; swaying bottoms』翻譯而來,其實相當傳神。但送審後卻被要求修改。」——那當下我「啊!」了一聲。

因為,其實在看這片的前面十分鐘,當螢幕上還只是女孩們一段又一段舞秀的剪輯畫面時,我心中響起的聲音正是:「這世界上沒有別的電影比這更適合『乳波臀浪』四個字了吧!」且不是某一類膩人的、多到滿出來以致冷感的廉價性魅力,而是一種律動、波浪一般陣陣襲來讓人目不轉睛的,又彷彿無機的,把「性感」這事提煉出來變成以體態搭配音樂、燈光、色彩節奏而成的表演。這是一場真正的「秀」(show)。

確實以一部紀錄片而言,《巴黎瘋馬秀》是沒什麼「劇情」的。有別於看之前的想像——以聚焦幾個舞秀女孩的生活為主、或以舞劇創作者(導演)的心路歷程為線、或以一齣舞碼的生命循環作電影的起承轉合……都不一樣,這片記錄的就是「瘋馬俱樂部」這酒店本身,只求原封不動、不加修飾地把它的魅力呈現在電影裡,那所謂「女性的美可以進化到何等程度、讓人失去理智?」的藝術核心。許多篇幅甚至就以鏡頭直接拍下舞碼中的一段歌曲,這樣的美學感受是完整的,即使這讓全片的感覺更像介於紀錄片跟「舞台劇實況」之間了。

16

當然,這記錄的過程還是帶到舞台下的種種:導演的苦惱(我特別喜歡他與女孩們排練後小聊的段落,感覺這真是個大家庭啊!)、藝術指導的熱情(他是全片最有魅力的、純真大男孩般的角色)、服裝設計師的抱怨等等;有場戲是他們甄選當天,來應徵的女生們顯然都有備而來,被告知只要「穿丁字褲上台隨著音樂即興表演一分鐘即可」,結果每個一上去都是舞場老將的風範。但這時,殘酷的點也來了:在觀看了一個半小時完美體態的女郎後,你發現就連自己都能一眼辨認出這些來應徵的女孩們(的身材)大多是「不行」的。即使舞姿再曼妙、律動感再好、或即使個別看來是「美麗」的身材,但一擺進隊伍中就會破壞某種整體性。

這,正巧標示著我對「瘋馬」藝術的理解核心。正因為舞台上的跳舞女郎每個都是超完美身材、超勻稱比例,像是一個規格刻模出來的,這讓她們的表演去除了「個人味」,變成以一種統合式、部位式的藝術工具姿態存在著。也許少了點「人味」?卻多了點畫布、色塊、概念般的揮灑可能。

而就像觀眾對紀錄片的認同,必須來自對主角的了解,人的性慾要被撩起、也要基於對被看者的「認識」吧!片裡導演說過每個瘋馬女郎對每一齣舞碼都熟,所以是「可以彼此互換照應」的——這正好,有助於我在看完後面對「色情還是藝術?」這永遠的辯證時,給予《巴黎瘋馬秀》(及它紀錄的這酒店)投下「當然是藝術!」的一票。就算瘋馬的入場費是一人四千多塊台幣一晚上、就算連藝術總監都說了「很多人以為這裡只是個騙日本觀光客的地方」,但藉著舞台效果的極致化(那當中包括造景設計、強烈的燈光明暗、服裝造型,還有律動情緒的置入等等)讓我相信在現場觀看時,那對藝術創意、色彩美學的讚嘆是會凌駕於被「色誘」的感官之上。

CRAZY HORSE_10

這還讓我想起一件事。在某場會議中,導演提到一齣舞碼「每演兩次就有一次、我們的女孩們會哭著離開,因為她們不喜歡互相撫摸(之類的)。」這的確解釋了其實每個在瘋馬舞台上的女孩們都看起來自信滿滿、引她們的工作為傲,因為她們相信自己是在進行一場美麗的表演。(而非「脫衣舞」三個字僅僅簡陋的意涵)所以她們有強烈的自尊心,這也是為何她們都看起來都那樣健康和自在吧!

片中我最愛的,是一段女孩在燈光裡的獨舞,現場除了她的身姿,還用她手上的白布環配合電腦視覺的感應、創造出她揮動的痕跡在背後的投射幕上作畫的效果。那真是充滿創意。此外一段繩索上的高難度獨舞、一場關於生命力的豹紋燈光雙人舞、一段俐落搶眼的影子舞,甚至只是練習時兩個女郎在旋轉小台上的互動,都非常迷人。

所以我要把這片推薦給不只是對這題材抱有好奇、還包括對舞台藝術有興趣的觀眾們。這絕對不只是一場窺奇獵艷的冒險,更是對藝術品味的認識。這坐落在巴黎市中心的六十年老店,附近是古橋、咖啡店、《午夜巴黎》和《愛在日落巴黎時》裡那些我們熟悉的車道石磚;片中也多次照見白天的巴黎(或其實是清晨?)「瘋馬」小小的一樓店門口低調地、整齊自持地坐落在街中。當戶外是即將甦醒的巴黎,跟著鏡頭的我們卻覺得這又是一夜熱情的天堂過後了。我不曉得這樣一部片能在台灣的觀眾圈引起多少注意,但我至少可以誠實地說:它讓我這個從前絕不會考慮的人看完之後、真的想在下次造訪巴黎時去看一場「瘋馬」的秀了!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ntoinePoupel_CRS5722

文/ 鄭治桂  文章刊登於2012 六月號 典藏投資雜誌

 去年十二月在台北看了一場「瘋馬秀」 (Forever Crazy),對我這個留法巴黎舊人而言,儘管多識美術館裡人體藝術之美,「瘋馬秀」 倒是新鮮。我對希臘古典雕刻沉迷經年,羅浮宮中維納斯(Venus)與勝利女神(Nike)的靜穆與婀娜之美,固然饗我以靜觀之趣,真人演出「舒而脫脫兮」之風情,又何能小覷?

巴黎數年觀影,從性感小貓碧姬芭鐸(Brigitte Bardot)的《上帝創造女人》(Et Dieu...Créa la femme)將女體袒在陽光下的天體自然風,到艾曼紐˙琵雅(Emmanuelle Beart) 以藝術家模特兒化身為謬思的《美麗壞女人》(La Belle Noiseuse) 魅惑,一覽無遺。慣看法語片中女星的袒露自在,悅目於裸裎之美,而習以為常的我,甚至到了看美國片裏演員穿著衣服演床戲都覺得彆扭不已。

 藝術和色情的分界

 這些年來,台北時有「藝術 / 色情」之類的話題爭議,從三十年前李石樵的《三美圖》、謝孝德的《禮物》事件,到近年蔡明亮的《天邊一朵雲》,每過一陣子就掀起幾圈漣洟,但從未真的鬧成什麼爭論的局面;總是關心社會風氣的有識之士為色情假藝術之名誨淫而憂心,和藝術圈不胥俗論地夸夸而談「為藝術而藝術」 的自清之說,不過,這類各說各話的爭論從未真正溝通。

而,藝術和色情的分界在哪裡?

裸體的展演中,藝術和色情的界線其實很難劃分;就算有那一條線,它也是浮動的。它隨社會風氣趨於開放或緊縮,也因民眾美感的水平升降而浮動。但唯一不變的是:它絕對不會因藝術性提高而讓色情消失。

衛道之士對於色情的防衛,反映出可貴的社會責任與使命,是值得敬佩的,而藝術界慣常撇清色情的立場,倒很值得批評!我認為撇清色情而自居藝術的人士,有二種可能:一是偽君子,二是書呆子。

側坐

裸體表演,無論是繪畫、是攝影、電影、還是舞蹈,有哪一樣是沒有色情的成分?連十九世紀初法國氣質最好的古典畫家安格爾(Dominique Ingres)所專擅,那冷漠如希臘大理石雕像卻揉雜了異國風(éxotisme)的土耳其宮女圖,在藝術史上都以「色情特質」(érotisme)來討論它,更何況美術館裡,以希臘諸神或畫室謬思的名銜玉體橫陳的,多不可勝數,難道都是「純藝術」,絕無色情?藝術專業者偏有如此知識障,自欺可以,何能欺人?裸體藝術之可貴,之可愛,非無色情也,固能昇華而成其雋永耳;而其實,是藝術需要色情,色情卻可以無需藝術,而自成其活潑可愛呢!

對於色情與美,許博允說的最好:「麗都和紅磨坊就像擺在畫廊裡的裸體畫,呈現的是裸體之美,瘋馬秀就挖得更深一點,從身體美學進一部探索人類的情慾,它的內涵比其他兩者深」(中國時報2011/10/19),好個「探索人類的情慾」。這說的太棒了!把色情之有藝術,藝術之有色情,直稱「內涵」,這豈不是「色而有情,情而有色」的真義嗎?

調情的藝術

 調情之為情調,非屬巴黎不可,巴黎文化是一個特殊的、屬於人造的藝術之城,它雖並不能完全代表法國,而法國也不能囊括巴黎,她是一個充滿著融會了法國菁英文化與國際色彩的都會。瘋馬俱樂部的舞者來自世界各國,身體美感的規格化的要求跨越了語言與文化的差異,讓舞臺上的夏娃們以唯一的語言——身體,傳遞美感並挑逗觀眾的欲望,它以炫燿的光影色彩或現代科技的專業,創造了一個兼具體面的表演與挑動深層慾望的平衡舞台。

關於人體慾望的頌揚與性的美學觀點或精神作用,再多的推論,都不如看一場瘋馬秀,體驗理性與感官慾望的拉鋸多麼有趣!一部長度超過兩小時,由《舞動芭黎》(La Danse: The Paris Opera Ballet, 159 mins.,2009 )的紀錄片導演費德瑞克˙衛斯曼(Frederick Wiseman)所拍攝的紀錄片《巴黎瘋馬秀》(Crazy Horse, 134 mins.,  2011),沉著地將「瘋馬」的幕後轉成舞台的語彙,這是一部堪與《舞動芭黎》對照的「歌舞」記錄片,前者代表了傳統與菁英文化,後者則代表了現代通俗文化和市場取向的商業。看完了本片,您也許會同意巴黎必須要有歌劇院(l’Opéra)和法蘭西劇院(La Comédie Française),她也不可以少了瘋馬俱樂部,這是一座以藝術的形式兼容菁英文化以及探索慾望深度的完整都市。

201110051855336877

瘋馬讓平民百姓與貴為總統的社會各階層同為座上客,它甚至是連女人都深受吸引的劇團,它讓擁有突破禁忌之創作特權的藝術家與時髦界菁英,都認真地注目這個產業,而達利(Salvado Dali)的「紅唇沙發」(Lips Sofa)成為秀場中的經典舞碼,又何足驚訝!

瘋馬俱樂部以精確而專業的舞台呈現,達到了商業表演的娛樂極致。娛樂,本身就足以成為表演藝術的最高目標,無論雅俗是否共賞,訴諸市場決定它的存續,則是最正派的商業法則。然而「瘋馬」更深一層探觸到慾望,它包裹在女體身上的服裝,為了能夠更大膽的裸露;裸露卻又極度包裝,這種思維,不正是藝術的外衣,包裹著人類最原始對於性與欲望的投射嗎?舞台上的瘋馬群以輻射的威力,毫無遮掩地探觸到從每一個角度看秀的觀眾,以娛樂的姿態。

「瘋馬」 的舞台表演,讓世人一飽眼福,大方欣賞身體可以如何美妙、如何靈動,可以如何柔媚令人心癢,體態妖嬌令人屏息,使人凝神於媚惑,驚艷於狂野;而舞技佻達、動作的整齊迅捷,又教人驟然清醒,這一切可都是專業訓練,並非天然,卻惑人若此!更無論音聲環繞,節奏緊扣,讓眼睛與耳朵無法休息,甘心受其驅策。而光線投映,以霓彩、以艷色、以線條,捏塑身體的形狀;以圓點、以波浪、以條紋,施以障眼的魔術,讓身體隱形,教想像顯影,也讓意志放鬆,忽覺肉體信是裸裎美,一望失神,了無心機。

台北曾經萬人爭睹大英博物館「古希臘人體之美」(2010),巴黎「瘋馬」亮相寓色於藝,名導以記錄片繼之,卻以豔彩色相蒙太奇幕後真相,豈不謂反高潮的巧思。

瘋馬奇妙之處,在於將「性」 這個人類最初的慾望,甚至也是最終的追求,搬演成一段段有趣的遊戲,在趣味與娛樂中化解了道德家的嚴肅、或正經與變態的堅硬邊界,它啟示了羞澀者或是誘勸粗率的人類,以一個輕鬆的態度來看一場輕佻的慾望遊戲。

 

原文出自http://blog.roodo.com/chengk/archives/19574232.html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E_04_03_DN_R3_00275_坫苤湮苤

文/ 藍祖蔚 原文出自 藍色電影夢

《昭和感官物語》是一部讓我訝然一驚的傑作,亦是一部一看再看,可以反覆咀嚼的力作。

 《昭和感官物語(Tatsumi)》不只是一部動畫片,亦不只是一位漫畫家的傳記作品而已,《昭和感官物語》是一部細緻動人的傳記電影,既讓漫畫家的生命歷程找到了真情的分享點,亦讓漫畫家的作品得能完整地呼應了時代靈光,更突顯了漫畫作品的手痕特質。

 

 《昭和感官物語》根據日本漫畫家辰巳嘉裕(辰巳ヨシヒロ/Yoshihiro Tatsumi)厚達855頁的自傳作品《劇畫漂流》,並參酌了他的代表畫作融合一起,讓「畫如其人」的自傳色彩躍然銀幕,更從創作文本回溯創作靈光及時代氛圍的「文本/人本」對應關係,有了相互驗証及援引的說明力量,不管觀眾以前是否看過辰巳嘉裕的「劇畫(げきが/gekiga)」作品,直接觀賞《昭和感官物語》就能逕窺堂奧,既經濟便捷又震撼,必需說,本片確屬一部將神髓盡握手中,又能魅力四射的漫畫改編電影。

  

更特別的是,辰巳嘉裕是日本的知名漫畫家,但是他的一生傳奇及畫作精髓,卻是交給新加坡導演邱金海(Eric Khoo)逐一落實在銀幕上,這份跨國情緣,同時也說明了流行文化的穿透力,以及跨國藝術家亦有能耐解讀強勢文化的風采(一如小津安二郎的紀念電影要交給台灣的侯孝賢來拍成《珈琲時光》)。

PRESS1 TATSUMI 穢 Zhao Wei Films

謙卑真誠,是《昭和感官物語》最動人的元素之一。電影從手塚治虫的追思紀念會上出發,辰巳嘉裕毫不遮掩自己對於這位漫畫前輩的致敬之情,畢竟,日本漫畫能有今天地位,開風氣之先的手塜,居功厥偉,他個人更是在青年時期曾經親炙大師風采,即使後來改走「劇畫」路線,也是在手塚獨領風騷的兒童畫風市場中,另闢蹊徑的刻意創新,在巨人的陰影下,能走出自己的道路,固然與才情和際遇有關,但也唯有坦然回首來時路,飲水思源,不忘大師引路之情,反而更見自身氣度與高度(辰巳嘉裕的《劇畫漂流》更在2009年獲頒「第13屆手冢治虫文化賞」的漫畫大獎,也才有了拍成電影的機緣,可說辰巳嘉裕一生的榮耀都與手塚脫離不了關係)。

 

 至於辰巳嘉裕家境窮苦、兄弟矛盾、為五斗米折腰,甚至精蟲衝腦的諸多「青春往事」,都在他不為親者諱,亦不以「自暴其短」為恥的坦蕩心態,都讓他的自傳回憶有了更可親近的迷人元素。

 

 心誠固然靈,精馭的技術更有輔佐之妙。邱金海選擇用漫畫作者的生平穿插漫畫作品的交替形式,就有如一項「作者/作品」的考據與比對工程,省去了中間媒介手續,而且「生平」為彩色,「作品」為黑白的色彩處理,不但極易辨識,更讓辰巳嘉裕獨特的繪圖風格,得能精準呈現,讓全片都浸泡在渾然一體的辰巳嘉裕風格之中。

GB_10_03_DN_R2_00017_坫苤湮苤

 手塚時代的漫畫,多數是以兒童為主要觀眾的輕快娛樂作品,手塚漫畫的風行開拓了日本的漫畫時代,作為後繼者,辰巳嘉裕少了篳路藍縷的拓荒艱辛,卻也難免受困前輩框架的閑擾。因此他和「紙芝居」時代(以單格或多格畫作說故事)的漫畫家試圖擴大漫畫的範疇與格局(取材更廣,風格更寫實,成人素材亦可直接入題),這種寫實美學的追求,讓辰巳嘉裕的「劇畫」溶進了許多當下的新聞時事素材,因而讓《昭和感官物語》得以輕易包融進歷史與漫畫創作的互動連結,讓辰巳嘉裕的私人歷史得以在時代洪流中得到更多的呼應與碰撞。

 

 因為追求寫實,創作者一旦堅持冷酷與無情,就容易成就風格。這亦說明了為什麼邱金海在簡要的開場白之後,就直接跳進了「地獄」篇的故事,那則以廣島原爆的災區人倫慘劇做主軸的短篇故事,先是素描了浩劫餘生的災區殘酷,既而又捕捉到一幅兒子救母圖的光影照片,最後卻又峰迴路轉成了讓人不忍直視的醜聞。「地獄」以日本的戰敗做背景,既揶揄了看圖說話的亂世英雄心態,又批判了私心作祟下的人性悲劇,從取材到表現手法,辰巳嘉裕的創意在邱金海的巧手與放大處理下,讓靜止的逐格漫畫,儼然亦得著了「人生/歷史」重現的連續力量。

TATSUMI-Photo5

至於「令人憐愛的猴子」中關懷的失業困境與生物叢林的血肉相殘、「男人的砲彈」關懷的老人情欲、以及「再見」中讓人傷感的妓人處境,大膽又直接,辛辣又殘忍的諸多元素,每一個章節,都有如殘酷的時代印痕,深入了成人世界的懸念與糾纏,他又極其勇猛地去挖掘世人迴避的滄桑與辛酸,讓「劇畫」的「劇情」有如病態社會的解剖刀,赤裸見血的力道,因而讓每一段情節既似璀璨的創意花束,更成為成人亦適合閱讀、思考與咀嚼的深度作品。

 

當然,做為一部漫畫大師的自傳作品,一旦少了辰巳嘉裕的現身說法,必是一大憾事,《昭和感官物語》最犀利的尾勁,不但讓辰巳嘉裕的本尊從畫下魂魄,還原到血肉真身,更透過他的畫筆,繁複又細緻地呈現了他如何從鉛筆的素描,一再修整上色,終成畫作,甚至還能蔚成動畫的進程(邱金海跳過了紀錄片的傳統模式,用了兼具戲劇力量的影像疊映手法,讓大師手痕與最後作品有了不落言詮,卻是能夠清楚畢現的力量,確實讓人動容。

 

邱金海,一個值得你注意的新加坡導演,《昭和感官物語》一部錯過可惜的精彩作品,不只是一部動畫片,亦不只是一位漫畫家的傳記人生,它是人生與作品可以相互辯証的精彩實証。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喬小夫   轉載自【喬小夫。私領域】

在看完電影回家的計程車上,我在手機的備忘欄裡,手指一筆一劃地書寫著,試圖以我微薄的記憶力,留下《好運提早來》帶給我的全然感動。

 我稍稍留意著影廳燈光亮起後,男男女女臉上或茫然,或討論,或喜悅的微笑,讓我一下子分辨出了,這些和我一同看完這電影的觀眾們的感情狀態。我不禁想著,人生還這麼長,又或許短一點;但我此刻全然感謝那些曾發生在我生命中美好愉悅或糟糕透頂的人生經驗,關於人生中的二三事,有時候你真的會懂,但你無法精準地訴諸文字,只因你已經歷其中的甜酸苦辣。

 相較之下,雷米貝桑松執導的《好孕提早來》,真實無欺地展開生命中一切美麗與醜陋的姿態轉換,手法細膩中,但見一份過來人對生命全貌的豁達通透 

FDS111110 036

女主角兼法國氣象主播露易絲布瓊真的是太美了,但除了她的美外,你不得不驚訝於她演技完美的內外均衡,就像一泓平靜無波的倒映湖面,卻又輕輕地搖曳生姿,透過大螢幕,你絕對感受得到她獨一無二的表演張力,即使在沒有任何或是音樂和文字的輔助下,你仍能感受到她在處理角色上的情緒投入以及內外在的撕裂衝突,令人不得不臣服在她美麗與演技魅力中。男主角皮歐馬麥算是第二次與雷米貝桑松合作,若是有人也對法國電影充滿興趣,不難發現其實皮歐馬修在不少法國電影中出現過,同樣也是個實力不俗的演藝角色,但對我來說,他真是個令人羡慕的傢伙,為了《好孕提早來》這部電影,露易絲布瓊表示,所有電影中的親密都是「來真的」!
喔!我的天啊!若換成是我,我寧願一輩子不中樂透!

FDS181010 009

《好孕提早來》超越了我原本期待,帶給我更多意料外的驚喜。

《好孕提早來》倒敘手法完美出色,每格畫面的意象與佈局也徹底展現出法國式的浪漫與靈動,在觀影過程中也使人感到格外舒服;但《好孕提早來》難能可貴地貼近、寫實,才是令人最為激賞之處,這真的不只是一部「新手媽媽成長日記」如此單調老式的藝文電影。從懷孕到分娩,雷米貝桑松透過了露易絲布瓊徹底挖掘,並坦露關於一個女性,在女人與母親這兩種身份遊移的內心掙扎、驕傲、狂喜、悲傷、不適、易感等等情緒,繼續放大格局,細細探討由兩人世界轉換到三人世界的衝突,矛盾,同時也透過主人翁芭芭拉的視角,關懷並解套那些發生在你我身邊的婚姻關係,為何總是在兩人世界多承擔了一個新生命的重量後就開始變質腐朽?

雷米貝桑松的《好孕提早來》很美,但不遍離現實,而它所給我的驚喜絕不僅於此。當你還沉浸擔心於尼可與芭芭拉無可避免的難關如何解套時。雷米貝桑松早已稍悄握住你的手,帶你攀上電影另一個更大的格局;《好孕提早來》不僅是場身體與心靈的私密獨白,更回歸原始,力道恰當適中地輕哄人一生中終究得面對的功課,愛與寂寞。

FDS 031110 023

從電影開頭的「花樣年華」到「神鬼交鋒」,從熱辣愛戀再到產房陪產,雷米貝桑松既溫柔也銳利地讓露易絲布瓊與皮耶麥歐吃盡不少苦頭,甚至和觀眾站在同一邊,放任兩人摸索這全然陌生神秘境界,讓他們跌倒,讓他們思考,讓他們成長。 近乎完全真實懷孕、分娩、性愛(註一)、爭吵、務實、負起責任,雷米貝桑松讓兩人不得不赤裸又寂寞從外而內地檢視面對自己。也讓芭芭拉透過生命角色的轉換,完成了自身生命至高性靈的修補與釋放。電影其實不長,但不到兩小時的電影片長彷若一場漫長恆久心靈三溫暖

我喜歡《好孕提早來》中的點滴韻味,包括這電影中所有的角色、意象、顏色、衝突、還有難堪。每個人生命中都有別人難以觸及的寂寞情緒,由誕生伴隨我們直到死亡,有時他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有時逼得我們發瘋。

這是一個關於生命、生活、自己、還有愛的故事。《好孕提早來》不給我們答案,但是給我們方向,靜靜地,和我們並肩同行。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雀栭,簡   轉載自【 雀雀 看電影】 

法國暢銷小說改編電影《好孕提早來》,讓你一覽男歡女愛之外、更秀出一段精采的『當代女人孕事前後心聲錄』。

AHappyEvent00  

《好孕提早來》的故事內涵絕不像是中文片名那般、單純只提孕事,反而是完整地敘述一個女人從愛情的發生之初、細細鋪陳兩人相愛始末、到決定擁有共同的孩子、然後真的懷孕,並繼續讓你看見懷孕之後的辛苦、生下小孩的痛苦,以及養育嬰兒的耗盡心力……對於一個女人而言,即便知道這樣的過程是人生必經,但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關於孕事,事前的心理準備,永遠都不及事發時的身心狼狽。

 AHappyEvent01  
(大家把愛情想得很美、孕育小孩也想得很美,卻沒有人詳細講一下女人在這段變身為母親過程裡的心路歷程。)

人生是一門哲學,生、養小孩的過程亦是一門。女主角芭芭拉身為哲學系的高材生,在面對自己的生育事時、仍瀕崩潰,這種理智遠追不上情緒與賀爾蒙起伏跑跳的人生經驗,充斥在女人的孕事前後之間。女人常常因此開始被男人視為失控的瘋子,殊不知女孩作為一個女人可以輕鬆又美麗、作為一個母親卻會狼狽地被耗盡;男人有了小孩,只要「工作更努力、再辛苦一點」,然而女人有了小孩,卻是整個世界都被瓦解重建。

AHappyEvent02   
(小孩子很可愛,可愛到能讓女人忘記懷胎生產的辛苦。女人可以選擇忘記,但請男人們最好乖乖記住這一點!)

《好孕提早來》所鋪陳而出的格局,是對於孕事,男人與女人觀念的徹底不同。


AHappyEvent03   

男人有了小孩,雖然必須更努力工作,尚且仍可維持原有的生活模式,小孩的啼哭、吃喝拉撒睡,只需要偶爾關照幫忙一下就好;女人有了小孩,一天24小時都變成要隨時stand by,工作的事務從此不再有優先權、小孩的啼哭、吃喝拉撒睡,變成是時刻無法坐視不管的大事。 

男人除了需要忍受小孩子的吵鬧之外,同時發現曾經那麼深愛的女人、徹底的變了。

AHappyEvent04 

男人責怪女人從性感風趣美麗的人、變成了性冷感情緒不穩又垮臉相對的人;
而女人怨懟男人從食色貼心相陪的人、變成了不碰自己且忙亂的時候只會逃跑的人。

兩人之間的愛情,似乎是瞬間消逝了。

AHappyEvent05  

女主角芭芭拉的父親,就是這樣子離開了母親和家庭的。

而芭芭拉也面臨到了這種危機。

AHappyEvent06  

於是芭芭拉開始瓦解。原本在婆婆的「吸乳器」勸導之下也要堅持親自餵養母奶的芭芭拉,到後來為了抓住外出放鬆狂歡的機會也只好倚賴吸乳器,甚至照顧小孩照顧到瘋掉之後、把小孩丟給孩子的爸照顧然後自己躲回娘家靜養,可以看見芭芭拉漸進式地被「照顧小孩」這件事情完全打敗的整個過程。

因為被孩子給徹底掏空、所以逃走。但就算逃走了,對於小孩的責任仍掛在心上。這就是身為母親的天命。


AHappyEvent07  
(和小朋友
24小時黏在一起也是會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

AHappyEvent08  
(男人面對另一半求救幫忙照顧小孩的直覺應變之道,就是搬出自己的老媽……這實在不是種負責任的方式!右圖:孩子的奶奶)

女主角芭芭拉和男主角尼可之間,並沒有結婚。然而這部法國片擺脫了婚姻的枷鎖形象、直接指涉到兩人一旦有共識生下小孩就等於冠上了責任,再也無關結婚與離婚這些儀式形式(結婚等於負責?離婚等於不用負責?)的施行與否,這其實是非常聰明的設定。

AHappyEvent09  

在下不才,認為新手母親這條繃緊的弦,是有放鬆之方的:例如每天放自己兩三個鐘頭的假。把小孩交給終點保母。就算捨不得,也要不看、不聽、不聞小孩的任何狀況消息,畢竟愛太緊是會讓人窒息的。讓自己有時間充分地休息充電,才能夠回頭付出更多、展現更有質感的愛。

不過,我也不能保證自己到時候真得能做到就是了。

AHappyEvent10  

芭芭拉和尼可之間,究竟有沒有找到共同照顧小孩的相處之道了?看完電影、妳可能還是會心中有所疑惑。其實,答案有很多種。訣竅其實是兩個人都能誠心地互相配合。於是芭芭拉和尼可的方式不是頂重要:重要的是你需要找到與另一半共同都能接受的那個方式。

AHappyEvent11  

女人們若不把將要與你一起孕育子女的男人拖進電影院看《好孕提早來》,莫怪男人永遠不懂生小孩、帶小孩是有多辛苦。

《好孕提早來》其實是用很輕鬆的氣氛與調性,美美地拍攝而成的一部『孕事錄』,不仔細體會的話,男人可能還會不懂女主角生個小孩為何人就從此變了?不過,這都無損這部法國電影在描述這樁辛苦孕事時、仍舊一貫幽默詼諧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裡面詮釋羊水初破、即將生產的那段過程,是用非常有趣的淹水影像與情境,充分表達女人對於未知的惶恐,讓人驚豔;而在男人陪產的那段過程、也說出除了「男人應該盡產房陪產」的另一種思維,值得深思。

反正這電影裡有法國當紅女甜心一絲不掛演出精采床戲,就用這理由去約男人一起看《好孕提早來》這部電影好了?(總不能只想享甜頭、不顧其隨之而來的苦頭「甜蜜的負擔」吧?
AHappyEvent12  
(法國氣象新聞主播甜心 露易絲布瓊 Louise Bourgoin 在電影裡有大膽演出)

然後,以此片、跟男人把話說在前面:想要生小孩?那麼就請徹底體諒、並全力幫忙女人在懷孕生產和養小孩的體力透支與心情鬱悶。

女人若有對於子女盡生養的天命,那麼男人負責賺錢養家,真的也只是做到基本款、盡到基本的責任而已。可以的話,就請男人們更盡力地付出吧!

AHappyEvent13  
(男人對於照顧小孩這事的心態就是這樣?連玩耍的權益都不用放棄?)

要不然,等到男人有一天變成大叔的時候,恐怕就只能去啃食哀傷了。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DS191110 024

文/ 俞伶

當男人說,我想跟妳生小孩。妳的反應會什麼?逃之夭夭!那麼好孕(運)就不可能提早來。在她說,那就來吧!女人的日子就此走樣,她說感覺自己好像被附身,身體裡面有異形定居……而男人依然故我,傻傻地笑著生活,開心地等著當爸爸,什麼也沒改變。

真是這樣?大抵上相去不遠,只是因為參與的人個性不同,因為說故事的方式迥異,讓孕事可以變得詼諧逗趣,即便不能免俗地開始爭吵鬧起紛爭,終究還是孕(韻)事一樁。

故事怎麼開始的呢?最初的相遇就讓人會心一笑,透過錄影帶租借影片片名傳情,片名已經讓人頻頻笑場,更別提男主角傻愣的可愛模樣呼應女主角的甜美,怎麼看都賞心悅目。愛情就這樣甜蜜豋場。

相愛而相守;跳過了結婚儀式,婚後的生活是嬉鬧和探索彼此,兩人世界沒有噁心巴拉的肉麻場面,倒是輕鬆地帶我們看簡單生活也可以充滿愉悅,日常城市場景明亮的色澤,讓人感受到愛可以如此輕鬆、歡愉。

孕事帶來更多角色加入,其中個性鮮明的媽媽,自有一套生活哲學,單親帶大兩個女兒,依然活得十分自我,特立獨行也許還搆不上,但對女兒的寵愛和關注,昭然若揭,儘管未必是女兒可以接受的方式。母女爭執的場面雖有煙硝的氣味,倒是隱隱閃現幽默的火花……甚至在後段還說出耳熟能詳的精闢見解:男人沒一個靠得住!也算是為這個角色做了個完美的定位終結。

婆婆有著一貫刻板印象裡的強勢,一絲不苟的性格從外型就能清楚辨識,性格迥異的婆媳,冷處理卻能感受到其中劍拔驽張的氣味,不可一世的高姿態,在被兒子請出家門前那一幕,愕然的神色,讓人忍不住噗哧一笑。

UHE011010 033

除此之外,懷孕過程的孕吐、照超音波而起的性別反應、嬰兒心跳聲……當女人賀爾蒙高漲而性趣十足,男人卻憂心忡忡裹足不前時,如何自力救濟?蹺掉產前課的恣意呼應了生產時聲嘶力竭的疼痛,男子陪產的糗狀也沒錯過,幾場戲拍得簡單又栩栩如生。

緊接而至的產後恐懼:「如果我和寶寶合不來?」、「相信我,她會征服您的。」短短兩句卻暖到心坎裡,也鋪陳了後續女子重心全然放在孩子身上,甚至加入了母親口中堅持哺育母乳的邪教行列……溫馨的嘲弄教人笑彎了嘴角。

後續的爭執漸起,女人因為育兒錯失了好職位、社交生活幾乎是零,男子放棄輕鬆悠閒的錄影帶店工作,開始拎起公事包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寶寶成為兩人世界的第三者,輪番照應也消磨了彼此的好脾性甚至是愛……

都是些我們早已司空見慣的孕事之後的喜悅和苦痛過程,然而洗鍊的選題、篩選過後的枝節,讓整齣戲顯得輕盈卻又不流於淺薄,樣似沉重的內容卻充斥著一種淚流之後的喜樂,那氛圍就如同片名「好孕提早來」一般,讓人感受到孕事是生命裡的好運,也是美好的韻事一樁,同時也是生命裡的一種美麗的姿態,誘引你加入、激發你想要變身其中一份子,當然更深切地感受到無需真正遭逢也能體會的甜蜜快樂。

真是好美的孕事啊!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吐崽子》鏡頭下的自然田園景觀是一個讓人愛上這部電影的元素,導演藍內將故事場景設在鄉村,引入大量的自然景觀,似乎是以大自然的純真映襯三位主角的善良天性,又以森林深處的幽暗神秘暗喻人生旅途的未知與險惡。

100816_02_726

/ 洪健倫  轉載自放映週報

 在青春期的時候,男孩子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些類似的經驗。我們可能結交了一群臭味相投的死黨,大家在漫長而百般無聊的暑假時光之中,絞盡腦汁幹出一些荒唐而幼稚的事情,又或是三五個人神秘地聚首小房間內,彼此交換自己蒐集到似是而非的「轉大人」撇步。在那段歲月裡,我們都想擺脫大人制定的令人窒息的制度和生活,但矛盾的是,我們又害怕失去大人的關愛。而惡搞、叛逆、和各種形式的探險就變成我們奪回自己靈魂掌控權的儀式。而未經世事的我們在摸索的過程中,常不管三七二十一,做了再說,因而難免不時弄得鼻青臉腫,但一路上我們也就這樣蹣跚地長大了。

比利時籍導演卜力藍內(Bouli Lanners)的新作《吐崽子》(Les Geant)便是一部勾起我們──至少是男性觀眾們──對於那段青春歲月回憶的電影。但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年少輕狂而已,它還讓我們看到這三個少年在被成人世界背叛時,他們掙扎自立時所展現的勇氣與純真。

15歲的賽特(馬藤尼松飾)和弟弟薩克(札夏利夏修魯飾)被母親丟到無人居住的鄉下老家獨自生活,使得兩兄弟擔心母親已經遺棄了他們。他們結識了同齡的丹尼(伯爾巴帖勒飾),丹尼苦受惡霸哥哥的欺負,早已決心要離家出走。三人開著過世爺爺留下的車四處尋樂探險,他們買大麻,玩爺爺的手槍。但不久他們身上的現金便已所剩無幾,而家人又毫無回音。他們只好想盡辦法求生,他們溜進鄰居的儲藏室偷食物,又決定把爺爺的房子短期租給藥頭換生活費,自己則偷住進別人閒置多時的度假別墅,以為這樣就完美地解決了眼下的問題。不料度假別墅的主人突然造訪,而租屋的藥頭也翻臉不認帳,直接強佔了他們的家。這下三人真的一無所有,只能躲在森林深處的一間水上小屋,但住沒兩天,老舊的屋子也垮了,母親依然毫無音訊,走投無路的他們這下如何是好?

100811_02_014

卜力藍內的《吐崽子》人物關係單純,也沒有複雜的情節,但卻能以層次豐富而細膩的角色刻劃使作品飽滿而回味無窮。弟弟薩克在瘋狂玩樂之餘,仍常常躲起來試圖聯絡媽媽;哥哥賽特看似吊兒啷噹,但不論他有多害怕,他都鼓足勇氣面對眼前的問題;丹尼對於這個世界和家人有諸多不滿,但他卻是個義氣十足的朋友。三位少年在片中的行徑或許瘋狂脫序,他們卻其實有著一顆單純善良的心。而成人世界的背叛則是令他們焦慮不安的成年禮,逼得他們不得不自立自強,但是在沒有人領路下,他們只能故作堅強一路摸索。他們和藥頭交手的過程,就像是我們成長的縮影。我們也曾在面對難題時魯莽作出錯誤決定;也曾經在面對阻礙時感到害怕、不知所措卻仍故作鎮靜;有時我們和朋友陷入危機,勇氣和是非抉擇都不得不受到巨大的考驗。

《吐崽子》鏡頭下的自然田園景觀則是另一個讓人愛上這部電影的元素,導演藍內將故事場景設在鄉村,引入大量的自然景觀,似乎是以大自然的純真映襯三位主角的善良天性,又以森林深處的幽暗神秘暗喻人生旅途的未知與險惡。而從卜力藍內指導演筒以來便合作至今的比利時籍攝影Jean-Paul de Zaetijd以優雅沉穩的攝影風格捕捉歐陸的田園與自然風光,不論是一望無際的田野大景,森林深處的幽微光影,又或是明媚的大河風光,都十分令人心醉神迷。

儘管導演看似透過三位主角的經歷透露了他對於複雜成人世界的失望,但是《吐崽子》並不是一部陰鬱憤世的電影。儘管主角們一再受挫,他們的故事仍傳達出一種無名的正面力量,那或許是一種對於人生一切的未知因年少輕狂而產生的大無畏,讓人們在跌跌撞撞中帶著自己勉力前行直至今朝,或許這股強大的力量就是原文片名「Les Geant」(巨人)的意義吧。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DS221010 009

/ 密絲飄

 恕我直言,老實說,我在看《好孕提早來》的時候,一直覺得這女人簡直是個瘋子。

當媽的因為懷孕的荷爾蒙改變、因為生活多了個孩子而驟變的情景,就算我還沒當過媽媽,卻倒也不陌生。身邊有些朋友已經當媽了,來來去去的困擾、抱怨、甜蜜或悲苦,我們就算不能感同身受,倒也還可以理解一二,當然很多時候,是會覺得她們簡直是杞人憂天、自尋煩惱,可是也都不是不能以「關心則亂」的角度去同理她們的行為,是以一開始我實在找不出原因,去解釋為什麼這個漂亮的女主角,讓我覺得她簡直是個歇斯底里的瘋子。

等到我看完電影回家,在網路上看著電影簡介時,發現導演居然是個男人!

那瞬間我就懂了,懂了為什麼我徹頭徹尾一直覺得女主角像個瘋子,因為,我是透過男人的角度,去看待這個懷孕生產、由女孩變成母親的女人。那也是我第一次,試圖用男人的角度,去看待「母愛」。

FDS 031110 023

男人看母愛,是怎麼回事?

舉兩個家喻戶曉的例子吧。其一是精靈古怪的黃蓉在當了媽之後,變成心機深沉的俗婦;其二是脫俗淡定的白素在找回女兒之後(他們的女兒在襁褓時期意外失蹤,十多年後尋獲,成為被靈猿養大的女野人),變成一心一意要女兒學會八國語言、最好到哈佛耶魯去念幾個博士學位回來的恐怖媽媽。

女人在當了媽之後,竟有這麼大的轉變,看在男人眼裡又覺得如何?郭靖橫豎本來就是傻的,對於妻子在他背後搞什麼小動作,反正是一無所覺,但衛斯理可不傻,他一邊同情女兒的不快樂、一邊試圖同理妻子因為母性而失卻理性的轉變,但無論他怎麼同理,就是忍不住覺得「這種母愛只會把女兒推得更遠」。

當然,衛斯理也愛女兒,不過,他就是比白素明白「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生命」,並且不明白一向聰慧的白素,為什麼這次卻如此看不開。

可是,女人本來就比男人更難意識到「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因為女人經歷了男人所未能經歷的、也就是「孩子是身體裡的一部分」這一段。

懷孕的女人自己或許不想吃,但她得為了孩子吃,懷孕的女人自己或許不想睡,但她得為了孩子睡。在懷孕的過程裡,女人成為宿主、成為通道、成為新生命降生在世界、有自己的嘴可吃、自己的腳可走之前所必須利用的載體。在這個時期,孩子才不是獨立的個體,更有甚者,孩子還阻止母親成為獨立的個體——在母親有一些非做不可的事(例如工作、或者像女主角必須完成她的學位論文)、但肚子裡的寄生胎卻使她無法順利繼續進行原來的人生時,母親只能獨自用愛消化這一切、獨自用心甘情願來說服自己接受。

男人至多只能旁觀生理上的分娩——也就是女人在產檯上披頭散髮、陣痛尖叫的那一段,

至於心理上的分娩,則是女人得孤獨經歷的過程,並且至死方休。

FDS141010 020 copie

上個月我陪長輩到婦產科進行例行性的抹片檢查,聽見護士在跟一位老太太講解病情(不是她們不注重醫療隱私,而是老太太重聽,一直要求護士大聲點),原來老太太子宮脫垂。老太太一輩子大概沒上過幾次婦產科,一臉驚恐,不知道怎麼應付這個內臟從身體裡掉出來的窘境,一直問護士怎麼會這樣,是她吃錯了東西、還是洗澡時沒弄乾淨,要不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婦女病。護士安慰她,說這是老婦人常有的毛病,因為多產而造成的會陰部肌肉傷害,老婦人國語不通,而護士不諳台語,雞同鴨講最後達成的共識是「因為生太多小孩導致內臟掉出來」。我看老太太的年紀就算沒有八十、也有七十多了,記憶力衰退是一定的,可是她的身體還在提醒著她,在很多年以前,她曾經當過新生命來到這世界之前的宿體,並且留下了永久的證據。

於女人來說,生育是上帝給的、特殊的能力。

因為只有妳有、而男人沒有,所以妳享有了他所不能擁有的快樂,同時也承擔了他所不能體會的孤獨。

《好孕提早來》改編自一本暢銷小說,小說作者在書中這樣形容男主角的感覺:「他被嚇壞了,好像剛看完一部恐怖片,鬼是她老婆演的。」

如果妳曾經懷孕、正在懷孕、準備懷孕、或者總有一天要懷孕……妳真的應該看看這部片,它會告訴妳,如何不讓妳滿腔的母愛,變成男人眼中的恐怖片。

絲飄,兩性作家,著有《不愛為何不早說?》、《女人都是詐騙集團》等書。
FB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fangwoman0513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lles-6531

/ 藍祖蔚  文章轉載自 藍色電影夢 

茱麗葉.畢諾西演戲從來不忌諱肉身情欲,每一回她都用肉體說出了更多面向的人間情感。

激情床戲,往往是商業電影的重要噱頭,但是看著法國女星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在《裸色告白(Elles)》中的手部抖動,臉部泛紅,氣息微喘的自慰戲,卻讓人有點坐立難安。

 激情床戲的賣點在演員的肉身和欲望,肉身滿足了視覺的見証與想像,欲望則是要豐富劇情的論述。因為看電影,跡近參與一場偷窺遊戲,觀眾躲在暗處,不動聲色的窺視著銀幕上的男女演出紅塵傳奇,迷人的肉體,動人的欲望,就讓人陷入深深的迷狂...如同吃了迷一般...(語出法國作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神話學(Mythologies)》一書中所寫的那篇「嘉寶的臉Le visage de Greta Garbo)」)」

 茱麗葉畢諾許從來不是豔星,但是只要劇情需要,她也從不吝惜用肉身來布施夢幻:《烈火情人(Damage)》大膽直接,讓人瞠目結舌,無法正視她空茫絕望的眼神;《藍色情挑(Bleu)》亦在結尾時,配合著歐洲聯盟的樂章,完成了身心同步解放的共鳴......但是這場《裸色告白》的自慰戲,結讓人腦波運算格外繁忙,不禁要去思索:

01. 導演為什麼要拍這場戲?

02.茱麗葉為什麼同意這樣演出?

03.我們真有如此迫切需要,非得去窺視偶像的情欲禁地嗎?

畢諾許自慰-2

前兩個問題攸關創作,《裸色告白》裡的茱麗葉飾演替Elle雜誌撰寫援交女大學生直擊專訪的作家Anne,援交不是新議題,不能挖得深與廣,沒有多一點的血肉細節與真情告白,只在表象梭巡,肯定不會動人,連雜誌見刊都有困難,Anne的焦慮與困惑,其實也是《裸色告白》的導演瑪寇札塔叔莫斯卡(Malgorzata Szumowska)必需解決的難題,讓採訪者進入受訪者的世界,似乎是最穩妥的必然結果了。

專業焦慮讓Anne她得緊黏著受訪者,盡她所能去挖掘,聽著受訪對像最直接的告白,聽她們描寫接客時的諸多情境反應,Anne越往私密禁區挖探,就會聽見更多的性愛細節,那些用金錢交換出來的欲望模式,極多駭人聽聞的驚懼風險,Anne聽著這些現場回憶,自己的臆想就也從耳朵鑽進了心田,Anne或許是專業的書寫好手,但是她在家庭、親情和愛情的人際關係上都有相當程度的挫敗,靠著自力帶來的歡愉以纾壓,於是就構成了這場自慰戲的必要邏輯。

魚水之歡原本是歡娛美事,不管是兩人協力,或者是自得其樂,但是《裸色告白》的這場戲卻不能帶來太多的歡娛能量,觀眾看到的是她在困頓找不到出口時的自力救濟,想到的是她必需有更貼近肉體歡愉的經驗,才能完成她的欲望拼圖,也就是說,就在Anne追逐感官酣暢的過程中,心頭壓力成了最清楚的書寫,不但是環境背景,更直接烙印在她的沈醉五官上。

PHOTO_grd-01541020

1997年有一部法國電影的片名叫做《Post coïtum animal triste》,中文翻得極其傳神─《做愛後,動物感傷》,茱麗葉的這場自慰戲,即使喘息有了高潮,但是背後的空洞與空虛,同樣讓觀眾只覺得感傷。

這場戲像極了蔡明亮導演作品《臉(Visage)》中,李康生與法國影星馬修.阿馬力克(Mathieu Amalric)在草叢中,沒有交談,只靠互相觸摸以滿足欲望的情欲戲,演過《潛水鐘與蝴蝶(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等上百部電影的馬修在《臉》中連個正式名字都沒有,只是草叢裡的一個陌生男人(Man in bushes),他的出現與功能只是要讓一位面對強大工作壓力的男人找到情欲出口,但是真的這樣就能夠紓壓嗎?還是再一次的「做愛後,動物感傷」?

有些電影,符號與功能都依偱固定邏輯運轉,中規中矩;有些電影,則試圖顛覆既定框架,開發新的可能,《裸色告白》屬於後者,因為只有朝這條路大步前邁,全片才不會停滯在一般援交電影的格局之中,也唯其如此,才會讓大明星願意用肉身來完成生命情欲的新角度雕塑。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_SPO6435

/ 藍祖蔚   轉載自 藍色電影夢 

看茱麗葉.畢諾西演戲,不用多做準備,就讓她的肉身和魂魄引領我們前進吧!

每天在男生宿舍中過日子的女人,真的就懂男人心嗎?

法國導演Malgorzata Szumowska在《裸色告白(Elles)》中提出了不算新鮮的家庭議題,但是受困其中的女主角茱麗葉.畢諾西(Juliette Binoche)卻很氣自己就是不懂男人,情緒爆發的那一天,她忍不住脫口而出說:「我們家兩個大男生,每天都會上色情網站瀏覽,小男生還在玩著殺人遊戲,也許年紀再大一點,他也會上色情網站吧!」

一時失控的情緒語言,卻精準透露出她最近的焦慮狀態,茱麗葉.畢諾西在《裸色告白》飾演女作家Anne,應邀替法國雜誌《Elle》撰寫一篇有關女大學生援交賣淫的第一手採訪。Anne是中年熟女,育有兩子,住在小康家庭之中,每天咬文嚼字,自認人生閱歷也不少,性欲與性愛這回事,其實頗有心得,但是面對波蘭女留學生Alicja (Joanna Kulig飾演)和法國大學生Charlotte (Anais Demoustier飾演)的告白,她卻逐步陷入莫名的焦燥狀態。

《裸色告白》的開場是Anne徹底未眠在趕稿,一邊聽著錄音檔案,一邊尋找書寫的方式,此時,男人都已陸續起身,開始一天的生活,她必需放下/換下作家的身段,開始扮演起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丈夫叮嚀著晚上要請老闆吃飯,請她務必下廚作菜;正值叛青春的老大,對成人叮嚀置若罔聞;第二則是繼續打他的電玩,能不上學最好,三個男生三種煩惱,她處理得不算頂好,但也即時打發完成,此時打開音響,她固定收聽的古典音樂頻道,開始以優雅的琴聲來紓解她疲困的心靈。

Elles-5818

Anne的生活一如職業婦女的日常掃瞄,茱麗葉.畢諾西近年來的作品都在刻畫當代女性的瑣碎人生,從《紅氣球((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隱藏攝影機()》、《夏日時光(L'Heure d'été))》到《愛情對白(Copie conforme)》,不論是主戲或者配角,都在捕捉當下人生的吉光片羽,《裸色告白》中的她其實是養尊處優的小康家庭人生,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不能滿足她,採訪與寫作成為她人生興趣與能力的另外一個完成。

術業有專攻,要做一個全方位的記者並不容易,很多議題,就有隔行如隔山的天然障礙,Anne此時遇到的關卡不只是是女大學生的赤裸援求告白,雖為血肉實例,卻新意有限,不論是求學或家庭的經濟壓力,以及新人類對待肉身的解放態度,前人已經多所著墨,都無法提供足夠的血肉來完成她的採訪,當然更讓她困惑的則是AlicjaCharlotte敘述的援求男人眾生相。

為了讓AlicjaCharlotte相信她,接受她,暢所欲言,Anne得踩過她們的接客長廊,體會尋芳客的涉獵心情,她得輕敲門房,以女性的溫柔和金錢回饋的保証,來贏娶她們的信任,空間的感覺、欲望才剛蹂躪過的肉身氣息,甚至極其私密的心靈吶喊,都在她們鉅細靡遺地敘描下,讓Anne有如身歷其境的恍神,「聽我這麼說,妳是不是也溼了身?」女學生的一句玩笑話,召回了已然神遊四方的Anne魂魄,看似無厘頭的笑話,卻也清楚點出了Anne在採訪過程中,對於肉身慾望,以及男人欲求的嚮往與茫然,越往議題源頭鑽去,她越覺迷惘,想要保持客觀的寫作,卻被自己的主觀與慾想給迷惑與混亂了。

PHOTO_grd-01245114

不可告人的挫敗,其實是中產階級普通都有的職場症候群(其實,也適用家事症候群),Anne從來搞不定家中的三個男人,只能把一肚子怒氣發洩在同樣也上色情網站的丈夫身上,但是丈夫的回應,似乎也應証了她的援求專題,女學生提供肉身,滿足多金的慾男,可是,固定的婚姻或性愛關係並不能讓男人從中求得滿足,不論是本能或者逃避,都可能導致買春交易,這也是最後的那場家庭盛宴時,女大學生曾經援交過的對象盡皆圍繞桌旁,一方面高談闊論,一方面享受著Anne的妙手廚藝(雖然,她也曾傷了手指,也曾火候失控了),另一方面還有人就是專注凝視著她,似乎正在鋪陳想讓她婚姻出軌的誘惑...欲望浮世繪,男人眾生相,其實都還是Anne專題寫作因為困於瓶頸,進退兩難的出神狀態。

很多電影,只能提出問題,未能提供答案,《裸色告白》觸碰了男人買春的情色欲望,卻也只是輪廓鈎描,整體印象還是模糊一片;反而是困惑的女人,在茱麗葉.畢諾西的詮釋下,得著了隨波浮沈的浮雕身影,那是一位好演員的功力,在《裸色告白》中看見茱麗葉.畢諾西的肉身素描,也就是影迷的福氣了。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幕後黑手  轉載自黑手黨

花錢會習慣。夏洛特說。

 「裸色告白」Elles劇情描述女記者安採訪援交女學生的經過,從年輕的大學女生開放且奔放的性觀念當中找尋她們為何這麼做的原因,然而,真正需要解放的人其實是她自己。

安與丈夫的關係長期不睦與緊張,正在成長的孩子在家庭裡找不到應有溫暖,只能分別埋首於電玩和大麻,對於重視工作勝過重視親子互動乃至家庭的父母,他們只能在自己的世界裡找到暫時脫離的藉口,就像安採訪的兩位援交女大生--艾莉西亞與夏洛特,她們各有不得不的原因而投身於援交行列。

 身為母親,安很難理解這些女大學生到底在想什麼,同時也對她們的行徑有著難以言喻的情緒,與眾多不同男人發生性關係以獲取金錢的行為,究竟蘊含什麼意義?縱使知道會有危險,她們仍然將自己的身體交給陌生男人?

又為了什麼,那些男人即便已婚還是會去召妓?

PHOTO_grd-01541020

這是個關係複雜的世界,也是男女關係混亂的時代,在應該忠誠的婚姻當中,夫妻雙方找不到平衡點與共通性就容易產生背叛情事,床第生活不協調更是外遇不斷的主因之一;然而,選擇從事性工作的女子也非只要有錢就什麼都可以,那是需求和供給兩造截然不同的想法。

夏洛特與艾莉西亞雖然周旋在許多男人之間,可也都碰到過非常不愉快的經驗,妓女也是人,可偏偏男人多以為花錢是大爺,縱然如此,不想去做辛苦又錢少工作的女大學生依然流連在那個框框裡,就像抽煙,一旦上了癮就很難戒除。

那是社會價值觀與金錢關的扭曲,還有社經地位與權力掌握的扭轉。慾望掙扎的男人,和滿足男人狂熱的女人。

援交的女大學生錯了嗎?或許是吧,可召妓的男人們何嘗沒錯?退回現實面,為了生存、為了將來,用自己的方法找尋出路,且醜陋的成人世界的確是有這些需求,援交的女大學生又因何得遭受抨擊?安的角度更因此陷入沉思。

Elles-6531

我以為關於援交這回事,最困難的莫過於夏洛特說的,說謊。

一旦說了第一個謊,就必須再圓第二個謊。因為不想讓援交女的身分曝光,夏洛特只能跟男友沉默以對;不想讓這些見不得人的事情曝光,艾莉西亞對於媽媽的追問只能閃避逃開,即便,大人不是傻子,怎麼來的揮霍不難想像。

就算安知道了這兩個女孩的祕密,她也無可奈何、更改變不了現況,她除了寫完手邊的報導別無他法,如艾莉西亞所言,召妓的男人有相當部分其實是無聊的丈夫,而安就身陷那般可疑的窘境裡,安雖想引導兩個女孩走出新生,終究她是無力的,一旦習慣與沉溺,任何原因都說得出口。

花錢會習慣。當金錢輕易得到時,也會放肆地花用出去,週而復始,援交的女大學生如此,花錢買性的那些男人亦是如此,安改變不了女孩兒們的未來,卻從她們的酸甜苦辣中嚐到自已還能轉變的現在進行式……

PHOTO_grd-stills_elles_19

我認為援交基本上是你情我願的事,無論找或給的一方應該都有其不得已的原因,最可怕的是沉溺在深淵裡不想去找出口,而每個人都有秘密,一個假名、一段誤會、一抹刻意與一道荒淫都是這個麻煩時代裡的縮影。

最後的晚餐與口交反射出工作狂女主角的情慾和思緒,原來,誤解與怨氣可以在悠揚的古典音樂中獲得紓解,最諷刺的是,男人要的簡單、就是感官,而女人的感性情懷似乎也只能包裹在柔情或堅毅外表下,繼續蔓延?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