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印象雷諾瓦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愛悄悄越界        

  大圖連結:http://goo.gl/gyNUhj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文字整理/ Claire

當法國經典繪作碰上台灣光影詩人會擦出什麼火花

以詩意攝影風格蜚聲中外的台灣之光李屏賓,曾以《戲夢人生》、《海上花》、《花樣年華》等片獲得金馬及坎城等國外眾多攝影獎的肯定,並掌鏡過不少海外作品,如《空氣人形》、《挪威的森林》等,是國際上多位導演心目中最想合作的攝影師。這次受法國影壇邀請,為印象派繪畫巨擘雷諾瓦的傳記電影掌鏡。法式優雅光芒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台灣攝影師的驕傲。

此次抓住李屏賓短暫回台的機會,與他談了談參與《印象雷諾瓦》拍攝的過程。

IMG_3440

淺談與《印象雷諾瓦》的關係

參與印象雷諾瓦拍攝的契機?

我與吉爾布都已是第三次合作,因為幾次合作下來默契還不錯,加上他覺得這樣的題材對我來說是可以發揮的,所以主動邀請我加入《印象雷諾瓦》這部新片的拍攝。

法國人將國寶畫家的傳記電影,交給您掌鏡,當初會不會覺得壓力很大?

針對這個題材,除了之前拍攝《紅氣球》時於奧塞美術館近距離跟雷諾瓦的畫接觸以外,我做了更多的功課,希望能瞭解雷諾瓦這個大畫家在高齡九十歲時的心境,並呈現他的神彩。因為過去許多畫家題材的電影很少拍的有意思,希望自己能避免重蹈覆轍。

您被稱為光影詩人,印象派也是關於捕捉光影的細微變化,是否本身就很喜歡印象派風格的畫作?

其實我喜歡畫也有在收藏。相較於西方的畫作,我比較喜歡中國水墨畫,但因為工作上的需要,必須進入印象畫派的世界,去理解畫家們怎麼看世界、為何用這樣的陳設,因此有特別去作研究。

電影製作過程

雷諾瓦以描繪女體肌膚的細膩著名,請問這次是否也有在這方面的攝影技術上特別做調整?

這幾年來我都不使用工具,例如柔焦鏡來作表現,而是針對拍攝肌膚的時候去調整光源。比較特別的部份是,平常外景我很少特別打燈,但為了去呈現雷諾瓦的畫風,我請工作人員架了幾盞大燈,做出局部日光的效果,並加了很多不同顏色的色片,製造色彩鮮艷的光,最後呈現出來很自然很不錯。我是看了環境後覺得可行,才第一次嘗試用這種看似不太專業的方式來打燈,去表現這些顏色、還有年代感。是在能夠掌握的範圍內,依循導演的想法,努力再現雷諾瓦筆觸下的世界。

是否從雷諾瓦的畫作裡得到更多攝影上的靈感?

其實美學本來就是色彩的延伸,而色彩又是受到光影的影響。就像我特別喜愛中國水墨畫那種黑中有黑、暗中有暗的細膩層次,西方畫也透過顏色來展現。但電影的美不只是影像的美,而是真實的美,就跟畫家用畫筆重新組合真實一樣,如何在真實光影中,用攝影鏡頭再創這樣的美,就是我所必須要作的。

電影中有幾個很印象派的鏡頭,如大夥在河邊嬉鬧失焦的畫面,是否為您的想法?

其實是大家臨時的想法,當時導演發現女演員在水邊走的呈現還不錯,希望能夠拍攝,所以我請助理失焦的過去拍。我覺得有時候失焦是一種美感,是一種想像、是一種印象的表現,影像常常能把缺點轉化成優點。

您說很多美都是臨時捕捉的,不知道是否曾經因為您偶發性捕捉的鏡頭,讓導演因此修改拍攝行程?

蠻多的,像這次有一場戲是一群女僕抬著雷諾瓦要上山丘,突然有一道光照在山脊上連成一條金色的線,畫面太美太像畫,本來可以慢慢拍的戲變成要把握時間趕緊拍完,所以我請導演協調,催促本來在旁邊拿相機拍美景的工作人員趕緊上工,搞得大家有點不太高興,但最後出來的畫面真的很美,拍出了雷諾瓦作畫時的那種氣氛和環境。

您與吉爾布都導演在美學上如何溝通,大都是導演會讓步嗎?

這次拍《印象雷諾瓦》的前期,看了現場後我覺得色彩有點貧瘠不夠豐富,跟我合作很多次的美術組就開始緊張急得團團轉,我就跟他們說:「我的意思是顏色不夠我會用燈來改。」美術指導也相信我的想法讓我去做調整。所以這麼多次合作下來,彼此的溝通當然是必須,不過默契會越來越好。在外國拍片,對於鏡頭的各種想法,我絕對會據理力爭去說服他們。但拍台灣導演的電影,我就是一個長輩的角色,希望能多給他們空間。

IMG_3346

《印象雷諾瓦》中有沒有哪一場戲是特別難拍的?

很多都很難拍,因為很多景都需要自然光,但光線是稍縱即逝的。而且法國人工作習慣比較悠閒,中午放飯還有紅酒可以喝,所以導演和我就是做一個監督的角色,把握換景、拍攝的種種進度。

有一場戲是尚雷諾瓦穿過長廊,走到陽台推開窗,一鏡到底的鏡頭,因為路線較長光源也從最暗到最亮,光是光圈的變化就要從1.3全開到22我請助理跟一下,他們回說:「怎麼能跟的成?變化太多不可能拍。」沒人肯嘗試,所以最後我自己接手拍,我已經三十年沒有碰過這種要跟焦跟光圈的工作了,平常都是助理在做。過了幾天底片沖好了,其他人抱持著懷疑與看熱鬧的心態,偷偷打電話去沖印廠問結果:一切都沒問題。後來大家一起看片時全被我給打敗了,不斷說我是世界第一。所以之後做決定時,他們都更能服我的想法。

拍攝《印象雷諾瓦》期間也用自己的相機側拍,其中幾張被選了出來,現在在華山光點的穿廊展出,自己最滿意哪一張照片?

一時難以選擇,但我覺得其中有一張比較像畫,就是演員靠著牆壁閒閒等戲那張,因為光處理的好所以特別美。很多照片就是當下的感覺特別好,不經意的就紀錄下來。還有我一定要特別強調,那些照片都只是用小數位相機拍的!不然人家都以為我是用專業的單眼相機。其實我不喜歡用單眼,太不方便了,我喜歡自在地隨手紀錄。

雷諾瓦有句名言:「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您是否在每部電影的呈現上,也秉持這樣的精神?

我覺得「美」很難定義,當然印象派畫風的美是被全世界認同的,他們用重視光線的繪畫方式改變了繪畫界。但對攝影師來說不太一樣,因為電影是一個團隊合作,有好多人要一起應對拍片時會遇到的狀況,颳風、下雨、打雷等等意外都無法控制,但畫家可以自己決定想畫什麼就畫什麼,遇到狀況也可以重新再畫。而且電影不只是要美,還要動人。有些美是可以靜靜欣賞,電影卻蘊藏了更多喜怒哀樂的情緒以及現實面。所以我們做攝影的不只是把美的留下,也要把那些不美的想辦法變成美的。但是失敗率很高,並不是每次都能成功(苦笑)。

《印象雷諾瓦》這部作品的攝影還有什麼其他想法?

就我個人的創作成績上來說,這是一部很特別的影片, 因為在影像上完全沒有任何後期DI特效調光的支援,完全都是拍攝現場的光,是一部沒有修修補補的原創攝影作品。這也是法國最後一部底片調光的電影,我們還去找了退休的底片調光師,到一家老片場調整畫面濃度、氛圍的光,僅此而已。這樣的堅持也幫製片省了十幾萬歐元的後期製作費。

其實我以前的電影都沒有作後製調色,一直到了《痞子英雄》才開始,即使用數位拍的我也不要做那樣的調整,那不是我的東西。就算現場出錯我也要留下,因為我要記住我犯的錯,或是因冒險而做出對的東西,更值得記下。畢竟底片最後呈現的驚喜感,就是拍電影迷人的地方,若你一直修修貼貼改變了攝影師的專業,那攝影就不迷人了。

接下來的計畫

參與過了印象派國寶的傳記,接下來有無更想挑戰的題材?

我都是被動的等片子來邀約,如果我的表現還不錯,就會有不同導演帶著各種題材來邀請我加入,所以也不能說我有什麼新的計畫或題材,比較像是靠緣份,像我其實很想去雲南拍片,但剛好都一直錯過!我常跟助理講,中國有一句話很有趣:「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機會都只有一次,每次都是最重要、都是最好的,所以每一次的經驗都要用盡全力,都要珍惜。不管是什麼片子,都盡量以我的攝影技術來為電影加分。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象雷諾瓦第二週場次表

看大圖請點連結 http://.goo.gl/Ub0vk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人齊聲推薦

《典藏》雜誌社社長 簡秀枝雄獅美術創辦人 李賢文 

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鄭家鐘 │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陳藹玲

 前師大美術系所主任 王哲雄 緯來電視網執行長 王克捷

前外交部長 簡又新宏碁創辦人 施振榮 

李賢文 

雄獅美術創辦人 李賢文
拍得非常好的一部片,時代背景詮釋得很好,非常感動。同時也很羨慕,不曉得何時也能有一部電影來詮釋台灣優秀的畫家。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陳藹玲
透過電影了解一個畫家的生平以及私下的個性,從藝術之中看到真實的人性,使我們更懂得如何去欣賞他的作品。也推薦給年輕朋友,從另一種角度來看藝術跟文化。

鄭家鐘 

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鄭家鐘
一個藝術家最崇高的目標,就是能為世界留下一種美。本片融合聲光影,共同表達角色之間的情感,每個畫面所經營出的美的意界,都可說是當代藝術真正的本質 

簡秀枝

《典藏》雜誌社社長 簡秀枝
青春是什麼?
對暮年老畫家來說,是依戀;
但對年少輕狂的小伙子而言,可能是逐夢的源頭。
這部電影由法國吉爾布都執導,來自台灣的攝影師李屏賓掌鏡,演員精準入戲,藝術豪門的宅第糾結,人性的掙扎微妙,展露無遺。豐腴多情的年輕女模,是老畫家依戀青春的繆思,但對適齡小伙子卻是昇華夢想的最大動能。
與其說是父子共爭一女,不如說,這個女人,給了這對父子不同的能量;老畫家在青春的肉體面前,急於抓住已遠的青春尾巴,讓創作變得更見血肉與靈魂:年輕人化愛情為力量,為使命,進而帶著心愛女人一路打造夢想,成就事業。愛情的魔力與魅力,讓人瞠目結舌!
看完「印象雷諾瓦」電影,再去故宮看雷諾瓦展覽,將更能感受藝術家繽紛背後,永遠奠基著那麼一份「刻骨銘心」!

王哲雄 

前師大美術系所主任 王哲雄
這部片的明亮掌握非常好,扣緊印象派對光影的表現,也表現出他晚年創作以及與模特兒間的感情,拍得絲絲入扣。看過雷諾瓦的畫,再進電影院解釋它,對學畫的人非常有教育意義。片中雷諾瓦說:色彩比起線條是更重要的,看完即上了一課。

緯來電視網執行長 王克捷
《印象雷諾瓦》是部唯美好看的電影,值得推薦!尤其李屏賓的運鏡,時時就像雷諾瓦筆下的畫。

前外交部長 簡又新
這部電影的故事動人,對白雋永,字句即使映後仍在腦海徊繞,發人深省,畫面經過台灣攝影大師李屏賓的雕琢,完美展現印象派光影的特色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enoir_POSTER-OK-small  
文/ 保溫冰

有光影詩人之稱的大師級攝影師李屏賓,生涯掌鏡作品舉凡:《戀戀風塵》、《戲夢人生》、《花樣年華》為大銀幕留下無數難忘印記,影迷為之神往。日前賓哥自美國返台,擔任金馬50大使,亦為新作《印象雷諾瓦》宣傳,加上稍早光點華山「畫外:李屏賓『印象雷諾瓦』電影攝影展」已熱烈展開,本週堪稱「光影詩人的一週」。
《印象雷諾瓦》取材自印象派畫家雷諾瓦晚年的一段思維衝撞期,賓哥表示,拍《紅氣球》的時候,在奧賽美術館就接觸過很多名畫。「但以往拍畫家的電影,很少拍得好、或拍得有意思。」他坦言擔心重蹈覆轍,故須找到一個捷徑,短時間內去完成對這位畫家的想像:「我很喜歡印象派,但畢竟過往對西方畫沒有鑽研,所以要想辦法進入那個年代,體會它們的包袱是什麼、畫家們看到的東西又是什麼……我思索如何在真實的光影裡面,去鋪陳那種印象派的美感。」

renoir poster 2  


三度合作,美的交撞

這次是和法國導演吉爾布都第三度合作,上一部《今生,緣未了》洋溢迷離詭譎的都會氛圍,此回《印象雷諾瓦》則捎來古典氣息,就是這種「截然不同」,使兩人找到相互激撞的「異同」,火花不小,導演也放下心任由他發揮。一路合作下來,儘管吉爾布都全然信任、倚賴賓哥,但賓哥表示自己是一個不守常規的人,常使其他人員捏把冷汗,像拍《今生,緣未了》,從紐約到溫哥華,三個沖印廠都打電話給導演,問攝影師是不是用錯東西了?日夜景怎麼都只用日光片?導演聽了很興奮,他不知道會有什麼結果,但確信是一種不同的嘗試。
「我敢這樣大膽嘗試,憑藉的是多年累積下來的經驗……每次拍片,製作團隊都很緊張,為什麼我不去看景,但導演知道,我去看景也沒用。你們給我好景,我掌握出一點成績來,你們給我不好的,我就想辦法把它變好。」

對賓哥而言,《印象雷諾瓦》裡部分失焦畫面,彷如一種想像、印象。「多數時候,我倚賴光,不用軟焦鏡、柔焦鏡。用特殊鏡頭不是不好,而是你為了局部而加了柔焦鏡,對電影整體而言,反成一種破壞。況且適度的光,即是一種柔焦鏡。」
話說回來,畢竟畫作太個人,難以模仿。所以這一次,賓哥比較大膽,採取反向操作,用乍看不是很會打燈的方式去打:「導演很在意膚色跟畫作的呈現,我就盡量一一試出可行的方法。」

拍《印象雷諾瓦》,難度也特別高,因為日光稍縱即逝,偏偏法國人很悠閒,中午吃飯配紅酒,凡事慢慢來,賓哥會Push他們動作要快,畢竟「好光」不等人。「有場戲,兒子回家後,拿著拐杖,從廚房走到陽台,經過窗簾、畫廊,是一個Steadicam的跟拍,當時現場八種不同的光,一直在變……我跟助理說,跟一下好了,他們說,不可能,跟不到——但我堅持要試試看,最後一共拍了三個take。
幾天後,劇組人員偷偷打電話去沖印廠問,得到的回答是:『效果很好,看起來沒有問題。』每個人才被我打敗了,直說這是世界第一的水準。以後我要求什麼,他們都全力配合——」賓哥語重心長說道:「適時堅持自己的要求,就能展現出能力。我必須有所堅持,不然跑那麼遠的意義就不存在了。」

0528發稿_李屏賓攝影照  


數位狂潮下,美學備受考驗

數位時代湧來,技術急速翻新、變換,也衝擊了拍電影的模式,賓哥說:「數位時代是來了,但文化層次還沒建立,反倒美學標準降低,連帶鬆綁了觀眾的審美觀。原本可以到十分,但是只給觀眾看五分、六分……讓觀眾以為五、六分就是十分。」

底片時代,是需要經驗的積累,來做出精確判斷,以及美學態度的沉澱,反觀,數位器材雖減輕燈光師的壓力,卻也造成沖印廠跟底片技術的斷層,扭曲了美的價值。「我不是不喜歡,但它確實不成熟的,我也拍了幾部數位電影,但能不用數位我就不用。」他認為,底片有它迷人的地方,技術模式一改變,就沒有那麼迷人了,「用底片拍,做錯了,我記下來,冒對了險,我也看得到……然而,不管底片或數位,重要是你想什麼,你的光,永遠要擺在第一位。」

他回憶道,拍攝《挪威的森林》期間,用了最便宜的數位傻瓜機,隨手拍下多組畫面。後製之際,放到大銀幕看……品質之剔透、精緻,讓周遭人大呼不可思議。「器材不是那麼重要,但是光很重要——光好,機器不好,照樣能呈現出另一番生命力,氛圍可以動人。光不好,它就是只一個無力承載意義的影像了。」這次,《印象雷諾瓦》電影攝影展,使用的器材也並非高檔單眼相機,而是用最簡單的傻瓜數位相機。多組照片中,賓哥特別鍾愛一張女演員們站在樓梯上,賦閒等待試戲的情景。他形容道:「當她們心神鬆懈時,反呈現出微妙的氛圍。」
臨即的捕捉,定格了永恆

「我常跟我助理講:『過了這個村子,就沒有這個店。』晃過眼前的美,每一刻都重要,都不容錯過……錯過了這次機會,下次不一定會再有。」可以想見,很多鏡頭,往往也在臨即性的捕捉下,定格了永恆。

賓哥回想起《戀戀風塵》的Ending,原本劇本裡寫了很多空鏡,但有次收工後,賓哥看遠遠有道光,隱現在緩慢變化的雲層裡,帶來「時光飛逝,小城依舊」這般氛圍,賓哥趕忙抓起設備就拍……「我跟導演說,我拍了這樣一個鏡頭,導演看了後,就用了這個鏡頭,後面二十幾個都沒拍。」

拍攝《千禧曼波》期間,氣象預報說有雪,大夥等到十一、二點,乾脆就休息了。「這時,從我房間看出去,有一個鏡頭滿好看的,大家都在睡,我不好意思叫醒他們……我一個人上下電梯,揹著鏡頭、電瓶、腳架,跑了好幾趟,把機器架好以後,車經過,我還去攔。那個雪景,上空有烏鴉飛來飛去。我隔天跟導演講,導演也不知道我拍了什麼,就說:『好,那我們撤!』後來,很多人覺得這鏡頭有其美學語言,可以作為故事的結筆。」
至於是枝裕和導演,總會畫很多分鏡表,卻一張都不給賓哥看。「他說:『你看到的,我從來沒看到過,你想到的角度,我從來沒想到過。』他一場戲要我找出兩、三個角度,這位導演很明白,分鏡不是那麼重要,一個角度的變化,足以改變原本的思維。」

賓哥認為,多重視角衍生的思維下,「美」本就甚難定義,電影跟畫作不一樣,電影要動人、涵蓋喜怒哀樂,亦要投射到生活的現實面。身為電影攝影師,掌控、捕捉美感,難度在克服氣候、現場等客觀因素……攝影師的職責,不能只是把美留下來,更要從平凡中,去找到美感。

很想去雲南,但每次總錯身而過的賓哥,坦言有些遺憾。但相信,雲南的美,已在他腦際百轉千迴,激盪成一幅未發表的詩作;的確是啊!「錯過了這次機會,下次不一定會再有」,影迷們這個週末,不妨透過《印象雷諾瓦》,與印象派來一段微醺的交會……
詩人想說的,都在光影裡。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5_2-1_new_02_ret_CMJN  

文/ 陳潔曜

電影『印象雷諾瓦』故事是一個迷樣女子安戴(Andrée),以渾然天成的肉體和狂野奔放的活力,同時讓藝術家父子拜倒:她是印象派畫家雷諾瓦最後一個人體模特兒,也是雷諾瓦的兒子導演尚雷諾的第一任妻子,這個可說是法國最偉大導演開始拍電影的唯一動機是:讓他的美艷妻子成為明星。

電影發生在1915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況危急,當時是職業軍人的尚雷諾在前線作戰受到重傷,雷諾瓦夫人直奔前線照顧兒子,由於旅程過於勞心勞力,在回程驟然過世,同時,暮年之秋的雷諾瓦飽受關節炎之苦,幾近全身癱瘓,畫筆要綁在手指上才能作畫。電影開始於尚雷諾受傷後第一次返回普羅旺斯的家族別墅和父親團聚,遇到桀傲不馴的安戴,一個鄉下窮苦出身的女子,雷諾瓦夫人去世前找到的模特兒,她知道她年邁丈夫的活力來源和作畫靈感:陽光下的年輕女體。

『印象雷諾瓦』的主題可說是肉體,故事有兩個主軸:一個是安戴如何讓畫家雷諾瓦在全身癱瘓之苦中仍可窺見身體的愉悅(「只可惜我認識妳太晚。」雷諾瓦說);一個是安戴如何讓當時只想開跑車開飛機的花花公子尚雷諾(他成為職業軍人的主要動機為騎馬和開飛機很帥氣),說服他培養野心進入電影業,並讓她當女主角(電影把這個場景放在做愛後的床上)。

67_2-1CF_new_02  

電影結束於藝術家父子經由模特兒安戴,重新在艱困中找到生命愉悅的活力。電影結束的地方,我們可以繼續延伸閱讀:雷諾瓦晚年的人體畫作,仍然愉悅奔放,充滿歡樂色彩,即使是用全身不得動彈的病痛衰老身體創作,因為有安戴在他旁邊。雷諾瓦於四年後過世。

我們可以繼續往後安戴的故事:兒子尚雷諾在父親去世後娶了安戴,並實踐當時(我們看到是在床上)的諾言:當導演拍電影,目的是要讓安戴當女主角。當時沒人肯投資尚雷諾的電影,尚雷諾前三部電影都是自己出資,太太當女主角。尚雷諾第一部導演作品:『水上的女人』(La Fille de l’eau, 1925),票房慘敗,讓尚雷諾一時興起從此不碰電影的念頭,然而受到其實是極少數影評的鼓舞之後,尚雷諾決定孤注一擲,賣掉幾乎所有他父親的畫作,自己投資一部法國影史上空前大製作,改編左拉小說的電影『娜娜』(Nana, 1926)(尚雷諾在自傳寫到他和太太常望著家裡本來是掛父親畫作的空白牆壁發呆),這部攝影棚搭景的豪華古裝大製作(自己太太當然當第一女主角),資金規模在法國影史前茅,最後卻名列法國影史上最大的商業慘敗案例,讓尚雷諾賣掉父親幾乎所有畫作後全部血本無歸,陷入破產,開始拍片商指定的商業片還債。

57_3-2CF_new_01_CMJN  
尚雷諾一共拍了九部默片(共同導演一部),其中五部妻子安戴當女主角。尚雷諾自己說:「 我的默片作品沒有什麼價值,我當時拍片只是想讓我的太太當個明星…」尚雷諾的默片時期在他的電影生涯中,影史評價不高,一個問題是他在技術上還在嘗試階段,另一個問題是他妻子的演技:安戴過為誇張的表情動作令大多數人難以領教,然而大部分影評和研究基於尊重尚雷諾及其夫人都不太敢批評,我曾問我的老師﹣尚雷諾電影權威謝索教授(Daniel Serceau),如何評價尚雷諾夫人的演技,教授不假思索地說:「災難!」尚雷諾和他的太太當時想要學的是好萊塢二十年代那種非寫實的夢幻明星特質,在觀眾看來卻顯得十分乖張詭異,完全脫離現實。尚雷諾要等到1931年的『母狗』(La Chienne),開始他最擅長的社會寫實風格,開創他輝煌的黃金時期,然而,『母狗』也是尚雷諾和妻子安戴決裂的開始。

尚雷諾把拍攝『母狗』當作他導演生涯的轉淚點,好不容易找到片商投資,然而片商出錢的唯一條件是:他的妻子安戴不能當女主角。尚雷諾本來愛妻心切,要退出這個計畫,然而是安戴勸他,繼續完成他的夢想;然而,這也是他們倆因為夢想決裂的開端,兩人分居,各自有自己的情人,最後尚雷諾娶了第二任太太狄朵(Dido);一般認為尚雷諾在二次大戰期間跑到美國是為了躲納粹,然而有人認為,其實尚雷諾是躲重婚罪,他和安戴還沒離婚。

電影『母狗』後來開創了法國三十年代詩意寫實電影,尚雷諾電影從『母狗』之後幾乎部部是名列影史的曠世傑作,尤其在『大幻影』(La Grand Illusion, 1937)和『遊戲規則』(La Regle du jeu, 1939)達到最高峰,在『法國康康舞』(French Cancan, 1954)達到第二高峰。

尚雷諾於1979年於美國比佛利山莊去世,第二任妻子狄朵和與安戴生的兒子亞蘭(Alain Renoir)隨侍在側,尚雷諾後來葬於法國,他父親的身旁。影史公認尚雷諾為法國最偉大的導演,法國新浪潮導演稱尚雷諾為他們的導師。

安戴同年1979年死於巴黎,她一直想重返電影界,然而有四十年沒拍電影,世人早已遺忘她,最後孤獨以終。

 

文/ 陳潔曜,北藝大電影碩士,現就讀巴黎狄德羅大學電影博士班。曾獲得優良劇本、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劇本獎、自由時報文學奬。曾為部落客撰寫影評,著有多部長篇電影劇本。在巴黎撰寫博士論文之餘,以法文翻譯和評論寫作維生。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