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罰球線上
熱血沸騰籃球夢
 
聞天祥
 
 
「罰球線上」是一部令人看了熱血沸騰的紀錄片。
感覺上導演瓦德西瑞爾剛開始只是想拍一個在大學教財稅的教授跑去兼任高中女子籃球隊教練的心路歷程,這個另類教頭以核心團體的概念、凶猛動物作主題,激勵了一個肉腳球隊迅速蛻變成名列前茅的強隊。然而隨著一個叫做達娜莉亞的天才球員加入,整部片的重心有了截然不同的轉變。 

這在紀錄片倒不見得是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事,畢竟本片是從七年跟拍、兩百多個小時的帶子剪出來的一百分鐘,雖然有個引人好奇的開頭,但誰也無法預料球賽的結果、甚至球隊的變化。尤其,當有了達娜莉亞以後。

達娜莉亞的黑人身份,讓她在以白人球員為主的羅斯福高中校隊,雖不至於引發種族歧視紛爭,但自我心理設限的問題卻甚囂塵上(不只是膚色,還包括家庭與經濟環境的差異),因此在嶄露頭角成為明星球員同時,女生間的小圈圈和一觸即發的對立緊繃,也宛如不定時炸彈。原以為教練開誠布公的作法順利解決了小女生的心結,不料達娜莉亞隨後而來的未婚懷孕、退出球隊,以致於復隊後卻遭高中女子籃球聯盟意欲禁賽的種種打擊,大概比所有煽情通俗劇都還教人難以想像。

然而本片精彩之處也在這裡,除卻緊張萬分、血脈賁張的球賽勝負,達娜莉亞的遭遇更點出了女子運動員廣被忽視的困境:除了自我的選擇掙扎外(如何同時身兼學生、球員、甚至母親的多重角色),還要面對外界的不友善態度。導演除了呈現了不少call-in電話所暴露的假道學與歧視,更在檢視大眾的偏見之餘,批判了高中女子籃球聯盟竟也意圖打壓女性權益的荒謬舉動。也讓最後的背水一戰,充滿了高度的張力。

「罰球線上」讓我不禁想起另一部經典紀錄片「籃球夢」,他們都以長時間的記錄來發掘運動背後的複雜意義,譬如躋身籃球界已成為美國黑人社群保障升學、改善家庭環境、甚至獲致社會地位的重要方式,而「罰球線上」則點出了女性在這個領域的更加艱辛。這樣講也許不太道德,但確實因為球賽的緊張加上真實的生命難關,讓「罰球線上」高潮迭起,極具娛樂性。但也因為它的真實,讓影片在刻畫勝利果實的甜美之餘,更突出了那些歷歷傷痕。


【2006-07-22/聯合晚報/10版/星海話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