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速先生》The World's Fastest Indian

記得不久前,我們台藝大應媒所為了人生劇展的徵件活動,請大家提供一些故事,仲豪同學手寫了一篇真人真事的傳記傳真給我,當時看到完手寫稿真是感動,在昨天看了超速先生特映後,知道仲豪同學有看我的blog,所以第一個就是要推薦你看這部電影喔。

其實大部分同學在編撰故事裡最難的就是如何在劇本結構中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雖然我已經在研所的家族裡,對結構的部份撰文講解過了(抱歉啦,這邊的朋友看不到,因為是我們研究所的家族版),不過正好用超速先生來作一個分析。

就人物塑造而言,超速先生柏特蒙羅是個真實存在的傳奇性人物,他曾在巴納維亞鹽帶平地上9次刷新紀錄,甚至在1967年摩托車越野賽的紀錄至今也未能有人打破,這麼重要的摩特車速度之神,為何導演要拍他晚年時代到美國參賽的故事,而不是拍攝青壯年時期,在紐西蘭的成就?

其實這就要進入故事主軸,主角柏特是那種越沉越香的智者,可以說是一位生活的哲學家,導演讓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這位不菸不酒、追求夢想的摩特車之神,但是如果僅是以塑造偉人的特性較沒有辦法讓人有感同身受的力道,所以我們可以看見柏特的拗執、孩子氣,在檸檬樹下尿尿、或是不顧心臟病危險參賽、也看見他的哲學理念,
『若你不追求你的夢想,那只是像蔬菜般呆板的人』。

然而在故事中段裡,我們看到他從紐西蘭初入美國時的格格不入,包括坐計程車、言語溝通的不同,金錢物價的差異等等,開始產生一些文化衝突,不過導演沒有刻意多所著墨,畢竟這只是他旅程的一部份,然後我們看見他在這趟美國之旅時遇到的一些朋友,包括變裝的蒂娜、修車廠老闆、印地安人、喪夫女子、越戰軍人,導演在安排柏特旅途中遇見的這些角色,都是屬於邊緣文化的角色,在伯特與這些人物的對話裡,展現伯特眼界的寬大,對世界的包容。

對我來說,超速先生的速度飆多快已經不是我自己最喜愛的部份,而是他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氣餒的精神,我自己覺得比較可惜的部份是此片時代的背景的氛圍沒有很突顯,還是比較現代感一點,如果加入了六、七零年代的代表音樂,會讓人更進入整個復古的情緒,增添異國情調,當然這只是我一廂情願的亂想啦,整部電影還是非常精采的,值得推薦給大家。

文章引用自十六厘米日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