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刊第438期 FilmReview 

棄絕一切雄性陽剛的真正極速:《超速先生》

文/大圈仔
軋車向來是商業電影喜向的題材,對汽車迷(而非電影迷)來說,1971年的《粉身碎骨》 (Vanishing Point)可說是經典作品。當中,充滿陽具意象的長型粗獷美式車頭,配置猛爆肌肉線條車身,再加上雷同人體刺青的火焰圖案,Challenger R/T是好萊塢虛構雄性美學的極致表現。不過,同樣是軋車,《超速先生》所再現的,雖然看來破舊,但卻是貨真價實的世界紀錄保持者。《超速先生》故事之所以有趣,除了是因為真人真事改編之外,更在於男主角不是一個肌肉猛男,而是一個患有心臟病的62歲老頭柏特‧蒙羅(Herbert James Munro,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飾)。

柏特‧蒙羅原本是紐西蘭的一位獨居老人,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強人意,但卻正好和他的改裝摩托車技術成反比。在紐西蘭摩托車界,他早已小有名氣。憑著數十年來不斷改裝的一輛1920年印地安人(Indian)闖出名堂,在紐西蘭一度引起年輕飆車族不爽得咬牙切齒,一直想找機會羞辱這老頭一頓。不過,柏特‧蒙羅的志向不是要打敗這些地痞,而是希望在有生之處憑著那輛老爺破車刷新世界紀錄。

沒有任何商業贊助,從社區募款、親友相助、退休積畜全數提領,到再他的破房子拿到銀行去抵押,這位心臟日漸惡化的老人終於帶著他的1920年印地安人孤身上路,前往美國猶他州波尼維鹽原(Bonneville Salt Flats,由於獨特的地質條件,造就當地廣達412平方公尺的寬闊平坦地面,特別適合用作車速測試場地,多項世界紀錄在當地刷新)柏特‧蒙羅在當地所刷新的1000cc以下地表最高車速,至今未有人能打破。

早在1971年,當時尚未踏足好萊塢的羅傑‧唐納森,就曾參與製作柏特‧蒙羅的傳奇紀錄片《獻給超速之神》(Offerings to the God of Speed)。長期研究澳洲改裝摩托車文化現象的蓋倫‧富勒(Glen Fuller)指出,柏特‧蒙羅的作為其實形同德勒茲與瓜塔里(Deleuze & Guattari)所指出的中世紀共濟會員(Freemason)──他們蓋房教堂前拒絕先行規劃設想一抽象的樣貌,而是直接用劈開石塊施工──柏特‧蒙羅憑著其個人長期敲敲打打以及土法合成金屬鑄煉工法,讓他的1920年印地安人得以從機械複製時代規格化商品系譜中逃逸成功,並且一舉宣告個人意志的價值,面對資本勢力掌握雄厚資源,柏特‧蒙羅始終能夠不卑不亢地與之周旋。

1971年《粉身碎骨》(Vanishing Point)裡面 Challenger R/T所再現著的,正是美國資本主義美學的極緻表現,它歌頌福特主義式工業技術的輝煌,當中著重炫耀的是一種和資本主義密不可分的雄性美學想象;但是在《超速先生》之中,卻是呈現著競速世界中的真實一面──資本的優勢並不能保證機械技術的成功,而機械技術的進程,更是不假雄性美學包裝。尤其是,在刷新世界紀錄的剎那,羅傑‧唐納森巧妙地安排對準安東尼‧霍普金斯的凝視鏡頭,特寫著高速引起老人面上加倍的紛雜皺紋,以及無力睜開眼皮的窘態──這才是真正獻身於極速的軋車。原來,鄭伊健的《極速》車神形象和周杰倫的《頭文字D》甩尾,根本就是在扮一場家家酒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