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題材的寶庫,若想以印度特殊的風土入戲,將會是怎樣的情形?伊朗導演馬克馬巴夫 ( Mohsen Makhmalbaf )作出了充滿個人色彩的大膽嘗試。 



本片以虛構的人物為觀點,寄託了作者對印度社會與傳統宗教哲學的思辯過程。片中結合了公路電影與前衛劇場的元素,呈現出另一番的趣致。前者,作者安排了許多討喜、幽默的橋段,為全片娛樂效果所寄託,如談吐風趣的印度記者、用眼睛停住火車的老人、載蒼蠅回招呼站的司機等,以及有關乞丐、平民、火葬場、生徒上課、靈修者沐浴禮拜等畫面,往往帶出深度旅遊才能體會到的驚艷與震撼。後者如開場時兒童用石頭圍影子的遊戲、女主角用麻布手套當眼罩擋太陽、男主角始終背著一張椅子尋找先知等,充滿劇場行動的興味與視覺上的新鮮感。 

在語言上,導演明顯的消化了舞台劇風格的表現特色。如男主角與神像(一隻銅牛)對飲一場。另外本片也用了許多內心獨白式的篇幅,特別是對照眼前陌生的社會表象與物事,讓人感受分外強烈,猶如一次次文化衝擊下的思辯與理智掙扎。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經常讓人物對鏡頭外看不見的人物說話,如情侶對牧牛修行者對話一場,又如洋和尚在恆河邊為男主角講解東方哲學思想一場等,這種風格輕易的將觀眾捲入聽講者的內心世界,有時則不免略嫌危急到觀眾選擇適當觀賞角度的自主意識。 

不過這也可能正好是作者的目的,也就是將個人的文化衝突經驗原原本本的呈現在世人的眼前(主人翁左派無神論的立場與作者過去激進主義的思想訓練其實相當密合,女主人翁被設定為熱切尋找宗教補償經驗的還俗修女,似乎著眼在人物的反差效果,但也或許與導演的「電影猶如一面鏡子」創作理論有關)。這裡面潛藏的危險性是忽略了在片中埋伏一般人的觀點,將創作者的出發與觀眾的認知程度等同起來。不過,觀眾還是可以選擇來一趟輕鬆寫意的印度感性之旅,不必理會東方人看「西方人談論東方思想」的尷尬、以及作品中不經意流露出的智識階層思辯的慣性與衝動(不曉得讀者是否認同筆者的看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