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蘇蘭 

大選當前,中外古今歷史殷鑑都清楚的告訴我們:相處是重要的、盲目的成見是可怕的;溝通是必要的、挑撥種族議題是愚昧的;信任團結與合作產生力量,反之會帶來無窮的危險與不止的劫難!觀片省思我們所要的…

我們藉著這部榮獲2007年柏林影展和平電影獎的影片,了解一個遙遠國度---南非---的近代史,尤其是種族隔離政策的今與昔、以及1993年,前後兩任同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南非總統戴克拉克和曼德拉。



[再見曼德拉] 原片名Goodbye Bafana,改編自同名原著《再見巴法納:尼爾森曼德拉,我的囚犯,我的朋友》(Goodbye Bafana: Nelson Mandela, My Prisoner, My Friend)作者:詹姆桂格里(James Gregory),台灣目前尚無中文翻譯發行。

「Bafana」在科薩語中指的是「最好的男孩朋友」。獄警詹姆桂格里,成長於川斯凱農家,童年的好朋友是一個黑人男孩。電影片名來自於這段童年友情,相片合影和臨別禮物---一隻羽毛手環、成為從此黑白兩隔世界的唯一紀念;童年影響一生,桂格里不但深深記住朋友臨別贈言:「我們不會再相見了,這羽毛手環會永遠保護你…」,在生命際遇與曼德拉等政治犯交會時,也能因此質疑白人所有仇恨、歧視黑人的教育真相,不盲從所有未經證實的可怕污衊,保有人性的對待黑人囚犯。所以他成為監獄中唯一未被囚犯控訴的獄卒,同時也付出白人反視他為敵的代價;就像他多了科薩語的方言溝通能力,肩負真相的重責就會數倍於他人。若說他能和曼德拉產生超越種族和政治的友誼,無疑是建立在童年最好的黑人友伴彼此信任的原始基礎上---黑人也有好人,加上長時間的觀察相處,選擇做一名平凡人該做的對的事!但因在不平凡的時代一路走來,這一位凡事為家庭著想的單純男人所作所為與遭遇,就顯得不凡而偉大了。他的自傳改編成電影上片時,他已因癌症過世多年。

尼爾森‧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藍斯凱一個大酋長家庭,先後獲南非大學文學士和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律師資格,當過律師。1944年加入非洲民族議會(ANC)、1960沙佩維爾慘案後,曼德拉放棄非暴力立場,幫助成立非洲民族議會的軍事組織「民族之矛」,1962年被捕,判處終身監禁。曼德拉在羅賓島關了將近20年後,被移監到波斯摩,(現在仍關了大約6000名重刑犯)。在數次移監後,最後被囚之處在維多維斯特,他被軟禁在一個隱蔽農舍房子裡,1990年戴克拉克在這釋放曼德拉,1993年兩人共獲諾貝爾和平獎。1994年曼德拉在南非第一次全種族大選中當選為總統,南非由一個長期實行野蠻、落後、殘暴的種族隔離制度國家,變成一個民主國家;1999年6月卸任,現年90歲。1993年7月底到8月曼德拉初訪台灣,當時的總統李登輝頒贈勳章給他。1994年,李登輝還曾前往南非出席曼德拉總統就職典禮,但次年就斷交了。所有的人都記得那感動場景:曼德拉被釋放踏出身為自由人的第一步時,和妻子薇妮高舉雙手,共同迎接新南非;以及片中重現坐監27年中妻子薇妮的不棄不離...
 
現實無奈、政治無情,看此片最能體會「強者必韌」這個道理,你夠強、能撐到最後,你就贏!真正感動人的是凡人桂格里生命的被啟迪、與生活的現實經歷,而非當成故事背景的曼德拉:挑選最震撼的一幕,許多人不約而同選擇開普敦市禁止黑人進入,除非有通行證;白人警察用棍棒毆打抱著嬰兒的媽媽,黑嬰兒被摔出、落地哀嚎,桂格里抱著嚇壞了的女兒解釋所謂「種族隔離制度」。我最被撼動的是不煽情的另一幕,桂格里喪子、一蹶不振,更傷心的妻展現韌性,背對鏡頭蹲其腳邊緩緩說到:「你不是說歷史的關鍵一刻若沒能參與、人生無趣;現已到的關鍵的時刻,你怎能說不?更何況你要為我們的女兒娜塔莎、再站起來…」導演刻意不拍飾演妻子演員戴安克魯格美麗的臉,要我們專注傾聽她所言、以及男人聽進後臉上表情的變化,傳遞女性確是革命男人背後、溫柔堅毅的倚靠。

南非自1940年代起實施種族隔離政策,1990年由戴克拉克廢除,成為現代社會民主國家轉型正義的典範。時至今日,種族衝突依然時有所聞。部分白人仍將黑人視為次等公民,黑人仍對白人充滿仇恨。2008年2月27日自由邦大學爆發白人學生凌虐黑人校工事件,被迫停課一天,在南非掀起軒然大波,又是一場不知何時能了的種族衝突。該大學所在地區舊稱奧倫治自由邦、是南非種族隔離時期荷蘭裔白人的基地,桂格里正是荷裔白人。大選當前,中外古今歷史殷鑑都清楚的告訴我們:相處是重要的、盲目的成見是可怕的;溝通是必要的、挑撥種族議題是愚昧的;信任團結與合作產生力量,反之會帶來無窮的危險與不止的劫難!觀片省思我們所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