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27_04_0249-1024x553.jpg 

曾修習藝術史的女子,職業是性服務,沒做過其他的行業,行之,已至中年。

身體,可以視為藝術品、可以是非賣品、可以是交易的商品;競價拍賣的藝術品,可以珍藏、可以保值、也是品味與地位的象徵。

    當生理與物質被所謂的行家服務,得到一定的標價與滿足。之後呢?

 

    外型瘦弱嬌小、表情冷峻的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在《特別服務 / Special Treatment》飾演在家接客的性工作者艾莉絲,像是儀式或是作業,每在針對客人特別的需求指定下,她會做好她該扮演的角色,包括妝扮成優雅女士、女學生、家庭主婦,準備好角色所需的各項配件…。她始終缺乏耐性或熱情或妖媚的神態,公事公辦地時時注意時間,多了小費,她退回。光是前幾場的職場畫面,交代了這名女性的服務過程。她穿梭於此層住宅的廊道,進進出出。

    這個廊道顯然有幾間屋子,她擁有兩間,一間是『工作室』、一間是她置放蒐集的物品處。這兩處住所,像是她心情與身份的轉換處,不需以鑰匙開啟門鎖,她隨心隨身置換,每在『工作』後,忙碌地進出,抽根菸也好。但,沒著墨那個廊道裡,其他的住戶鄰居。那個廊道,是她與自己的忙碌身影、是客人進出的空間。她對待上門的男人冷漠;對抱著大熊玩偶,要求她裝扮成女學生的胖壯男人倒是溫和體貼,因為,這個男人離去前把頭輕偎在她的肩膀上。也許,她看出此人的內心是個敏感、沒有安全感的小孩。

    伊莎貝雨蓓飾演的性工作者配合職場需求,經常扮裝配合客人,與扮演不同的角色、摹擬被付託身份的日本電影《紀子,出租中 / Noriko's Dinner Table》反映虛無、缺乏家庭溫暖的心態完全不同。她們的假扮,卻也在某種程度顯現『要求者』的極度心理匱乏。

    幾段配樂,多是隨著伊莎貝雨蓓行走時,以    極簡的單音呈現,短而容易記憶的樂音重複著。時而憂傷!時而揚起!

    艾莉絲與《慾亂日誌 / DIARY OF A SEX ADDICT》裡熱衷性愛、探索性慾的女子不同。艾莉絲越來越不快樂,她說:「我想脫離這行業」。

    有意識轉行,卻也得把看上的吊燈錢賺到。這盞吊燈,象徵高掛的心願。心願,能否這般設定:買下、高掛起,就此滿足、安心?

    本計畫不再從事性服務業,為了這盞燈,她擬定計畫,破例地想找到可以開個幾堂性事『課程』的吊燈客。她立下一條條的講師課,分解課堂規矩,感覺上,性服務業的身心功能高於僅講究心理層面的諮商師。她會讓這位吊燈客傻眼?還是彼此幫助對方更了解自己?

    她也有心找個適合的心理醫師做心理輔導。

    顯見,她長年來閱人無數,善於觀察他人、觀察自己。她的心,已到了瀕臨崩解的邊緣。她求診預約不同的心理醫師時,不只是心理醫師對她做評估、看看是否接受這個案,其實,伊莎貝雨蓓何嘗不是在『挑選』、『面試』心理醫師?

    『吊燈客』,是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他是心理諮商師,對同行的太太,總是躁怒粗言相向;不斷地洗手,似有強迫症。他越顯憂傷,竟被長期約診的憂鬱症患者『消遣』,患者巴不得有人比他更慘吧,也是老早看出,來求診卻未被真正關心過,於是,幾乎是帶著輕鬆的心情離開,並說:「下回不來了」。因為沒帶錢,諮商費也省了。鬱悶的心理諮商師,此時無暇關注時間與金錢報酬率。他被伊莎貝雨蓓的氣質吸引,卻不是為了性交易,而是憐惜、尊重。也因為她,他對太太的態度改變,主動拉近距離,顯示了未來性。飯店大廳顯然是男女約會、調情的磁場,讓傷感的影片,出現曙光。

    對比於,吊燈客之前緊張的夫妻關係,某晚在家裡的小餐台前,夫妻對話,吊燈客忿忿離開此區域,走出亮黃色的夜燈區塊。他的身影在鏡頭裡進入半邊黑;半邊亮黃的鏡頭裡,是太太悵然又堅強的姿態,她紅色的上衣,更突出這場景無言的意象,讓畫面形成令人難忘的冰火印記。

    心理醫師或性工作者,都是計時、必須懂得付費者的需求、帶給付費者往前行進的能力。他們是懂得人心的專業治療師。醫師位居社會高層、受人尊敬;性工作者,很難對外人道出職業、也未必得到付費者的感謝、甚至會危及自身的安全。所以,艾莉絲的同行好友,從不把客人帶回家裡。

    心念啟動行為的改變!艾莉絲為自己尋找心理醫師,終於認定一位值得信賴的人。這位在精神病療養院工作的精神科醫師理查德布森 / Richard Debuisne飾演),與吊燈客爭相競標天使雕像,價錢越喊越高。天使雕像被精神科醫生標走,吊燈客買了鸚鵡雕像。看似必須到手的標的物,真是得收藏?精神科醫師大方的與吊燈客互換,他說他只是幫基金會購買,是鸚鵡或天使都無所謂。這互換的過程,讓天使雕像產生真正的意義。

    天使雕像自理查德布森交給吊燈客、再由吊燈客送給伊莎貝雨蓓、伊莎貝雨蓓送給理查德布森、理查德布森帶著笑隨手轉送給醫院裡的病人。我想,這是天使的意義吧:我們都有愛人的能力,可以變成別人的天使,不擁有所謂的有形資財,而是把資源隨時轉出。

    特別喜歡理查德布森  飾演的角色,他也是本片的編劇,與導演Jeanne Labrune再度合作構思劇本,將兩種行業聯結,企圖找到劇中人對自身的價值感。他像是神父,也像是天使。每天承受的簡直非常人所能受。當他對著窗外抽菸的那一幕,更見他如何承擔情緒、轉換情緒。

    醫院裡常喊著doctor的大男孩,手裡抓著一只小熊,他出現的第一幕是對著理查德布森迅速落淚,眼神透著極度的憂傷,看著前方,又似飄入沒有人可以到達的地方。那是讓我整個心--揪起--的眼神。試著想像這樣的人   、這樣的情感。他是個純真的大孩子,在伊莎貝雨蓓憤慨地到醫院時,他體貼地牽起她的手接待她。

    理查德布森  在醫院裡忙著查房,也是有心讓伊莎貝雨蓓發現她的問題與這些人相較,絕對是可以自行解決的。並且為她介紹了專列藝術書籍的書店工作。她終於可以轉行了,感激地把吊燈客送給她的天使轉贈給理查德布森。他是她心目中真正的天使。她,達成心願了!快樂嗎?

    伊莎貝雨蓓早在《母親,愛情的限度 / My Mother》演出地中海第一名妓,豪不露點的把放浪形骸的女人,與兒子(路易卡瑞 / Louis Garrel飾演)超乎常人的母子情感,挑戰一般觀眾的接受度。兒子以壓抑又劇烈的方式表達對媽媽去世的感受,那幕結局的影像震驚許多人,我絲毫不會以道德論說排斥此片,而是記憶深刻!人性裡有太多的不可知!沒受過牽動的心,如何判論他人?

    她多年前主演的《鋼琴教師 / My Piano Teacher》(改編自奧地利作家Elfriede Jelinek的小說,電影推出後三年,Elfriede Jelinek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母女情結如此地操縱割裂,在那篇影評裡,我沉重的寫下:「人性極度的殘忍是壓抑。」結局倒是見到她上揚、舒展、釋放了。即使是一瞬間……

    一瞬間,可以改變的是什麼?

    《特別服務》劇情終了,伊莎貝雨蓓坐在公園,臉部雖是對著大銀幕,眼睛卻是落寞地、失神地落在另一處。顯示這角色      仍是不快樂的人? 看似將有陽光發展的劇情,因這一幕,我的心落得有些沉。是為此角色擔心,卻也是理解:

    快樂不是一朝一夕可獲致,安心與知足倒是可以建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