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譯作《第一名的煩惱》的阿根廷電影《El PremioThe Prize》是一部藝術傑作,洗鍊精湛的攝影美學,巧妙運用的音效與配樂,加上寓意豐富的劇本,將一對阿根廷母女的生活化為1970、80年代阿根廷苦難歷史的縮影。

esperanza a_坫苤湮苤.jpg

文/ 洪健倫   轉載自放映周報

本片的故事看似簡單。小學二年級的瑟西(寶拉格里娜伊耶索克飾)在愛國徵文比賽天真地寫下對軍隊與其暴行的厭惡,媽媽(勞拉奧格蕾卡飾)和老師(維維艾納索拉妮提飾)知道了之後,趕忙叫瑟西重寫。而瑟西在媽媽的建議下,將內容全改寫成反話,她有多討厭軍人,就寫成多崇拜他們。結果這篇言不由衷的胡扯竟得到了比賽的第一名,瑟西知道後不顧媽媽反對,一頭熱地想上台領獎,但她最後發現領獎一點也不有趣,反倒像一場折騰。

IMG_2163_坫苤湮苤.jpeg

銀幕上的一景一物,甚至每一個聲響,似乎都化成了寓言的一部份。簡約洗鍊的影像美學捕捉了陰鬱海景的光線與色調,將之化為本片壓抑寂寥、同時帶點詭譎的氛圍基調;犀利的構圖則呈現出大自然的冷酷與荒蕪,在其中的人顯得渺小無助,似乎呼應著當年阿根廷人的處境。儘管從宣傳資料上得知瑟西位於沙灘上的「家」正是導演幼年時,舉家躲避政治迫害的避居之處,但這間房子詭異的位置仍讓人有種超現實的荒謬之感。同時,身為祖國象徵,家的荒謬正暗示著阿根廷當時社會情勢處境;而家中簡陋破舊的陳設,也似乎在象徵著被暴政凌虐下殘破的家園與家庭。屋邊蕭瑟的海風狂嘯,吹得鐵製窗板大力地撞著外牆,發出震耳的撞擊巨響,窗框上代替玻璃的塑膠布一角,也抓狂似地啪撘啪撘直拍著,這就是瑟西童年生活的主要配樂,導演直白地收進這些環境音,使之充斥於影片之中,惱人聲響所引起的焦躁與不安似乎正是當年阿根廷人在高壓恐怖統治下的心境寫照。此外,儘管這是個關於無邪童年的故事,但我們也鮮少能從影片中嚐到快樂的滋味;即使,我們可以看到主角和好友開心嬉戲,但每當他們奔跑翻滾的身影出現在銀幕上,作曲家瑟吉歐‧古羅拉譜寫的現代樂風格配樂便隨之響起,其令人不安的不和諧和聲與旋律在我們和他們的嬉戲的背影之間築起了一道牆,使得歡樂看起來竟這麼遙遠模糊。

la enramada 2.jpg

除了主角的童年生活片段之外,瑟西的學校生活在影片中的分量也同樣重要。班級就像是一個微型社會,而導師與學生之間專斷的權力關係、軍事化的紀律管理,更像是極權政府與人民之間關係的縮影。而後來軍人來到班級上宣傳愛國活動時,更是點明了學校和其所服譍的政府之間的權力掛勾,極權政府用槍桿由上而下強施統治,而學校則透過教育灌輸政治正確的思想,由下而上鞏固政權。同時,若以人的立場來看瑟西的老師,她在影片中的作為反映了市井小民在專制執政之下複雜矛盾的心態。她讓瑟西重寫那篇童言無忌的作文,看似表露了對苛政迫害者的惻隱之情;但當瑟西的作文得獎後,老師表現出的榮譽感卻又似乎代表了她對於法西斯政權的認同。而在老師與母親教唆下,瑟西言不由衷的奉承竟得到國家大加讚揚,這對於學校與家庭品格養成的功能、責任無非是一最大的諷刺,也是在白色恐怖之下生活的無奈。

la amistad 2_坫苤湮苤.JPG

我得承認,在導演瑪克維奇晦澀而內斂的表現手法之下,本片絕對是一個需要養足精神來面對的挑戰,但是,影片之中的藝術手法與細膩的意涵絕對值得我們細細品嘗。或許這就是台灣發行商要用可愛的片名與文案吸引更多觀眾的原因,如果沒有這樣的餌來引人上鉤,瑪克維奇的才華,還有她向世人揭開阿根廷不公義歷史的努力,是不是又會如同其他的小眾藝術片一樣默默地被世界忽略了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