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核災時,假如你從小生長的家園,距離禁制區只有一步之遙,你該留下?還是離開?

     日本鬼才導演園子溫的新作《希望之國》,就是以此為故事開端,描述核災過後、小野一家人的抉擇。這部電影榮獲2012年多倫多影展奈派克最佳亞洲電影獎項,日前應金馬影展之邀來台首映,獲得觀眾好評;即將於明年一月在台上映。

     小野一家四口,世代居住在虛構的「長島縣」。核災發生後,小野家剛好在20公里禁制區外不到一公尺,未被強制撤離;然而該區的空氣、水源都是相互流通,繼續居住於此又如何能安心?

     年歲已長的小野泰彥(夏八木勳 飾),為了兒子、兒媳健康,以及孕育下一代的考量,強迫兩人離開故鄉;自己則與患有失智症的妻子,留在居住數十載的家園。留下的人,已經沒有盼望;然而離開的人,又能否遠離輻射危害,找到希望的淨土? 

     園子溫為了拍攝本片,曾在福島勘景長達六個月,前進到20公里禁制區附近,實地觀察當地的景象,並與居民訪談,深入瞭解核災對他們生活造成的影響。電影中並未描述核災發生的原因、過程,而是用了更多篇幅呈現情感層面,並探討在面對核災及輻射外洩威脅時,「人」所產生的變化與選擇。

     在情感之外,本片也透過劇情與對白,直指日本政府在核災發生後糟糕的處置措施,包括第一時間並未緊急撤離,以及核災資訊的隱匿。輻射塵飄散的範圍難道僅僅20公里?禁制區之外就不會受到影響?而輻射造成的傷害是否又如官方所說並未如此嚴重?這些都是本片希望觀眾深思的。

     在《遠見》318期中,大篇幅詳述核四建廠過程發生的諸多問題,以及安全上的疑慮,令民眾心驚。就算這些安全疑慮排除、核四順利完工運轉,然而從日本的案例來看,不管核電廠設計了多少安全防護、政府擬定了多少處理程序,一旦核災發生,卻也無法百分之百保證能阻止輻射外洩,免除民眾被輻射汙染的可能。

     看完《希望之國》,看到日本民眾在核災後的遭遇,在我們還有機會選擇時,是否應想清楚核四之於台灣的必要性?核電之於台灣的必要性?台灣除了核電、是不是還有更好的選項?否則一旦災害發生,再亡羊補牢,已為時晚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