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楚浮vs.高達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電影比生活來得和諧,在電影裡個人不再重要,電影超越了一切。楚浮

新浪潮的真誠在於很好地表現出它所熟悉的生活,而非蹩腳地表現不解之事。高達

cannes1968_2.jpg

法國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是50年代末於法國掀起的電影運動,法國媒體將19581959間湧現的大批青年導演和其作品統稱為「新浪潮」。這波巨浪不僅從此改變法國的電影面貌,更進而推動世界電影的發展。

掀起法國新浪潮的導演大部分是《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的影評人,如法蘭索瓦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克勞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艾利克侯麥(Eric Rohmer)、賈克希維特(Jacques Rivette)等。他們指責電影界固守的傳統生產體制,壓制了新生代導演的成長,使法國電影面貌陳腐。他們打破傳統、崇尚獨創,作品充滿強烈的個人特質,不僅革新了電影的題材內容,更勇於雜揉好萊塢導演風格與傳統電影類型,激盪出空前形式。

法國新浪潮重視創作的自由度,不受腳本所限,時常臨場發揮。因為資源有限,製作期壓縮,機動的拍攝方式應運而生劇組走上街頭、善用自然光,讓作品充滿紀實風格。他們更大膽起用不知名的年輕演員,他們即興詮釋,為電影注入嶄新氣息。再加上長鏡頭的運用、大膽的跳躍剪輯等蒙太奇手法,讓法國新浪潮創造出許多影史經典,在影壇上造成空前衝擊。這股席捲全球的狂潮,至今仍未停歇。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尚盧‧高達 Jean-Luc Godard1930123-)

jean luc godard 39.jpg

影史上最具爭議的導演高達,是法國新浪潮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電影艱澀深遂、視野寬宏,影響所及包括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貝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吳宇森、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等電影大師。

出身富裕的高達,擁有法國和瑞士血統,幼年居住於瑞士,十八歲時父母離異始遷居巴黎,在就讀索邦(La Sorbonne)大學之際,廣泛涉獵哲學、文學、政治、藝術、社會學等著作,對電影產生極大興趣。1950年,高達和伊力盧馬(Éric Rohmer)、賈克希維特(Jacques Rivette)創辦了《電影報刊》(La Gazette du cinéma),停刊後,高達轉而在《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發表影評,漸漸踏上電影創作之路。

1960年,高達以首部長片《斷了氣》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獎。這部片在拍攝時沒有分鏡、採用即興手法,跳躍剪輯和演員對著觀眾喃喃自語的鏡頭,打破了陳舊的電影語言,大大衝擊了世界影壇,在影史上寫下不可取代的一頁!

高達的作品充滿政治色彩,爭議連連。1963年拍攝的《小兵》(Le Petit Soldat)涉及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在法國遭禁演3年。1967年的《週末》(Weed End)徹底批判整個法國社會制度,美國權威電影雜誌《首映》(Premier)於2007年將這部片評為史上25部最危險的電影之一。高達更曾參與左派團體,將電影作為抗爭手段。

70年代,高達因車禍之故移居瑞士休養,直至1980年才重返法國拍片。目前高齡80的他,仍不間斷創作電影,迄今作品將近破百,代表作包括《女人就是女人》(Une Femme est une femme)、《輕蔑》(Le Mépris)、《狂人皮耶洛》(Pierro, le fou)、《男人,女人》(Masculin, féminin)等片。2010年最新作品《社會主義》(Socialism)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高達持續挑戰既定事實,永遠走在時代尖端。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蘭索瓦‧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1932年2月6日-1984年10月21日)

IMG_0166 copyright  Reserved..JPG 

享譽國際的電影巨擘楚浮,是法國新浪潮最知名也最具影響力的導演。其所大力提倡與實踐的「作者電影」,開創出電影的嶄新面貌,影響深遠。

從小熱愛文學的楚浮,青少年時期常翹課溜進戲院沉浸在電影世界,15歲和友人發起電影俱樂部,因積欠片商拷貝租金,不得已只好竊取打字機變賣(此情節被拍進《四百擊》),16歲時被送進少年觀護所,之後被現代電影理論大師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保釋,後來在巴贊創辦的《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中撰寫影評,犀利的筆鋒迅速讓他成為巴黎最火紅的影評人。在此期間,楚浮更加緊充實自己的電影專業,平均每年看250部以上的電影,某些影片更反覆看超過10次以上。在法國文化圈成名之後,楚浮影響力日增,日後更成為「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名導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的助導。

1959年,楚浮以首部長片《四百擊》贏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接著更奪下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並榮獲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提名。這部充滿自傳性質的影片,追憶了楚浮的年少時光。飾演主角安端的尚皮耶李奧(Jean-Pierre Léaud),從此成了楚浮電影的最佳代言人,連同日後主演的《二十歲之戀》(L'amour à vingt ans)、《偷吻》(Baisers volés)、《婚姻生活》(Domicile conjugal)、《消逝的愛》(L'amour en fuite),共組成「安端杜瓦內五部曲」(The Adventures of Antoine Doinel)。

相較於其他新浪潮導演的政治化傾向,楚浮的作品雅俗共賞,題材繽紛多元,尤其擅長充滿法式風情的文藝愛情,清新的影像風靡了無數影迷,影片中穿透人心的真切情感更是令人回味無窮。楚浮於1984年因腦癌病逝,共有21部長片和4部短片傳世。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