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天同〉

故事在說一個因貧而被帶到孤兒院的女孩的成長。看似再簡單不過的劇情,卻以另一種方式觸動了我。

1975年的首爾,尚未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準普遍低落,而小珍熙就在這樣的不得不下,被爸爸帶到了孤兒院。還以為要去旅遊的小珍熙這才意會過來,自己被遺棄了,於是她反抗、拒食,甚至嘗試逃跑。但當修女開啟了大門要放她自由時,她卻又不知為何,放棄了。

 ABNL8.jpg 

過了一段時日,原本不與人親近的她在院中交到了大她幾歲的好友──淑熙。不同於的小珍熙,待了好些日子的淑熙顯然是較為世故且略知人性的;她會帶小珍熙在半夜偷吃蛋糕,還教她如何吃得「不著痕跡」,還會謊報年紀和隱瞞有月經的事實,只為了這樣比較容易被收養,甚至當機會真的來臨時,她努力用她僅知的兩句英文,拼命在外國夫婦面前現寶。

 

而當淑熙走後,再度感到被遺棄的小珍熙,趁大家去教堂做禮拜時,跑到外邊的野地,挖了個大洞,嘗試自殺。最後當然沒有成功。於是她又回到了院中,只不過這次多了些怒氣,看到其他孩子在玩洋娃娃,她竟憤怒的拿剪刀將娃娃一一肢解。

 

淑熙的離開也許帶給了小珍熙一些啟發,最後本來「哪也不去」的她,也不再那麼抗拒被他人收養了,雖然她嫌她的外國養父母,「好老」。

 

生在經濟起飛後的台灣的我,對這樣的劇情倒意外的有感觸。但卻不是因為對貧困的她感到同情,而是劇中所描述的「成長」。

 

不知世事的小珍熙在經歷接二連三的背叛、失信與遺棄後,開始懂得為自己打算,尋找出路。想想我們哪個人不是這樣長大的呢?也許我們成長的契機是來於父母、朋友、情人或另一半,但不管如何,都同樣經歷那份心痛,而且都曾痛得讓人寧願自我封閉或嘗試自我了結。

 

生命並不如童話故事所描述的那般美好,這也許是為什麼小珍熙在看到其他小孩在玩洋娃娃時會特別憤怒或妒忌的原因。因為,她長大了。長大的後的她懂得妥協,願意接受不甚滿意的養父母。雖然鏡頭最後僅帶到小珍熙在下飛機後見到養父母就嗄然而止了,但我相信,知道了世界的遊戲規則的小珍熙,一定會過得,更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