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雀雀
該講雷諾瓦這個人一些甚麼?
由《今生,緣未了》法國導演吉爾布都、台灣攝影大師李屏賓(《花樣年華》)所掌鏡,《印象雷諾瓦》避開了雷諾瓦的成名過程、也不談他在印象派中的青壯與創新理論之地位,電影所挑選講述的,是1915年雷諾瓦晚年喪妻成為鰥夫之後的餘生記事,以及他的家庭與工作成員之間的相處點滴。
畫家很像導演,至少《印象雷諾瓦》裡面的雷諾瓦是。每天,他觀看天色、在蔚藍海岸追尋著一處能激發繪畫靈感的基地,然後請模特兒———通常都是年輕女性,請她/們就定位…當然可以移動或聊天,然後雷諾瓦就上工、開始畫畫了。
除了必然充滿了光感的各式人物、風景攝影,電影特別給了「雷諾瓦的手」不少鏡頭,那一隻作畫的手,蜷曲而畸形,看了怵目驚心。這方面的特寫,主要是在強調雷諾瓦的晚年長年受風濕性關節炎所苦。後來他連畫筆都握不住了、還硬是把筆綁在手上、刻苦作畫。那種堅毅、感撼了每一位被臨摹的模特兒,模特兒們於更願意為雷諾瓦的藝術奉獻一切(不論是肉體或是勞力)。所以雷諾瓦的小兒子在電影對白裡說出「每個模特兒最後都會變成爸爸的情婦」的話語,也不是沒有原因。
但電影在徹底刻畫雷諾瓦對於繪畫工作執著的職人精神之後,並沒有更進一步描述他晚年邁向死亡的過程,似乎是考慮要讓他以勤奮不怠的形象、一輩子活在觀眾心中。《印象雷諾瓦》帶入大量的尚•雷諾瓦(雷諾瓦二兒子)回家養戰傷並與女模特兒邂逅的過程,一方面藉由兒子與父親之間的衝突與和解來表達雷諾瓦晚年的家庭關係、並從中闡述了雷諾瓦終其一生的人生與價值觀;另一方面應該也是因為二兒子尚•雷諾瓦在日後透過賣掉父親畫作作為資金籌拍電影、並成為法國知名導演,這一層與電影深厚的關係,讓導演決定花上大幅篇章來描述這一段。而從英文片名《Renoir》也可以較直接地了解:與其說這部電影是在講畫家雷諾瓦、不如說它是說了一個『雷諾瓦家庭』的故事。
女主角安黛爾詩蘭因為一種玄妙的原因(據說是受到雷諾瓦的亡妻招攬),進入到雷諾瓦家當模特兒,她美麗卻桀敖不馴,忍受不了雷諾瓦家的諸多怪異規矩、因此受到家中女僕們的排擠;但她的完美肌膚與裸體形態卻又受到雷諾瓦的高度賞識、並且她同時得到了雷諾瓦家二少爺的愛情。所以雷家那一套『在雷諾瓦家,要先當女僕、再當模特兒;或者是先當模特兒、再當女僕』理論,無法適用於安黛爾身上。
儘管安黛爾覺得自己是藝術家、身價可以更高(自認一天工資可領十法郎、卻只拿到五法郎),一點也不想要屈就作為雷諾瓦的模特兒,但是她的人生際遇卻又無法在別處得到伸張,透過這位曼妙女郎穿梭在雷諾瓦家中的身影、以及雷諾瓦眼睛對於這位女子的追隨,鏡頭於是很順勢地帶出了雷諾瓦在蔚藍海岸的莊園樣貌、也讓觀眾看見了關於雷諾瓦晚年的私密生活記事,不論是工作作畫、家庭狀況、以及身體的病痛等等。
雷諾瓦在電影中常提到『瓶塞理論』,意指「人只要隨著命運的安排,就會到達他該去的位置去」,表明了雷諾瓦在面對大事件的隨緣心態,是一種不用對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的方式。而這種被兒子看不起的態度、卻也默默地影響了自己的兒子:尚•雷諾瓦其實和他爸爸雷諾瓦一樣,深深地受到了女人的左右而決定了自己的命運。而這一對父子卻又都在這樣看似被女人影響人生的狀況之下(父親在老婆的管理之下被動地選擇了模特兒、而兒子被女友使弄去拍電影),又跳脫了女人的掌控、另外經營出一片極其專業的天空(雷諾瓦在婆死後畫出了代表作《浴女》;兒子在與女人分手之後成為了大導演)。這一切雖然如此矛盾、卻又是事實。
矛盾元素充滿在《印象雷諾瓦》之中。電影的年代背景適逢戰爭,避居在蔚藍海岸的雷諾瓦不食人間煙火地繼續畫他的畫,秉持著『悲劇都讓別人去處理,與我無關』的信念,就是一種矛盾;而在兒子建議他使用黑色顏料時說出『我們雷諾瓦家不用黑色,生命已經夠苦了,我們不要再雪上加霜』的人,身上所穿的是集結於所有顏料混合在一起會變成的黑色衣著,這又是另外一份矛盾(而所有光色打在一起就是白光,卻是印象派最重視的作畫條件);甚至是在追求繪畫造詣上,雷諾瓦一邊期許自己能夠像初生之犢一樣、甚麼技巧都不懂地畫畫,另一方面又說「我還可以更進步、我要畫到死」,更是矛盾。
而所謂藝術,大概就是在現實人生與理想心靈之中的不斷拉扯、才能激盪造就而出的手工藝結晶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