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學生時期,或工作職場上,成績表現第一名相信是絕大部份的人追求的目標。沒有第一也想第二,但若要對那些沒名列過前茅的人說「第一名也有煩惱」,不曉得他們會不會贊同。
文/ MT.Yang 轉載自 I think, therefore I am.
不過這部片裡說的「煩惱」,也不是一般的第一名有機會能體驗到的(相信也不會有人想體驗),因為這是導演寶拉瑪可維琪 (Paula Markovitch) 的自傳性電影。她生長在70年代被法西斯主義極權統治的阿根廷,住在海邊荒蕪的破舊小屋,對她與母親來說,這是世界的邊緣,也是她們唯一能倚靠的殘缺堡壘。面對恐怖情勢,鎮日得提心吊膽,內心的壓迫感可想而知。
而主角小女孩瑟西卻能在這般蒼涼景況裡,依然不減她樂觀又叛逆的個性,從她連續問母親的同一個問題就可發現:
「媽媽,悲觀是什麼?」
母親總是不答,只反問她為何想知道,難道只有這單字會引起她的興趣? 絲毫不想讓這情況影響到瑟西的童年生活。但隨著瑟西年紀增長,她到了上學的階段,母親辛苦建造的堡壘,已無法滿足她對這世界的好奇心,只能無奈地交代她牢記,若有人問起父母的職業,一定得說「爸爸是賣窗帘的,媽媽是家庭主婦。」
平凡,是安全。對於瑟西母親而言,它可以讓孩子避免在外頭受到傷害;平凡,也容易讓人生厭。對於內心叛逆的瑟西來說便是如此,因為她厭惡那些同學們,對阿根廷軍隊如出一轍的阿諛,背面還會畫上阿根廷的國旗表示讚揚。如此,激起了瑟西愛唱反調、好強的心態,於是在作文紙上,她誠實地出賣了母親對她的再三叮嚀。
七歲的小女孩,知道什麼是該說謊,什麼不該嗎?
在第二個轉折裡,瑟西滿足了自己在學校的好勝虛榮心,卻也擊潰了母親對她的耐心。孩子總天真以為,母親對她的耐性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想想看,孩子若堅持要去領當初殺害親人的仇敵所頒的獎,一個母親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整部電影的調性一致,劇情走向卻高潮迭起! 演員的情緒張力十分驚人,尤其在瑟西央求母親讓她去穿整齊領獎的那刻。暴雨過後,她若無其事的一句「媽媽,衣服又皺了」,逼得母親拿出最後一道防線,不過她萬萬沒想到,這孩子還是去了。
領獎對一般人來說是個光榮,但對於瑟西而言,這份獎是恥辱。雖知道了喪父的事實,內心藏著悲痛,臉上掛不上微笑,但她為了給老師交代、給自己的第一名交代,所以倔強的領了獎。
最可怕的不是大吼大叫,而是淡淡的回應。
家中的母親,對這孩子的表現是徹底的心死。口中雖答應了原諒,卻連大衣都不肯給喊冷的女兒穿,是什麼意思? 自私?
若這種自私你已無法忍受,那結局一定會讓你瞠目結舌。
我相當佩服導演輕描淡寫如此激烈的情緒,用一句話便點燃了火苗,或者表現角色的個性。撇開獲得了德國柏林影展銀熊獎不說,它是部平淡卻能激起震撼的好電影,唯一的缺點,應該就是長鏡頭太多,會讓睡眠不足者容易屏氣凝神到想睡覺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