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最新影評 (23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特映會後,接到許多好評推薦

**眼淚女主角__鄭宜農 小姐 http://blog.roodo.com/ennogogo/archives/12425651.html

愛的自由式是一部關於憋氣的電影 , 一位17歲的伊拉克少年為了心愛的女孩偷渡英國 , 卻在法國因為無法長期在套著頭的塑膠袋中維持長久時間而逃不過氧氣探測計的偵測 , 害 同行同伴一起遭到逮補 , 之後他們流亡於異鄉中 , 面對著冰冷 , 陌生 , 排斥與同情的目光 ,直到遇見處在離婚陰影中的游泳教練 , 男孩決定努力向他學習自由式 , 要游渡一望無際的英吉利海峽

看似平淡的敘事手法 , 藉由男人與男孩間跨種族的情感 , 以及男孩堅定不疑的愛與信念 , 游過冰冷大海到達希望之地 , 竟成了你我的心願 , 一邊看著電影 , 一邊發願男孩能成為史上第一個以此方式偷渡成功的人

導演菲利浦 . 里奧雷以[ welcome ] 為片名 , 描寫國際難民在這些“先進國家”中流離失所 , 無依無靠卻仍努力尋求一絲希望的情節 , 要憋過多少個時辰才能觸到夢的岸礁 ? 又有多少人是在這長長的旅程中 , 終究缺氧而死?

無須強烈話語 , 透過畫面與眼神傳遞 , 我們都看到了強烈批判與無法改變的無奈 , 也因此這部電影的後坐力 , 比想像中來的強大許多。

**知名部落客__@ndy 巴斯光年  http://toysrus.pixnet.net/blog

《愛的自由式》描述伊拉克飛毛腿少年立志偷渡英國加入曼聯守護舉家移民彼方的青梅竹馬,他一路向北,再西折到法國邊境,能衝的陸路都衝完了,就憑傻一字訣學游泳跳海。兒女私情沉浸於人文幽默、社會正義、陌生的好感與疏離的無奈中反覆憋氣換氣,痛快不計輸贏,而在於見人為了破浪而出拚上的那份努力。

 

**StreetVoice音樂頻道總監 小樹 

(原來愛,"游"不得我們…)對於精神寄託,無論是人、事或物,我們常有旁人匪夷所思之舉;《愛的自由式》題材類似《幸福來訪時》The Visitor,反映著當代的國族與移民問題,已超越了歧視與偏見...

 

**無名編輯推薦部落客__山普 http://www.wretch.cc/blog/sampraswin/31712108

十七歲男孩橫渡英吉利海峽 『愛的自由式』

相信很多人對於美國911的恐怖攻擊事件記憶猶新,也知道2003年布希派兵進駐伊拉克,然而遠在世界另一端的我們,很難了解伊拉克這些年來,一般的平民老百姓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又有怎樣的遭遇,我們國內的新聞,只關心每分每秒播出的新聞話題,能引起怎樣的收視率。

身處在台灣的我們可曾知道,自從2003年以來,伊拉克當地戰亂慘烈,游擊份子反抗美軍,自殺式的炸彈攻擊,以及血腥暴力的內亂,老百姓每天都在過911般的恐怖生活,美國有報導指出伊拉克到目前為止,已經死了八十萬個平凡無辜的老百姓,當地女性為了維生下海賣淫,人民苦不堪言,伊拉克的難民潮不斷湧出,有兩百多萬人民離開自己的家鄉,選擇逃亡到其他國家過著難民生活。

法國電影『愛的自由式』,並沒有演出上面我所述的歷史背景簡介,他只是描述一位17歲的伊拉克少年,歷經了一段逃難時期,來到了法國的北部地方加萊Calais,準備再偷渡到英國去,為的是要跟心愛的同鄉女孩見面。

然而他不懂移民政策,不懂自己未滿18歲應有的保障權益,在走頭無路的情況下,異想天開要橫渡英吉利海峽到彼岸。

可能很多人看電影的時候,會覺得為啥這些難民不選擇居留在法國,要去英國做難民,其實在英國難民謀生比較容易,沒有歐洲大陸的身分證制度,英國失的業率比法國低,所以這些難民在英國打工比較容易,英國難民也有比較好的補助政策,許多難民偷渡英國尋找親友投靠,然而這些難民不可能看到最近新聞,就在今年三月初,蘇格蘭發生一宗震驚全英的自殺案。在收容大量申請政治庇護的外國難民居住地區,有一家來自俄羅斯的三口得知申請被拒後,把自己綁在一起,從十五樓高的居留屋跳下身亡,難民懷抱著很大的希望,但是世界卻回報給他們很大的失望。

在電影裡面,這位從伊拉克逃難到法國的17歲男孩,想靠徒手游泳橫渡英吉利海峽,到達彼岸的英格蘭與他的女友重逢,但是水溫、暗流、大型輪船等種種高難度的問題擋在前面,他要如何克服這一切?

電影當中的眾多角色刻劃的相當深刻,像是原本對外來移民無動於衷的游泳教練西蒙,為了想證明自己也能做到擔任難民義工的離婚妻子的事,來接濟這個男孩,到後來完全出自父親般的關愛,教練的角色由法國影帝文森‧林頓(Vincent Lindon)飾演,今年四月底時也有一部他的作品在台灣上映『夏日琴聲』。而十七歲的男主角Bilal則是完全由第一次演戲的素人演員擔任,導演花費數星期走遍柏林、伊斯坦堡、倫敦、瑞典等有庫德族聚集的地區,最後終於在法國找到非職業演員斐瑞‧阿維迪(Firat Ayverdi),這位能說英語和庫德語的17歲庫德族男生表現的非常自然,處處讓人感動。

這部電影給予我們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離鄉背井的偷渡客,也讓我們看到民主自由中所蘊藏的道貌岸然,政策與公理正義的矛盾之處。而世界其實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待,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原本該有的價值與尊嚴。

至於電影當中的男孩最後有沒有在游泳教練的指導下,成功的橫渡英吉利海峽,偷渡到英國去,那就請朋友們到電影院看這部,今年最感動我,並且深深觸動到我內心感受的作品『愛的自由式』。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常被人問「今天要幹麻」,好像我每天總有些新鮮事。其實,大家都一樣,只是在討生活而已。

討一個美好的生活,討一個有尊嚴的生活,討一個有愛的生活。【愛的自由式】片中的伊拉克少年「畢拉」也一樣,只是,要能跟相愛的女孩在一起,他必須要游過英倫海峽。

身為一個男人,把「七仔」好像佔了生活的一大部分,之所以要花費這麼多時間,可能是因為「女人心海底針」的關係
,怎麼找怎麼撈,總是徒勞無功。但,這伊拉克少年,他完全沒有在想,只是遇到沙漠就走過去,遇到海峽游就過去,不管他的女孩在哪一國,也不管她有沒有對郎走,對他來講這是一個美好的希望,一個美好的生活。

他要的,就是我們每個人要的,或正在享受的生活。我們在追求美好的人事物,有時候並不是什麼使命感,而是求愛的一股衝動,甚至連愛也不是,只是個感覺、內心、身體裡的呼喚。這樣的呼喚,讓游泳教練「西蒙」無法自拔的伸出援手,也是對自己的生活與良心伸出援手。

最近連續看了笑魁片、魔神仔片、教化片、妖精相拍片,但都洗不掉四月初看了【愛的自由式】後的感動,本週五即將在台灣上映,每一個在討生活、求愛的人都不能錯過,或許你也想回應內心裡的呼喚,不管是不是海底針,都不用考路了!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愛的自由式》,看完之後會讓人很不想離開座位;拍得真的是太好了            

                                                                                                                                            ___周星星

  

《愛的自由式》三顆星,★★★

 

《愛的自由式》的故事具備真實的社會現象基礎,講很多亞洲極西部的人(例如伊拉克、土耳

其、伊拉克跟土耳其的庫德人或甚至也有伊朗人)渴望偷渡到英國工作,因為先前已經有這些

民族的人在英國工作,所以才能夠建立起這個「關係」。這些亞洲極西部的人都會先到法國北

部、直接面對北海的卡萊 (Calais),然後想盡辦法偷偷搭上要開往英國的貨櫃車裡面──這些貨

櫃車是經由海底隧道開往英國,不是只有歐洲之星高鐵才有它的海底隧道。《愛的自由式》就

有好幾幕呈現這種偷渡方式的「極度悲慘」。                                                                ____周星星

 

原文轉載於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266654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愛的自由式」(Welcome):★★★★★

坐在客廳裡談人道主義很容易,把自己家開放出來收容法律不容的非法移民,需要的就不只是「理想」。影片從伊拉克17歲難民少年拉開序幕,他希望從法國偷渡到英國,不久卻出現真正的男主角,一個曾是金牌選手的法國中年游泳教練,他該不該幫這個少年?怎麼幫?他自己和妻子剛辦離婚,他能認同年輕人為愛想泳渡英吉利海峽的「壯志」(還是妄想)?

不慍不火的進行方式,寫實地把人性的取捨為難,描繪絲絲入扣。沒有廉價的教條,卻慢慢剝開政治與愛情、人道與法理、青春與暮年的種種對比。天地之大,大不過信念;但海峽之寬,卻終究斷了人間綺夢。編劇手法極高,小場次很多,卻毫不令人覺得多餘。演員也個個精彩。

沒有特別的風景、橋段、特效,卻是連片尾配樂都吸引我坐到最後的上乘之作。

 

                                                                                                                                              ____陳樂融
 

原文轉載於  http://fc.ktchiu.com/wordpress/?p=1635#comment-1123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ELCOME>,一個舉重若輕的片名,卻反諷了法國社會對待非法移民極不友善的一面。
透過一段不被祝福、不受歡迎的愛情,看到一個婚姻失敗的游泳金牌教練與一個未成年伊拉
克少年宛若父子般、各自為愛掙扎的相伴與成長,你的心,也被他們兩個人一直拉扯著。
身為導演,真希望這部電影是我拍出來的。
雖然不是,卻一樣希望它到達很多人的心裡,WELCOME to see it
                                                                                               ___鄭芬芬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有強烈意識型態的電影,總是充滿風險。認同該理念的觀眾,也許無視於電影本身的缺陷,自動成為該電影的禁衛軍,甘心為該部電影的缺陷辯護到底;不認同該理念的觀眾,則可能不願跨越意識型態的障礙,而全然否定該片做為一部傑出電影的成就。然而我相信,不管觀眾的立場為何,法國片〈愛的自由式〉(Welcome)做為一部精彩、傑出又好看的電影,任誰也無法漠視。

 

    請不要忽略「好看」這個字眼的價值。很多導演具有博大精深的藝術理念,獨獨拍不出好看的電影。〈愛的自由式〉除了好看,它還透過一個劇力飽滿又感動人心的故事,成功解除異議者的心防,讓人看完不勝唏噓又低迴不已。

 

    這是一部非常左派的電影。請不要用傳統的經濟觀點來看待歐洲當前的左右派分野,現今法國左派的旗艦思想之一,就是政治正確。簡言之,政治正確就是一種由「反歧視」所衍生出來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思想,特別是反對種族及性別歧視,因而移民問題就成了當今法國左右兩派戰鬥的主戰場之一。

 

    當然,法國的移民問題,主要還是前殖民地區的回教徒和非洲移民。亞裔移民由於易於融入,並不構成法國文化及政治上的問題,不少亞裔第二代甚至迅速擠入白領階級或出身名校,使得亞裔移民較不受排斥。

 

    這群來自中東及北非的回教徒則在回教文化及價值觀(包括女子戴面紗及一夫多妻)的捍衛上採取高姿態的戰鬥立場,難免在法國主流社會招來非議。尤其他們之中有不少是經濟難民,靠著法國的社會福利在供養。財政上的負擔及文化上的衝突,終於使得回教移民成了歐洲社會共同的難題,也造成左右兩派政治上的歧異。

 

    在意識型態上,〈愛的自由式〉是一部反歧視的作品;在故事上,它是一首移民哀歌。這部電影刻意迴避回教徒與基督教文明的文化衝突及現實層面上的困擾,而訴諸人類本然的惻隱之心──人道精神,並透過人道精神的角度,來敘述一個來自伊拉克的十七歲庫德族男孩,為了去英國與他思念的女子相會,而不惜涉險進入英國的故事。

 

    片中有不少怵目驚心的偷渡鏡頭,例如他與一群庫德族偷渡者共同搭乘貨車意圖進入英國,卻被邊境警察查獲一節,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經常在報端讀到的、那些集體悶死於歐洲大卡車裡的中國偷渡客,他們就是這樣悶死的!

 

    男孩冒死泳渡英吉利海峽的鏡頭,更是震撼人心。這些震撼人心的畫面,就形成本片最有力量的元素。同時,導演運鏡的力道十足,不耽溺於特定畫面,當觀眾才被畫面抓住而開始進入,鏡頭卻又立刻跳開去講述後面的情節,使得故事的節奏非常有效率。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自《之間視覺事務所》

文/浮士德

愛之所以成詩,浪漫並為人所歌頌,那是因為它能跨越人心的邊界,它能賜予勇氣讓我們冒險抵達未知的彼岸。

不過一旦選擇愛"自己“,也可能隨時變成高聳嚴峻的城牆,只因要保守那一份獨有自己的純真,讓不信任的心設下層層關卡,防衛著生命中所經歷那些來往的人們....

關於愛的辯證,在這部電影中,始於一場法國游泳教練和伊拉克少年的相遇。伊拉克少年畢拉,為了移民到英國的女友,用3個月的時間橫越歐洲4000公里,沿途冒著生命的危險,躲避警方的攔截,終於來到了離英國最近的法國的北海岸,隔著34000公尺的英吉利海峽,為愛,他意圖泳渡無情的大海,在水溫10℃的展開10個鐘頭的泳程.....

WEL_09.JPG

"彼岸"成為了片中一個隱喻的符號。

居住在岸邊的游泳教練正準備和妻子協議離婚,過去奧運金牌所擁有的特殊技能與光榮,並無法對日常生活產生多少的啟發。對游泳教練來說,即使擁有過愛,但消退的熱情讓美滿的婚姻生活,成了他們永遠無法到達的彼岸。如同片中游泳教練對妻子懺悔的說:當妳要離開我的時候,只隔著一條街,可是我連追都不願意追上去。

曾經有能力愛,但不願意再愛的游泳教練,和想愛卻能力所不及的伊拉克少年。命運的巧遇讓他們交換彼此的熱情與技術,意圖一起穿越國界與人心的邊界。

國家的法律限制了偷渡者和當地居民的交往,即使法院對戰亂國家的人民保持者善意的憐憫,但真正落實到人與人的交往,與偷渡者為友卻也會引來牢獄之災,所謂的人道關懷成為了某種詩意的政治號召,一但危急自身的安危卻也要被迫無情的劃出界限。

  Wel_021.JPG

游泳教練的前妻,從事教育與志工多年,為這些偷渡者的爭取人權,遊走在法律邊緣,在街頭發放熱食為這些無處可去的非法移民,抵抗警察的催淚瓦斯。

不過當她知道自己的前夫,正在祕密資助訓練畢拉偷渡追尋所愛時,卻也不斷打電話的告誡,冒險所要付出的代價,意圖要他和畢拉立刻劃清界線。

就算是平時與人為善的鄰居,逆轉的臉孔也告知我們,哪怕是共同所信奉的價值,一旦危急了自身安逸的空間,也要來個180度的急轉彎。那些不安所帶來的想像,密語猶如病毒在不斷蔓延.....

“愛"在這裡產生了最嚴重的歧異,如同詩人寫詩歌頌,或許只是為了自己勇氣所無法跨越的界限發出呢喃!愛的行動卻是需要不會寫詩的傻子才能真正實踐。

我們在黑暗的電影院裡,看著畢拉為愛浮沈在無情的大海,內心一陣悸動,彷彿在人生經歷中共同有著無法到達的彼岸。如同畢拉的女友在留下眼淚的同時,或許也是悼念不復再來的熱情,只能讓我們身處在自身無援的孤島,等待著愛人如傻子冒死泳渡的救贖吧!....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轉載自 : 一個人的遊樂場 

 

文‧lightpiece

 

有時我們相信,更多時候我們質疑,有時我們反抗,更多時候我們沉默無語。

                       

2010年3月21一日聯合報社論刊載了一篇文章〈孤兒與狗:反思城市發展的排擠和包容〉︰

「聖道兒童之家」舊址以七十餘億天價售出,成為「天母新地王」……這次賣地引發爭議,售地的「中國布道會」說,天母地區居民多屬高社經地位,使聖道院童頗感自卑,放學甚至會先到百貨公司逛逛,避開同學耳目,才敢回育幼院;因擔心不利院童身心發展,才會賣地搬遷

 

撇開都市高度發展所產生的排擠性及社會大眾看到院童自卑心生感憐這些最外層,最立即,而且一定會被所有新聞媒體放大甚至廉價解讀的種種議題,我不由得想起近日看的愛的自由式(Welcome)這部電影,雖然講的是非法移民的故事,時空與地點都遠在異國,但事件的本質卻與孤兒與狗這篇文章如出一轍,當人類群居文化到了一個成熟期(或自以為成熟)就會產生一種叫做不了解他人及不願意了解他人的文明病,人人都是一座孤島,彼此據地為王,而每個人也更像是孤島上的城堡,完全封閉與他人互相了解的可能。

 

WEL_013.JPG  

 

比 勒是一名庫德族青年,為了見移民至英國的女友一面不惜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冒著生命危險克服萬般險阻來到法國,卻因在陸路上的偷渡未果決心以游泳的方式穿越英吉利海峽,所有征途的開始都起源於一個會讓我們笑得半死的衝動,只為了見女友就要橫渡海峽?不管海上的巡邏艇與惡劣的天候狀況?真可謂天真浪漫的要命!但 另一名主角希蒙卻不做如是想,他從起初的袖手旁觀到願意了解比勒的處境,將自己一身游泳技藝傾囊相授並照顧開導比勒,就算法國的民間與政府雙方在對待難民的態度上有如近乎傾斜的天平不對等到極點,希蒙在電影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像是悲慘世界中那位給予主角無限悲憫與慈愛的神父翻版,片中濃厚的人道主義與宗 教情懷使整部電影宛如一首深沉緩慢的安魂曲,撫慰所有仍在苦難中的人們,縱使比勒的結局是一種純真又固執的悲壯,亦是為他而演奏的輓歌。

 

我 突然又想起每當客人至工廠參觀時數種外國語言混雜著交談,英文、越語、韓文、普通話甚至是台語……從原料到物性,從操作流程再到最後出貨,每一個人都放下城堡的吊橋,遣出小小的船隻,盡最大的努力讓對方了解自己到底在講些什麼,各自都有翻譯的我們乍看之下真的完全沒有交集,語言除了是溝通的橋樑其實更是阻 絕彼此的結界,但最奇妙的是在最關鍵的當口我們竟又會一同點頭如搗蒜,是是是,OKOKOK, 那真的是經營工廠以來最讓人分不清虛幻與現實的一刻,在雙方的表情、動作、手勢、說話音調、低頭沉思的片刻,我們究竟掌握到了什麼比那些唯一聽得懂的,細碎的單字更為堅固的東西?而我們又為了什麼總是對那些轉瞬即逝且顯而易見的事物視而不見?無論是孤兒、狗、難民還是更為邊緣的族群,愛的自由式(Welcome)的片名與劇情實際上是兩個再強烈不過的反差,誰都可以進入我的世界並在我的世界生存,但我們始終是兩個人,兩個不同的世界,接觸亦不能。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法偷渡移民 悲情三部曲 法蘭西的【歡迎光臨】、美國獨立製片的【幸福來訪時】與【冰凍之河】

--節錄自世界電影  http://www.worldscreen.com.tw

 2009-05-13 旅法影評人 梁志遠selon Chih-Yuan LIANG

 

最近幾年描寫國家政治的題材,一直都是世界各國導演熱愛拍攝的主題,就連坎城影展都曾大膽地將最高榮譽金棕櫚獎頒給反抗前布希總統的紀錄片-手法犀利、極盡嘲諷的美國導演麥克摩爾(Michael Moore)所執導的紀錄片【華氏911(Fahrenheit 9/11)。在世界幾個民主大國,像是美國、英國以及法國等,都因為曾擁有過殖民地而衍生非法偷渡移民的社會問題,當然其中的癥結並不如想像中單純,像是中東戰亂的極權國家,以及窮困潦倒的非洲,甚至還是共產黨統治的中國等,那裡的人民大家試著要離開沒有希望的故鄉,到其他民主國家重新生活,然而一心想離開自己的國度,但卻無法獲得其他國家的簽證,唯一的途徑,就是非法偷渡了,其中的仲介人士與偷渡方法、還有非法居留的生活等,就是近期很多作者導演喜歡描寫的劇情故事,包括最近在法國上片、曾在眾多影展獲得青睞、由法蘭西中生代導演菲利浦里歐海(Philippe Lioret)所執導的【歡迎光臨】(Welcome),以及曾在美國日舞影展獲得肯定的兩部作品:新銳湯瑪斯麥卡錫(Thomas McCarthy)在法國多維爾美國電影節中獲得大獎的【幸福來訪時】(The Visitor)、美國獨立製片女新秀康特妮漢特(Courtney Hunte)的【冰凍之河】(Frozen River)

這三部題材犀利的電影都是探討非法偷渡移民的社會問題。第一部法國片對現今法國保守右派政府的移民對策提出頗為嚴苛的質疑。另兩部美國片,一部是透過與非法移民生活進而找到自我的老教授一角,來帶出存在主義的清新作品,這同時也是我個人的最愛;另一部也是探討存在意義與人性光輝的作品,利用偷渡非法移民是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的劇情,突顯出生存與人性的衝突。

 

WEL_04.JPG  


【歡迎光臨】描寫北法對岸英國的卡萊(Calais)城中,有一群來自中亞庫爾迪斯坦的非法移民,其中一位年僅17歲的男孩比拉爾,一心想要越過英吉利海峽去找尋等候他的女友。在嘗試過貨運卡車失敗之後,他異想天開要游泳橫越4000多公里的寒冷海水。他參加了法國游泳教練西蒙(文森蘭登Vincent Lindon飾演)的游泳訓練課,然而這位生活平凡的法國教練為什麼願意冒險收他為徒呢?是因為對平淡無奇的生活感到身心俱疲,還是因為深愛的妻子離去而自我放棄?總之,這是一個生命無自主意識的奇遇旅程。

這部電影中對法國現今政府提出直接的批判,在收留非法移民中心工作的前妻對這位游泳教練說,「當心啊!」因為在法國就連讓非法移民坐上車都會被當成共謀而遭警察傳訊,「在唐葛克(Dunkerque)城就有過一個男的因此被判了5年的徒刑」在你生活的週遭都可能出現出賣你的人,像是片中那位在家門口前的踏腳板上寫著歡迎光臨”(Welcome)諷刺字眼的陰險鄰居,似乎暗喻著在北法陰冷的灰暗天空下,人心會跟著險惡,也是一種人之常情。這部情節繃緊的電影有個傷感的結局顯得理所當然,因為主人翁沒有其他出路,就像是早年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小男孩的一雙手緊握著備受汙辱的父親,生命的希望突然重生,電影的最後雖然悲傷,但游泳教練西蒙卻也重新認識自己。

 

美國獨立製片的電影【幸福來訪時】,這部電影的中文片名頗具妙趣,因為電影中的幸福有一種無奈的傷感,或許這位老教授找到自我存在的真意也是一種幸福吧!故事描繪年過60的美國經濟學教授華爾德瓦勒(理查詹金斯Richard Jenkings飾演)正值教學厭倦期,平日學鋼琴打發時間卻始終沒有進步。有一天,大學請他到曼哈頓參加一個講習會,他順便回到位於曼哈頓的公寓,卻發現一對非法移民的年輕男女住在裡面,男的來自敘利亞叫做塔黑克,他的女友來自塞內加爾叫做惹娜巴,瓦勒索性就收留了他們。塔黑克是一位非洲拍擊鼓的音樂家,因教瓦勒拍擊鼓而漸漸拉近了兩人的距離。瓦勒因此找到生活的樂趣,發掘了爵士樂酒吧的世界。然而一天塔黑克不幸在地鐵中被警察抓走而將被驅逐出境,理所當然瓦勒是極盡所能要將他保釋出來,但是政治背後的困難程度,令人難以預料

這是我個人感受最深也最喜愛的片子,因為導演湯瑪斯麥卡錫的劇情處理手法,外表雖然輕鬆卻內藏深厚的意義,他對美國警察的評判也是輕描淡寫,但我們卻能夠感受到背後令人無能為力的政治因素,平日對生活沒什麼期望的瓦勒教授,在家中都是拿著一杯紅酒打發時間,他與塔黑克間的友誼發展也是如此的自然清新,片中人與人的關聯與情感則是透過非洲打擊鼓樂而產生,電影最後,老教授與塔黑克的母親因為將失去塔黑克而拉近彼此的距離,導演麥卡錫的表現手法如此細膩感人,都是出自人性的反映。這部電影在講述一個超越自我範圍改變生命的渴望,即使一些狀況都超乎我們所能夠想像,但卻能夠讓生命更為完美,不是嗎?

另一部獨立製片作品【冰凍之河】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北美與加拿大邊界的小城,一位夢想給兩個小孩全新的家的母親蕾伊(梅麗莎里歐Melissa Leo飾演),卻因丈夫的失蹤離去頓失依靠,沒有任何收入又要獨立撫養兩個男孩,在這冰荒雪地裡,她將如何支撐下去呢?試著去追尋丈夫的足跡,她無意間認識了北美印地安摩和克族的年輕女子麗拉,她提議要賺快錢的方式,就是開車穿越完全結冰的聖勞倫斯河(Saint Lawrence),運送非法移民中國人或是巴基斯坦人到美國境內,這是一個非常冒險的買賣生意。

 

這是一部女性導演描繪女人為生命掙扎肖像的電影,片中氣候乍看下很冷,尤其是兩位女人為生活掙錢的艱辛,讓人感覺更冷,但這部女性電影卻充滿著熱情,一種求生的動機,兩位女人也因此認識進而相互了解,然而在這被隔離的荒冷世界中,白人還是白人的世界,印地安人並不存在,這是一種型態的精神邊界。女導演康特妮漢特一意想要破除人們對女性電影向來節奏緩慢的先入為主看法,刻意要讓兩位女子有著對生命渴望好動的緊急節奏,然而她聰明的將故事安置在這冰凍河川之中,大自然夜晚的冷調情緒讓電影更為無奈卻也帶有極端生活的寫實語調。

這兩個主宰世界電影的國度,他們背後對演員的專業訓練模式,當然是有相當的規模成就,這可以從他們造就出的影星上看出,這三部描繪非法移民的作品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每部片中挑大樑的主角演員,他們的演出都是如此的精湛感人,他們對角色的拿捏準確逼真,絕不做多餘戲劇情緒,首先從法蘭西【歡迎光臨】中飾演游泳教練西蒙的男星文森蘭登談起,以往導演菲利浦里歐海絕對不會針對演員去編寫劇本,都是以角色為重點出發,然而這次他破例專程為文森蘭登編寫西蒙一角,他並沒有讓導演失望,他內在顯露出無助讓生命主宰的失落情感,我們可以從他在片中的眼神與一舉一動中感覺出來,他的演出讓電影更為深刻感傷。最後要講的是美國獨立電影【幸福來訪時】中飾演瓦勒教授的資深男演員理查詹金斯,以及【冰凍之河】中飾演母親蕾伊的女演員梅麗莎里歐,他們兩人的角色有相反的情緒張力,前者一位對生活感到乏味的老教授,他的演出節奏自然緩慢,而後者母親因為要追尋丈夫與金錢,四處奔波,她的演出當然就機敏多了,理查詹金斯的老教授最終找到生命意義的過程令人回味無窮,而梅麗莎里歐那個為了賦予孩子一個家而奔波疲累的母親,其內心戲的演出令人傷感無奈。這三部作品的題材現代尖銳,現今世界的融合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證件的人與非法移民又有什麼差別,每個人渴望生存的心還不都是一樣嗎!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轉載自 : 小麻雀看電影

作者 ‧NSR*FZR

人不管活了幾年,可能都會難以忘懷當初一段無緣開花結果的痴戀。一個男人的出現,魅力竟然足以將三個原本不相識的女人串聯,經歷一陣陣風波之後又將彼此友誼打亂,最後卻又能讓分離各處的大夥再度齊聚。

 3..jpg


【飄洋過海愛上你】以著淺顯易懂的片名,其實暗地裡交織著些許複雜的友情、愛情與親情。三位個性截然不同的女孩子在飛機上相遇,也成了相知相惜的手帕交──總是自個兒窩在一角、害羞又靦腆的Ada;作風開放、個性十足的時裝設計師Esther;凡事有條有理、按部就班的Marjorie;以及幽默風趣、讓這三位女孩的情感攪和成一團的男人Frank。縱使新娘們遠從荷蘭來到紐西蘭的目的便是會面丈夫,然而有的新娘與丈夫素未謀面,有的新娘對於丈夫的長相略有印象,有的是一拍即合,甚至還有新娘不滿意大剌剌當場走人。縱使會被左鄰右舍東家長西家短,當時的女性為了維護自己擁有幸福的權利,倒也不管三七二十七就這麼豁出去了。在希臘製片的電影【希臘新娘】裡,同樣也是描述一群女人飆洋過海等著會見自己命運中早已被安排好的另一伴。只是【希臘新娘】中的女人是被郵購的新娘,這次搭著飛機的荷蘭新娘們算是幸福多了,前往的雖然是人生地不熟的紐西蘭,但總算不是被賣掉的郵購新娘。

12..jpg 
 
英文片名以著簡捷有力的【Bride Flight】,然而這一架新娘班機,僅是這段刻骨銘心的故事開端而已。刻骨,是因為她們對於彼此都有保留,但卻又願意付出。女人與男人之間會互相隱瞞著怎樣的秘密?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外遇而不敢讓對方知道;女人彼此間又會藏著什麼心事?也許她曾經在一夜寂寞難耐時不小心躲進了妳親愛的男人懷裡;而父母對於孩子又會有什麼隱瞞?可能真有一天,發現他們竟然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此片有趣的在於主角們表面上看來相處融洽,骨子裡卻都悄悄對於彼此藏有一點秘密,即便人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過,這位淑女若已經為人妻,那麼就由Frank告訴觀眾是不是可遇不可「逑」。年輕俊俏的Frank便是默默影響各主角們彼此關係的關鍵人物,只是自己渾然不知罷了!
 
有些人畢生無時無刻都在耗費心力計算著自己的生活,要的就是完美無瑕疵,如同Ada的丈夫Derrick拼死保住家庭、Esther用盡心思不願生下猶太後裔、Marjorie每分每秒都致力守護孩子的真正身分…個個活得戰戰兢兢,就怕萬一被半路殺出的程咬金給破壞好事。其實,有時人生由於一件人事物因而大逆轉或是恍然大悟,倒也不見得是壞事!最終刻,往往能令人一笑置之,不得已放下一切執著。導演刻意安排許多有趣橋段,乍看之下風平浪靜,對於各角色私下秘密瞭若指掌的只有觀眾,唯獨觀眾才能領略到這幽人一默的樂趣所在!
  
劇情安排:★★★★☆
拍攝手法:★★★★☆ 
演員演技:★★★★☆ 
音效特效:★★★☆☆  
推薦程度:★★★★☆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轉錄自 馬賽克女郎的部落格

大海彼端的愛情──飄洋過海愛上你

文‧葉伶芳

這是我第一次看荷蘭電影,就深深被這份獨樹一格的清新所吸引。說實在話,荷蘭片「飄洋過海愛上你」(Bride Flight)對於愛情的詮釋並不深沉也不厚重,但它對於人生的自有見解卻是讓人耳目一新。

嚴格說來,本片是一部鑲進歷史時空的通俗愛情片,但因它製作的精美以及不落俗套的劇本,佐以紐西蘭壯麗的景觀,使得它自在悠游於商業片和嚴肅片之間,左右逢源,看來賞心悅目,雖然它訴說的是一段不能廝守的愛情與一份充滿遺憾的親情。

11-.jpg

故事起自1953年一架從倫敦飛往紐西蘭基督城的荷航班機,機上載了四十多位要到紐西蘭追求新生活的荷蘭移民,包括三名欲前往紐西蘭和未婚夫會和的年輕女子,以及隻身赴紐西蘭創業闖蕩的年輕男子法蘭克。這三女一男在班機上的邂逅,不但譜出了戀情,三人也因此而情牽半生。

故事是以時空交錯的手法,從法蘭克晚年猝逝、三位垂暮婦人接到訃聞之後,前來參加喪禮的重聚說起,間或穿插那段起自新娘航班的往事,以及三人隨後的命運糾葛。

10..jpg

人生是一連串的抉擇,離棄家園前來紐西蘭開創新人生是一種選擇;艾達最後選擇了人妻和人母的職責,而放棄自私的愛情;艾絲特選擇了事業和自我,於是將兒子託付給了好友瑪喬里。

這部電影的清新,在於回顧人生缺憾的那份無怨無尤;它的自有見解,在於認為刻骨銘心的愛情不在長相廝守,而在於回想前塵時,可以微笑以對;親情也不一定要朝朝夕夕,當晚年的艾絲特看見兒子在好友瑪喬里的照料下幸福成長,她也可以對這一切回以釋然的微笑。畢竟,種種的結果都是自己當初的選擇。

在電影藝術當中,選角真是一門玄妙的學問。角色選對人了,可以為電影加分生色。本片三位女主角恰如其分之外,飾演法蘭克的沃德瑪.托倫特拉有著一抹溫暖的笑容和迷人的眼神,充滿了奇特的魅力,加強了法蘭克這個角色的合理性,無形中說明了何以這個男人可以讓三個女人的命運產生牽連。

如果看膩了好萊塢一成不變的浪漫愛情片,不妨移愛歐洲片,看看歐洲電影裡迴異的愛情風景,〈飄洋過海愛上你〉剛好就呈現了一份浪漫卻不濫情的情愛風光。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轉錄自 Talk About Movies 梁良的部落格

原載《亞洲週刊》

這是由荷蘭拍攝的愛情文藝片,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濃厚的懷舊風味。劇情描述在一九五三年荷航首次飛航紐西蘭,當時荷蘭的經濟蕭條,一批年輕女性搭上「新娘航班」,到當年正在起步的南半球新天地紐西蘭去追尋新的人生。在航班上,爽朗迷人的法蘭克(沃德瑪‧托倫特拉飾)同時邂逅了三名個性迥異的準新娘艾達(卡琳娜‧絲穆德飾)、埃絲特(安娜‧崔佛飾)和瑪喬里(艾莉絲‧沙普飾)。清純的艾達與法蘭克相鄰而坐,在航程中彼此留下刻骨銘心的回憶,情不自禁墜入愛河,但艾達已有婚約在身,不得不拒絕法蘭克,投入已先來一步的未婚夫懷抱。個性獨立而叛逆的埃絲特與法蘭克夜宿同一旅館,兩人有類似的戰爭創傷背景,相談十分投契,水到渠成地春風一度後分手。只有賢淑保守的瑪喬里抵步後便按原訂計劃與未婚夫攜手共組新家庭。

16..jpg 


在四人分頭努力融入語言和文化都相當陌生的新國度時,命運之神再次將他們串連在一起。瑪喬里婚姻幸福卻不慎流產,而一心放棄婚姻想在服裝設計事業上衝刺的埃絲特卻赫然發現懷了法蘭克的骨肉。當時的社會怎能容下未婚媽媽?於是兩人作出暗渡陳倉的協議,讓瑪喬里認作嬰兒的生母,並畢生保守著這個秘密。數年後,開設葡萄園的法蘭克重遇瑪喬里,並作了她兒子的橄欖球教練。而另一邊,艾達的神職丈夫只熱心宗教事務而全無家庭情趣,艾達暗中與法蘭克通信以填補心靈寂寞,不料丈夫偶然發現了這些信件後,竟妒火中燒對艾達狠狠羞辱甚至鞭打,讓她決心拋家棄子,勇敢跑到法蘭克身邊追求真正的愛情。昔日的四名好友以為他們終於可以享受到美好時光,但小男孩波比的一場致命意外再次改變了一切。

17..jpg


這段長達半世紀的愛恨糾葛,由老法蘭克(魯格‧豪爾客串)在紐西蘭葡萄園的意外猝死展開。三名老婦接獲死訊,分別自荷蘭和紐西蘭趕去參加喪禮,而他們之間的故事,就次第在一層一層的回憶中展開。導演以傳統樸實的手法,相當認真地重塑當年的社會風貌,讓觀眾看到了早期紐西蘭移民如何奮鬥建立家園的辛酸淚,其中尤以楚楚可人的艾達,初次看到迎接她的新家竟是在山上一個破舊廢棄的碉堡,那種強大的落差簡直教人欲哭無淚。全片劇情架構雖不脫言情片的俗套,但幾個主角的性格都鮮明生動,情節多變卻具說服力,將造化弄人的意涵充分發揮。除愛情外,描寫親情的篇幅也相當動人。艾達因目睹波比的意外而想起自己的幾名子女,結果母性的偉大壓倒了愛情,使她悄然離開法蘭克重回丈夫身邊盡母責。而埃絲特明知波比是自己的親骨肉卻不能表露,但在瑪喬里誤會她而決定全家遷居回荷蘭前的關鍵時刻,她忍不住用「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巧妙手法揭露孩子的生父身份,更是片中最畫龍點睛的感人亮點。

 

《飄洋過海愛上你》(Bride Flight)
導演:班‧尚柏格
編劇:梅芮凱‧范德‧波爾
演員:沃德瑪‧托倫特拉、卡琳娜‧絲穆德、安娜‧崔佛、艾莉絲‧沙普
製作:IDTV Film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何瑞珠(紐約大學電影理論研究所碩士)

81

這是部橫跨半世紀的史詩鉅作,主角們全都長得像從偶像劇走出來的演員,但這部本質上可能是偶像通俗劇的電影,卻因為編導經驗老道兼功力一流,讓這部片不管是運鏡、剪接或敘事都如行雲流水般自然無瑕,單看俊男美女被命運捉弄的曲折劇情,就已能牢牢吸引住觀眾的目光,但編劇可不只會講故事,她還佐以世界大戰為背景,加入猶太遺族調味,孕育出一幅荷蘭移民的辛酸史,讓這部片不只有大時代的悲歡離合,也有了歷史深度。

3..jpg 

電影雖然融合了部份史實,但編劇編派情節的功力一流,4名主角的個性都鮮明生動,再加上片中這些偶像劇演員,除了有魅力外,演技都奔放自然,毫不生澀,明顯增加了這部片的吸引力,而從電影無可挑剔的品質也看得出編導內功深厚,絕非新銳生手可比。

其實類似的歐洲移民南半球的史蹟,巴茲魯曼和珍康萍也拍過,但《澳大利亞》空有好萊塢巨星拉抬聲勢,故事的深度卻不怎麼夠,至於《鋼琴師和她的情人》則走藝術電影路線,導演只是把這題材當背景好來探討女性的慾望,並非真的想描繪一段歐洲人移民史,只有《飄洋過海愛上你》既想用通俗劇討好一般觀影大眾,也想重述歷史,甚至還煞費苦心地想教育年輕觀眾,編導不僅面面俱到,還都達上乘水準,令人佩服。

13..jpg 

這當然會是荷蘭本土的賣座鉅片,應該也會有小眾的海外市場,但《飄洋過海愛上你》畢竟不是那種常見的歐洲得獎藝術片,裡面既沒有奇巧創意,也沒有深刻哲理,這部片有的是高潮起伏的戲碼,讓觀眾惆悵滿懷,也情緒滿溢。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文轉載自 : Isabela的電影部落格 (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錄)

【飄洋過海愛上你】無常的巧合和宿命,半世紀的和解  By Isabela 

我真是打從心裡喜歡這部電影,對於二次世界大戰後,移民遷徙生活面的種種,心裡層面的適應、對新生活的憧憬,愛與慾的糾葛,透過四個主要角色呈現。藉由他們的互動,觀眾不免感嘆命運的造化弄人;四個主角,彷若被命運大手操弄的傀儡,互有交集,但徒留遺憾。劇末半世紀後的再度相聚,回首來時路,從波濤洶湧的激盪,到坐看雲起時的寧靜,一切都是巧合和宿命。《飄洋過海愛上你》正是說一則大時代下關於愛的故事,一個無常到和解的故事。              

15..jpg

 筆者覺得《飄》片的編劇還滿高竿的,把一男三女命運的短暫交集和各自紛飛的無奈用不鑿痕的安排連結,當初四人為了離開遭致洪患的家鄉荷蘭,選擇飛往新大陸紐西蘭開啟新生活,打從上飛機彼此交談的一剎那,當彼此個性紛紛呈現時,就注定四人情緒上相互牽絆的一生。透過核心男主角法蘭克的葬禮,從青春不再、垂垂老矣的女主角們回首彼此的一生,觀眾一一將諸多細節連結,於是恍悟驚嘆編劇的安排,並感動、悲傷他們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不得已」的選擇。才華洋溢、忠於自我的埃絲特懷了小孩卻送給因意外而無法生產的瑪里喬;與法蘭克短暫邂逅種下愛苗的艾達,心裡雖屬於幽默開朗的法蘭克,下飛機後,卻必須履行既定的婚約,走向木訥嚴肅的牧師丈夫。命運的巧合讓這四人再度短暫地相遇,又無奈地分離。動盪大時代下的情感關係,更讓人不勝唏噓、盪氣迴腸。其中法蘭克與艾達再次重逢,隱忍多年爆發的情慾戲,天雷勾動地火,是《飄》片少數煽情(商業)的操作。即便如此,《飄》片真的在心裡留下頗深刻動人的滋味,說了個動人的故事。

7..jpg

         《飄洋過海愛上你》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荷蘭導演班尚柏格-繼《烽火攣生淚》後,取材真實,透過田野調查而完成的作品,當年移民的新娘和壯漢,與家人永隔面對未知,在命運的穿針引線下,或許如電影裡的情節般-譜出奮鬥、辛酸~動人的生命樂章。看完後,會讓人三不五時想起它,並細細咀嚼沈澱的美好滋味。喜歡藝術劇情片的觀眾,不能錯過!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想跨出去,一步即成鄉愁──《飄洋過海愛上你》 

文 ‧吳俞萱 (專欄作家、電影策展人 文字工作者

轉載自 : http://magz.roodo.com/article/1863)

 

森林已在我腳下了,我底小屋仍在上頭

那籬笆已見到,轉彎卻又隱去了

該有一個人倚門等我

等我帶來新書,和修理好的琴

而我只帶來一壺酒

因等我的人早已離去

雲在我底路上,在我底衣上

我在一個隱隱的思念上

高處沒有鳥喉,沒有花靨

我在一片冷冷的夢土上……

 

──鄭愁予〈夢土上〉

 

沒有一種遠行,能拒絕沉睡的過去在血液滋養的歲月裡醒來。也沒有一種新生,不從萬物中浮現逝去的時光它灰暗的凝視。

三名個性迥異的女子和一個男人,提起行李,告別過去的歷史傷痕,盼待於自己和未來的無限可能。他們來到一片夢想中的新家園,準備重新開始生活。然而,陽光太過刺眼的遠行和新生,卻指向光輝無虞的生活底下軟弱閃滅的殘影。因為這一段旅程,他們牽扯出橫跨半世紀的愛恨糾葛。

3..jpg 

他們擺脫不了涉入社會的各種連結,也太難完全地擁有獨立的自我,他們無法做出一個選擇全然落入善與惡,也沒有辦法做出一個選擇通往無盡的光明和黑暗。他們要面對的,是每一個念頭和行動帶來的善與惡、光明和黑暗、不可預知的轉圜和際遇。

他們的苦難來自於無法忠實自己的情感意志,或無法承擔溢出邊界的激情和許諾。他們是承接自己的容器,即使畏懼命運的擺佈和凋零,軟弱地以秘密交換秘密,以嚴酷的沉默稀釋自己的欲望,他們仍舊屈從於自己的掙扎和選擇。

《飄洋過海愛上你》是關於生存的苦難和歡愉的一部電影,但它否定了苦難的昇華,否定了情愛的永恆,否定了溫情的救贖,否定了和解的必然。而它所否定的一切,正好成了它勾喚出真實人性的完美底圖。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查拉 Weltschmerz

  

關於本片,誠如導演緒方明自述:「近年日本電影拍攝的大多是缺乏強烈性格的人如何追尋自我,而《幸福便當》的主角則是一邊帶給人家麻煩,一邊努力找自己,這樣的角度很少見」。

 

就「勵志電影」類型,且身為「日式」勵志電影來說,《幸福便當》確實是一部「少見」的樸實作品:片中不見任何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誇張戲劇情緒起伏,人物性格設定與其戲劇人生以極為平淡的樣貌展開。角色互動,故事鋪陳時,均未見任何刻意安排的迭起高潮。敘事節奏完全依循寫實筆觸,娓娓道出女主角小卷如何「罷黜」丈夫,要求離婚,決定獨立撫養女兒,獨自承受來自日本堅固父權社會結構,保守職場文化的壓力,獨自處理她與前夫,童時戀人,母親、女兒之間的人際關係。

  

 

1.jpg 

 

 

乍看之下,這部女性電影,勵志電影的敘事筆觸,劇本設定到角色性格,處處都顯得平淡,平凡無奇。然而,本片的平淡,並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平淡,相反地,由於刻意淡化戲劇效果的營造,使得觀眾更為專注於角色個人的生命,也使得這則故事更顯自然寫實。因此,即使其戲劇性不似其他日本電影那樣擅長賺人熱淚,使觀眾狂喜狂悲,卻因為更貼近你我現實生活,反而更容易打動人心,引起共鳴,尤其對於正處於類似情境,亟欲追求個人幸福的日本單親母親們。

 

再者,全片不只未見刻意安排的戲劇高潮,甚至,片中還特地以「父之屋」餐廳老闆戶谷的沉著穩重性格,屢屢將女主角小卷品嘗到美食,從中體悟到人生大道理,與生命轉機的標準日本民族風大感動橋段,作反高潮式的潑冷水制止。由戲劇性效果看,這是令人莞爾的一幕反高潮,若從文本寓意思考,這種反高潮式的冷處理,反而更堅定本片的平淡樸實筆調,確實是導演想要的口吻基調。基於此,我思忖緒方明導演想藉由這則改編故事,讓觀眾看到的是真實人生的寫照,而非戲劇人生的誇飾。

 

9.jpg

  《幸福便當》是根據日本漫畫家入江喜和1995~1998年間於講談社連載的《乃里子的海苔便當》所改編的劇本。中文片名譯為《幸福便當》,對照劇情,相當切題。即便未看過電影,也十分容易望文生義。

 

  《幸福便當》全片恰恰可分為「幸福」與「便當」兩元素來欣賞。

 

  所謂幸福,正是女主角小卷如何在日本根深柢固的父權社會與職場文化等外在壓力下,面對已身中年就業轉殖的危機窘狀,單親媽媽的弱勢身分等內在徬徨,破繭而出,勇敢追求個人的幸福。此一獨立自主的盼望,不只是女主角極欲追求的幸福,更成為許多當代日本現代女性觀眾的現實情感投射。

 

  至於便當?在片中,是女主角小卷唯一所專精,最足以作為獨立謀生的技藝。於是,開便當店的夢想,成為小卷實現她個人幸福-獨立自主的方式。由此,遂開展出全片劇情。

 

  在劇情開展的順述過程,便當理所當然成為小卷與女兒、母親、前夫、老情人、「父之屋」餐廳老闆戶谷聯繫情感的工具。其中,當女兒帶著小卷親手烹飪的海苔便當到幼稚園食用,這其貌不揚的海苔便當,最初還受到幼稚園同學嘲笑,沒多久,所有試吃過的同學全部讚不絕口,羨慕不已。甚至,後來還引起海苔便當的潮流。這一妙趣橫生的橋段,此一看似「平凡無奇」的海苔便當,正象徵著看似平凡無奇的劇情,平凡無奇的人生,實際上,往往蘊含最大幸福,最大滿足。

 

 

 442b.jpg   

 

  所以,從一位平凡女子,親手製作的平凡便當,帶給女兒、眾人的感動,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位單親媽媽如何在內外重重壓力中追求獨立自主的勵志故事而已,更重要的,如何從渺小見偉大,從樸實中尋得滿足,從困境中追求幸福,是本片所傳達出更重要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值得一提,本片男女主角演技整體表現雖然都很到位,不過,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反而是同台演出的兩位男女配角,分別是飾演「父之屋」餐廳老闆戶谷的岸部一德,以及飾演小卷母親的倍賞美津子,兩人精湛成熟的扎實演技,明顯高出男女主角很多檔次。兩人在有限的演出時間中,恰恰平衡了兩男女主角的不足處,讓整部強調寫實感、自然感:的故事,更具說服力與號召力。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引用自 :

《金桔粒的電影相對論》-【http://jimulder.pixnet.net/blog/trackback/a1e74b8929/24751794

若一碗味噌鯖魚可以改變一個原本沒有目標的女性,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那麼,屬於你/妳的那碗「味噌鯖魚」在哪邊呢?改編自同名日本國民漫畫的《幸福便當》,由日本新生代女星小西真奈美、資深演員岸部一德與倍賞美津子所主演,描寫一個急欲離開丈夫的31歲女性永井小卷,回到娘家重新開始自己人生的故事。

 

mackerel b.jpg 

 

小卷回到故鄉後,她開始找能夠兼於薪水與家庭之間的工作,甚至跑到酒家去陪酒。而在某次的因緣際會裡,小卷吃到了一碗味噌鯖魚。那味道鼓舞了小卷,她認為自己人生的方向,就是去做出讓人吃了會感到幸福的便當。

 

為了朝這個方向而努力,小卷很直率地央求老闆讓她留在居酒屋打工。戶谷老闆原先認為這只是年青人的一時衝動而拒絕。但小卷鍥而不捨的精神讓戶谷老闆最終還是答應了她的請求。小卷就以這種不收工錢的方式,學習老闆的手藝。就在日子好像漸入佳境的同時,小卷那無用的老公竟然在某一天把女兒從幼稚園裡帶走了,讓一家人陷入了找尋女兒的綁架恐懼裡……。

 

去年,金桔粒最喜歡的家庭美味電影,以是枝裕和的《橫山家之味》為首選。雖然以極為細微的家庭瑣事做為拼湊整個電影拼圖的元素,《橫山家之味》中家人的互動與情感都以平實的方式自然流露,然後慢慢揭露一個平凡家庭裡頭不可告人的秘密。整部電影前頭非常溫馨,但接近結局時母親的自白,卻又透露著令人不寒而慄的訊息,堪稱2009年最溫馨的恐怖電影。

 

10.jpg 

 

《美味便當》一開始也走這種美味家庭路線,只是這家庭在電影一開頭便分崩離析了。導演緒方明以31歲的永井小卷做為敘事主軸,描寫想離婚的她回到娘家故鄉之後,所面臨的社會壓力與衝擊,以及在這個環境裡頭,如何靠自己的力量,闖出一片天的故事。即使在她身邊有許多個性鮮明的配角,如小卷的母親(倍賞美津子飾)、幼稚園女老師玉川麗華(山口紗彌佳飾),以及十分搶眼的居酒屋老問戶谷(岸部一德飾),但主軸卻還是一直都在小卷身上,沒有失焦。

 

《幸福便當》所處理的議題,對現在的日本社會來說頗值得重視。在經濟持續泡沫、全球景氣蕭條的景況下,日本自古以來一直維持的男性尊嚴逐漸在現實的經濟環境中瓦解。父權的閹割讓現代的日本男性處於一種尷尬的窘境,想要有所作為而不可為,卻又要維持虛假而可笑的尊嚴。而女性卡在這種荒謬的狀態,不是協助老公繼續維持假象,就是選擇出走,靠自己的力量找出一片天。與同樣探討日本家庭裡被閹割的男性威權的《東京奏嗚曲》(黑澤清導演)比較起來,緒方明卻選擇以一種比較輕鬆幽默的方式,來看待女性離開男性所屬的社會之後,靠著自己的力量走出來的方式與過程。

 

小西真奈美的演出讓人感到非常的舒服。我很喜歡她在戲中直率清新的表演。或許有人會覺得,像小卷這種個性的女生,似乎不太符合外界對於傳統日本女性(或說,日本電影所呈現出來)的刻板印象:溫柔婉約、含蓄內歛。小卷反而是以非常直爽的態度,來面對離婚新女性所可能面臨的社會衝擊。

 

小卷在故鄉碰到了一位青梅竹馬,川口建夫(村上淳 )。建夫以繼承家業(照相館)維生。小卷在中學時,喜歡建夫拍照時的認真模樣,所以曾經偷偷地暗戀他,還送他一隻手套。雖然另外一隻手套,建夫一直都沒有拿到。但不曾忘記這段感情的建夫,在小卷回故鄉之際,重新燃起這段幾乎被忘卻的青澀初戀。小卷日後決定自己出來開便當店,卻苦於沒有店面。建夫於是決定收掉經營不善的照相館,希望能夠娶「還沒離婚」的小卷為妻,然後把店面讓渡出來給小卷開店。只是這個提議,在片尾被小卷以一個極度委婉的方式給拒絕了。

 

 

8.jpg

 

 

我很喜歡一場戲,就是某天建夫邀小卷到他家來坐坐。二個人在喝了幾口啤酒之後,小卷竟情不自禁地親了建夫一下。建夫當下尷尬的說:「虧我還儘量避免把場面搞得太曖昧。妳這麼做會把情況弄的更複雜。」聽了這句台詞後,坐在觀眾席的我忍不住哈哈大笑。這到底只是建夫對小卷所說的台詞,還是導演想對觀眾說的話呢?當我們見到建夫邀請小卷到家中來「坐坐」時,心裡應該都已經做了「他們兩人應該會發生什麼事情吧?」的預設。但這時導演就跳出來,以一句台詞戳破了這個尷尬的氛圍(也可以說成是殺風景啦),而此類化解尷尬的台詞在後面幾乎也是層出不窮,讓人不得不激賞導演在「精彩時刻」衝出來喊「卡,OK了」的幽默感。

 

小卷的直率,在年輕人的眼中或許沒有什麼,但對老年人來說,難免就顯得魯莽。小卷碰到了一間居酒屋的老闆戶谷(岸部一德 )。她的快言快語往往被戶谷老闆視為年輕人的衝動。但戶谷不會澆她冷水,反而會以長者的角度,三言二語地點出她的問題,並且提供另外一個新的觀點。在片中是一個比媽媽提供更多人生智慧的長者,也是小卷的貴人。

 

我非常喜歡戶谷老闆這個角色,特別是這個老闆又是日片/日劇的熟面孔,岸部一德所演出。我對岸部一德印象最深刻的表演,是《變態五星級》裡變成鳥的爸爸(我一直覺得《X戰警:最後戰役》裡頭的鳥人設定是從《變態五星級》裡抄來的耶,哈哈)。每個人的生命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點醒自己的貴人。對小卷來說,戶谷老闆就是這樣的一個角色。不像《黑暗騎士》裡頭的阿福,每次出場都會數落蝙蝠俠那般的教條,岸部一德的功能性絕對不只是在說教。他台詞中的人生智慧雖簡單卻發人深省。除了給女主角當頭棒喝,也能給觀眾另外一種思考的角度。

 

670.jpg 

 

有場戲是,小卷為了學習戶谷老闆的手藝,決定不支薪在居酒屋裡頭打工。到了月底結算,戶谷老闆執意要把薪水算給小卷。小卷原本不肯收,戶谷老闆則對她說:「拿錢並不丟臉,丟臉的是拿了錢卻不做事。」雖然只是簡單的幾句話,卻點出了小卷一直以來的自卑感。每當發生事情,小卷總會覺得是自己做錯了,所以不會刻意去要求他人的賠償或回報。或者是「收人點水之恩,必當湧泉以報」,認為吃虧就是佔便宜。就是因為這種自卑感作崇,讓她離婚之後不想跟老公要贍養費,也不敢跟從他身上學到手藝的戶谷老闆拿錢。所有事情都靠她一個人,導致了現在分崩離析的破碎人生。在戶谷老闆的點醒之後,小卷想通了。當小卷收到戶谷老闆給她的薪水那刻,她也成長了。

 

我也喜歡故事的結局。當所有事情都塵埃落定,小卷終於得以在勉強租來的小店面,開始做自己的便當,準備開店時。她一邊拔著海苔,一邊卻哭了起來。做為一個剛離婚的年輕媽媽,獨自撫養著七歲的小女兒。她嚐試不去借助任何人的力量,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夢想。沒有答應建夫開便當店的請求或許讓小卷感到有些遺憾,但她畢竟是一步一步往自己的夢想前進而去。現在一切大致抵定,坐在清晨無人的小房間裡,在這個明心見性的時刻,想起過去的種種,小卷哭了,身為觀眾的我也不禁替她鼻酸。

 

我想起在《追殺比爾II:愛的大逃殺》裡頭,帶著小女兒浪跡天涯的烏瑪舒曼,在幹掉所有前仇舊恨後,獨自一人躺在旅館的地板痛哭失聲的場景。她哭泣的不是因為失去了丈夫,而是回想一路走來的這段路程,與其說是感傷,不如說是發洩其中的壓力吧。

 

《幸福便當》是我2010年第一部在戲院看的電影,看完之後雖然稱不上幸福,但也是有種圓滿的充實感。片中做食物的橋段令人垂涎三尺,編導的幽默感也稀釋了許多可能會尷尬的橋段,再加上片尾大哭那段我好愛,有種獨立女性的覺醒與滄桑感,推薦給大家。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轉載自 : BlackTale黑色童話

文‧Joyce

別再叫我「人妻」!

31歲的主婦永井小巻(小西真奈美飾演)受不了老公(岡田義徳飾演)一事無成,成天只想著他的作家夢,憤而帶著六歲的女兒小乃回娘家,賭上自己的後半生與微薄的存款,尋求獨立自主的生活,但年紀輕輕就走入婚姻而沒有工作經驗的她,一眼就讓人看出缺乏成熟社會性格的毛病,求職之路自然頻頻碰壁,好不容易放下自尊去陪酒,仍落了個「人財 兩失」的敗局。

一邊鋪陳嚴峻的不景氣現況,另一個轉機則在女兒小乃就讀的幼稚園悄悄發酵,小卷自製的愛心便當上方鋪著一層撕碎的海苔,相比其他孩子們五顏六色的便當顯得格外寒摻,但這份貌不驚人的便當其實內藏玄機,有著無與倫比的好滋味頓時引起其他孩子們爭食,《幸福便當》運用可愛的動畫效果,揭示出母親便當這種乍看平庸的家務其實也是一套不可小覷的獨門學問。

3.jpg

看到這時,我不禁想起一位西方學者,同時也嫁作日本人妻的Anne Allison,她曾為文批判日本母親被迫竭盡所能地準備孩子便當,背後所受的同儕壓力相當沒有人性,「人妻人母」這種僵化的社會功能角色,的確製造了許多小卷這類毫無獨立生活能力或與社會脫節的家庭女性,甚至隨著孩子越長越大,自我價值彷彿消逝的越快,本齣戲的主人翁表面看是對丈夫不滿而出走,實則為迷失自我感到徬徨,因此,不妨將《幸福便當》放大到日本的社會脈絡來看,在某種程度上其實試圖在鼓舞這群迷惘的「人妻人母」,從女主角重建自我價值的過程中也為自己的困境找到出路。當然啦,這部電影非常好笑!不必擔心會太嚴肅。

Mrs. Children

每個大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而每一個小孩心裡,都有個未來的成人靜靜等候。

約翰康納利《失物之書》

個人最喜歡《幸福便當》中母親小巻與女兒小乃的角色性格描寫,相較於原著入江喜和,導演緒方明翻拍的電影版完全沒有強調母女倆”親情濃厚”的意味,女兒許多時候扮演的是母親心中希冀卻不曾吐露的渴求,如小卷因工作無法接送女兒時,女兒說出:「為什麼要去工作,我們每天吃便當就好啦」,其實反映著母親小巻的心態,畢竟得過且過的生活不也是種平淡的幸福;又或是女兒難過地不想與父親分開,未嘗不也是小卷心中尚有一絲對鶼鰈之情的不捨。甚至反過來說,小卷經常有莽撞、孩子氣的舉止,那是作為一位母親奮進的姿態,同樣也與女兒蹦蹦跳跳的身影頻頻重疊。

除去開頭與簡短的結尾,導演緒方明幾乎花了一半的片長在鋪陳母女的相似性,但小卷這樣一個幼稚且常冒犯他人的角色卻絲毫不惹人嫌,畢竟誰會對一個孩子無心的舉止動怒呢。此外,母女角色重合也是企圖說明成長不是隨年齡越高而止,那是有著一輩子賞味期的課題,當然啦,隨著年紀越大,想要成長所要付出的犧牲也就越大,小西真奈美的演出相當有層次感!從一開始像個懵懂成長的孩子,到迫於無奈一邊留連的成長,最後則是知取捨地邁步。

這三階段的改變,可從主人翁處理感情的方式略見,先是意氣用事地離家,接著又與初戀情人糾纏,最後則藉著感情獨立而開始展開經濟獨立的生活。同時,與料亭師傅(岸部一德飾演)學藝的過程也緊扣前述的轉折,最令我感動地是劇中師傅斥責小卷的幾個喬段,像是藉著發薪水這件事,反襯出小卷工作態度的不成熟與對生活獨立的偏執,「即使我熱愛料理,也是需要金錢支持」,師傅的說法將日本人務實又理想的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師傅甚至不留情面地戳破主人翁無論是感情或事業皆缺乏責任感的事實,他說:「你所謂的負責,是指要和這個男人離婚,還是要開便當店,無法割捨的你根本什麼都無法負責」,岸部一德演起這種一板一眼的舊時代日本人真是駕輕就熟!

5.jpg

懷念的父之味

《幸福便當》的場景設定在東京市郊的下町,出了車站,轉進商店街,看著一群鄰里街坊擁上來噓寒問暖,途經公園、小雜貨鋪與神社,附設卡啦ok的小酒館仍然維持昭和年代的風貌,門口貼的明星海報仍是那年代的古物,甚至數位攝影的風潮都還吹不走照相館牆上的富士軟片文宣,走在狹小的街道,左右兩旁是一棟棟緊鄰的低矮木造房舍,劇中處處是觸動思鄉之情的下町風味。

在這種氛圍下,女主角小卷無意間走入一家名為「父之屋」的小料亭,徹底地迷上師傅調理的味增鯖魚,也開始立志學藝開便當店,這是相當有趣的一個布局,父親早逝的女主角無疑是使她不斷追求獨立的因,但也因為這缺憾,讓「父之屋」的父之味料理給予她契機。

觀影同時,螢幕上一道道傳統料理的影像喚起我味蕾的記憶,讓我想起外婆也曾作過味增鯖魚等日式料理的童年往事,記得外婆往生後,我也嘗試過自己烹煮味增鯖魚,但煮味增的比例怎麼調都不符記憶中的滋味,加上費工,只好以白味增醃製一晚,隔日再煎煮成「西京燒」遷就著吃。看著女主角小卷自己一次次揣摩學習,倒令我興起再次挑戰這道料理的動力呢!在這冷冽寒冬,Joyce大力推薦讀者們趁熱映品嚐這道暖心又暖身的《幸福便當》。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轉載自《黑色童話BlackTale》部落格 http://black-tale.blogspot.com/2009/12/bombay-summer.html

 

夢想家與局外者的身份掙扎:

 

    導演約瑟夫•馬修•瓦吉斯(Joseph Mathew Varghese)出生於印度南部的特拉凡德倫(Trivandrum),有趣的是在他拍攝這部《孟買的夏戀》之前,其實他從未到過孟買,甚至本劇主要演員皆非生長在孟買。回顧導演至今的經歷,我們時不時地可在劇中角色上看到他曾經的身影浮現。

 

    二十年前,約瑟夫•馬修在大學畢業後離開印度,來到阿拉伯的阿度達比擔任旅行社職員,1994年當他計畫到美國念MBA進修,誰知陰錯陽差地進了一間藝術學校,開始了攝影師生涯,2003年當他在為美聯社巴爾的摩分部拍照時,偶然接觸到巴爾的摩體育館的拆建工程,看著當地社區居民對這個事件的回應,激發他拍攝第一部紀錄片《THE LAST SEASON: THE LIFE AND DEMOLITION OF BALTIMORE'S MEMORIAL STADIUM》,2006年他又注意到亞利桑那州與墨西哥交界的邊境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勾當,投入拍攝第二部紀錄片《穿越亞力桑那CROSSING ARIZONA》,2008年的《孟買的夏戀》則是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電影。

 

孟買的夏戀3.jpg 

 

    從旅行社職員到攝影師,從攝影師成為電影導演,自印度南部到阿拉伯,又遠渡重洋來到紐約,我們看到一段夢想家的旅程,誰想到在電影圈開始嶄露頭角時,約瑟夫•馬修卻轉身,回望這一路走來,自己的改變與遺漏之處;因此,當他決定拍攝一部關於印度的電影時,選擇以當代的孟買而非自己的故鄉作為拍攝背景其實具有深意,孟買作為印度最現代化的大都會,並有著與好萊塢齊名的「寶萊塢」,孟買是許多企圖翻身的小人物前仆後繼去參拜的印度”夢工廠”,二十年前剛畢業的導演約瑟夫•馬修,也曾猶豫著該去孟買或去海外碰運氣呢。

 

    事隔多年,在海外小有成就的導演回到孟買,已不再仰望這個城市,甚至在《孟買的夏戀》中,我們絲毫看不到印度寶萊塢傳統那種蜜裡調油的熱情風采,相反地,導演身為局外人的運鏡視角下,使孟買的夏天透露著幾分不尋常的冷冽。劇中可看到一邊急遽全球化,同時使貧窮的浪潮更兇猛地吞噬社會底層的族群,甚至提昇的經濟力模糊了種性制度,卻又劃出另一道更銳利的社會階層分隔線,就如劇中住在孟買著名的棚頂房貧民區的馬登,身為傳統手繪電影看板畫師的他,他汲營著能成為收入較豐的雜誌攝影師,卻為了生計一再靠運送毒品、走私洋酒等違禁商品維生,反映著芸芸眾生面臨著上不去卻也不願全然向下沉淪的掙扎。

 

    另一方面,導演仍以他同為夢想家的敘事語氣讓本片大致維持著溫暖,不至於讓這場由萌芽、膨脹而猝然破滅的印度夢顯得太悲涼。因此,本片大量地運用停格、慢格拍攝的畫面來展現那些舊時代的美好事物,彷彿是浮世繪般挖掘著平凡生活裡的些許可貴,例如簡約線條、單純的構圖及濃艷色彩的傳統手繪電影海報;又在髒亂的貧民窟中忽見一片曬「紗麗(Sari)」的廣場,一襲襲艷麗逼人的紗麗在風中舞動著,看著窮攝影師馬登行經其中彷彿化身為紅毯上亮麗的明星;甚至廢棄多年的紡織廠,也散發著宛如廟宇般令人動容的莊嚴之美,而荒涼的廢墟作為劇中三位主角友誼的起點,是否帶有那麼點預言三人結局的意味呢?

 

直見真如的智慧:

 

    自此,現實的孟買、回憶的孟買、現代的孟買與傳統的孟買在這部電影不斷交織、衝突,甚至局外人與夢想家也頻頻衝撞,但導演靠著許多細膩到近乎瑣碎的情節布局使衝突的對立性降到最低,雖然因此稀釋了戲劇效果,卻營造了一種不溫不火的獨特魅力,這種手法其實受到台灣導演楊德昌影響頗深(見文末後記),例如劇中生自貴族階級的作家傑迪,在窮畫家馬登的鄉間故居吃飯,這位新生代印度人,像個不習慣吃辣咖哩而拼命喝水的外國人,其實情節有著新舊貧富的衝突寓意,卻僅是蜻蜓點水般掠過。

 

    在看習慣刻意強化畫面或角色間衝突性的劇情電影後,《孟買的夏戀》無疑是道清爽怡人的小品,不同世代或許有不同的價值觀、宗教信仰、社會地位等差異,其實在某些角落是有著重疊的生命軌跡,就如《孟買的夏戀》以三個年輕人短暫的友誼與各自的夢想,來反映印度社會組成的多樣性風貌,要知道印度有著世界數一數二的民族組成與地域差異之複雜性,或許不強調差異衝突而以異質多樣解讀,是導演將多年旅居紐約所感受的異中求同的氛圍置入電影中吧。

 

    都說:「台前十分鐘,台後十年功」,戲裡一個夏天的波折最終平息,戲外導演二十年的歷練回歸故里拍電影,冥冥中竟然有著許多脈絡的契合,雙十年華已逝,或許就如佛家所謂夢幻泡影,每件事都變了,但也許什麼也沒改變(Nothing is Changed,Everything  is Changed),只餘留一場夏戀未完成的遺憾與故人已往的惆悵,推薦諸位讀者們不妨抽空前去觀賞這部極有特色的獨立電影。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12/post-1792.html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不只是兵書上的名言而已,伊莎貝.雨蓓渾身上下都兼具著隨時爆炸的能量。 

 

有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主演的電影,幾乎就全看她的個人秀,《鋼琴教師(La pianiste)》她示範了人生的愛無能,新作《女人出走(Villa Amalia)》中,她則是示範了女人的意志與行動力。

 

《女人出走》的趣味在於選擇了有點陳腔的主題:男人有了外遇,女人該怎麼?但是即使太陽每天升起,雨蓓的表演還是能夠另創新局,關鍵在於速度。

女人出走10.jpg 

 

電影開場是飾演鋼琴演奏家珍妮的雨蓓開車跟蹤老公,發覺他走向另一位女人的寓所,而且在女人開門時就熱吻起來時,她沒有哭,沒有怨,看了一眼,轉身就走,展現了一旦確定了,立刻就行動,乾淨俐落,絕不含糊的人生態度。

 

即使這樣決絕,強度還不夠明確,就在珍乍然轉身的剎那,她撞到了人,不管對方是不是陌生人,她都不想解釋,閃人是她唯一的念頭,其他的火花擦撞一點都不重要,但是導演Benoît Jacquot不這麼想,導演請她多留一下,她撞到的那個人不是一般陌生人,是她的青梅竹馬喬治(由Jean-Hugues Anglade/尚胡安格拉飾演),差別在於她沒理人家,喬治卻是一眼就認出了她。

 

街頭驚見多年不見的老友,喬治當然想留人,珍妮卻只瞄了一眼,繼續往前走去,喬治正在扼腕,珍妮卻又急轉身回來,想走想留全在她一念之間,雨蓓在這場開場戲展現的動能與速度,就是她在整部電影中的生命力,有了這款自己作主的能量,她才有斷然出走的本錢。

 

愛情幻滅是珍妮決心更換新人生的行動扳機,愛情沒有人,又何必維持一個虛假的家?或者不相往來交談的夫妻關係?找不出彈琴的動機,沒有了那種與音樂對話的熱情,又何必硬做作呢?於是珍妮會吃飯吃一半,眼見話不投機,立刻就離席;演奏會才彈幾個音,感覺不對,她也轉身就走,不想道歉,也不再擔憂以後的演奏會還有沒有人要來聽,心都死了,過去的浮名虛榮,也就隨手可拋了,雨蓓用她的身體與行動,從燒照片到賣鋼琴,即使工程進行不挺順利,但是她沒有任何遲疑,強烈的意志指揮著她的所有行動,也讓觀眾清楚感受到珍妮急於要和過去一刀兩斷的心緒浮動。

 

前半段的《女人出走》都在詮釋她告別的急切,後半段則在她的尋覓,分水嶺在於她選擇阿爾卑斯山山路告別法國,行向義大利,山頭清冷,只有她踽踽獨行,迎面而來的兩個軍官,映照之下,更顯得她的孤寂瞿然,卻慨然有了「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的堅決。

 

到了義大利之後,一切陌生,一切騰空,她經常就跳進河海中隨波飄流,那是「縱浪大化中,不憂亦不懼」的灑脫,飄到那就到那,滅頂就滅頂吧,了無牽掛的她才能抬頭見到崖邊上的紅尾,找到自己願意棲身的艾美利亞別莊(電影片名《Villa Amalia》的始意),也在大吵一架後,化消誤解,安身了下來。然而即使如此,她還是隨意泅泳,也才會暈厥獲救後,與伸出援手的裘拉(Maya Sansa飾演)結成莫逆,嘗試了人生的另類情欲可能。

 

《女人出走》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痛苦的,工程都極浩大,但是只有下定決心,才可能舉重若輕,珍妮的速度意謂著她的覺醒,也只有那種速度才能拋除往昔的枷鎖與包袱。伊莎貝.雨蓓用了一種罕見的人生速度,替角色的內心壓力找到了軀殼的對話空間,也從而主導了全片的節奏,那是明星演員才有的魅力能量。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刻苦鉻心的孟買夏戀 (Bombay Summer)  

By  台北印度音樂文化中心  吳德朗

孟買是印度的上海,十里洋場,近百年來自印度各地的印度人爭相到孟買追夢,充滿了理想抱負的知識份子、藝術家、商人紛至沓來前往孟買尋夢外,每天有幾千人、一貧如洗、三餐不繼,來自鄉間的農夫、漁夫,沒有棲身之地,露宿街頭,世人熟知的「孟買貧民窟」可不是隨便可入住的。光鮮亮麗、紙醉金迷,商貿繁盛的孟買,所營造出來的魅力,和這些外來人口提供的廉價勞工和創造力,休戚相關。

 

繁華世界的孟買,龍蛇混雜更是黑幫、黑道的溫床。有關「孟買」黑暗面的電影、小說,多的不勝枚舉,從1992年的【歡喜城】(City of Joy),和2008年贏得奧斯卡金像獎【貧民百萬富翁】,到暢銷書項塔蘭對孟買的社會邊緣人的悲歌,入木三分,令人印象深刻。反觀孟買的夏戀】則是探討三個來自不同地方,不同種姓,離鄉背井,在孟買投入職場的知識青年的故事。由於出色的導演、劇本、演員、配樂,成果非凡,在歐美備受肯定,大放異彩。

 

片中的三個角色,馬登來自臨海首陀羅或賤民的漁夫,潔塔顯然來自家境不錯的中產階級吠舍,傑迪代表貴族剎帝利,但他們早已打破種姓藩籬,只希望在孟買打出一片天。傑迪,即便來自貴族的剎帝利,不但拒絕父母庇蔭,他尊貴的母親還拿掃把、替兒子鋪床單,用心良苦,因為此舉在印度是不可思議的。潔塔的父親對女兒和傑迪的戀情,瞭若指掌,也只能生悶氣,除了偶爾發發脾氣,也莫可奈何!馬登住在鄉下的母親,還保有印度的人情味,即便是馬登不常回家,回家時那怕是一件紗麗(Sari),足以告慰,令母親感動莫名。電影中沒有誇大的種姓歧視,階級矛盾,隱隱約約來自長輩的壓力,仍無礙彼此之間發展無限可能的友誼—即便結局出人意表。

 

孟買的夏戀4.jpg 

 

這部電影中雜貨攤形形色色的客人中,可感受每一個人「氣很大」,沒有耐心;突顯都會的生存競爭壓力,即便是買檳榔的老頭也不例外。片中的角色,幾乎都不快樂,煙酒不離手,傑迪的小說一直沒能出版,馬登做臨時工,入不敷出,被迫替黑道跑腿,送貨給富商,進入豪宅,一則羨慕,一則恐懼,呈現人生處境的荒謬,甘冒風險的錢,又被坑,正是小人物無助的處境。潔塔上學的弟弟忙到不行,潔塔的爸爸,不是看電視,就是看報紙,和女兒,話不投機半句多,潔塔坐高薪,從頭到尾都不穿印度服,穿時髦及開放的洋裝,拿名牌包包,和傑迪的戀情關係,豪邁大膽的床戲(以印度片的尺度而言),與其說是新新人類或迎合西方口味,不如說是導演解構兩個種姓的深層意義。

 

導演又不斷通過印度的古典音樂,懷舊的唱片、電影海報拉吉 卡卜爾(Raj Kapoor)Shree 420蒙兀兒皇帝(Mughl-E-Azam)150年前的廢墟記憶中,追憶「美好的日子」(“The Good Old Day”);在破房子中聆聽蘇非音樂,獲得身心靈的平衡。

 

劇中,馬登特別為潔塔和傑迪安排一趟田園之旅,放鬆的吸收芬多精,縱情的戲海,享受媽媽的家庭美食,席地而坐以手抓飯,喝天然的椰子水;印度傳統的價值,再度躍然片上,溫馨感人,也為三人關係埋下了變數。

 

孟買的夏戀8.jpg 

 

大都會孟買的壓力,理應讓人透不過氣來,但導演全片刻意的將節奏放慢,很多鏡頭像似照相機般的停格手法,讓觀眾產生不一樣的氛圍,充滿意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的味道。

 

這部電影是印度的故事,導演不溫不火、平鋪直敘的方式,道出從鄉村邁向城市化後,都會文化淬變中,不變的課題—都會的繁榮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泠漠,家庭倫理的變革,傳統價值的摧殘,流失後的感傷和無奈。從狄更斯的《孤雛淚》到電影【紐約黑幫】的故事,無一例外。但在物慾橫流的大都會,片中三個小人物在都海浮沈、悲歡離合的故事中,流露出的傷感,更令人心有戚戚焉,彌足珍貴。

 

本片和人們想像中的印度電影大不相同,沒有載歌載舞的場景,片中的法國歌手非亞(Sophia Cheral)高亢嘹亮的歌聲,令人想起 瓊‧拜雅(Joan Baez);融合了西班牙佛朗明哥及印度聲樂,盪氣迴腸,可圈可點。法國有名的樂團怪傑Mathias Dulessy Trio (三重奏成立於 2006年,專門從事印度,波斯和蒙古泛音唱法的融合音樂)為本片編曲、配樂,將吉他、大提琴和印度沙林吉(Sārang北印度的古典樂器,聲音近似大提琴,弦律哀怨動人)大師沙必爾汗(Sabir Khan)東西不同的樂器,在同一曲目,不停的交流,除了反應劇情的轉承啟合,亦象徵印度在西方東漸和現代化的衝擊下和協共鳴的無限可能,令人激賞不已。

 

這部電影令我懷念1959年美國名片【畸戀】(A Summer Place),也是探討階級矛盾和非常好聽的主題曲,筆者特別為孟買的夏戀】改寫主題曲的歌詞:

 

「甜蜜秘密的夏季,有甘霖有風暴,有悲痛的傷痕,

孟買它仍然是人們共享的希望,所有的夢想,所有的愛!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人出走》:伊莎貝雨蓓,自己的房間
文:Tzara(轉載自 Weltschmerz)
 
  原本我以為《女人出走》在信義威秀正式上映的當晚應該不會有太多觀眾吧?沒想到,一步入17廳,居然有至少40名觀眾搶著第一時間觀賞《女人出走》,這實在太讓我感到意外了,畢竟伊莎貝雨蓓雖然貴為坎城、柏林、威尼斯等多項大獎影后,但她本人,以及她所主演的歷來電影,在台灣,相對而言,知名度並不算高。所以,事後回想,現場觀眾應該多數也都是金馬影展迷吧?或者,至少是受到本屆金馬影展伊莎貝雨蓓影人專題的鼓舞才會前來觀賞《女人出走》。可見,一個規劃良好,有所目標的影展,只要規劃用心,為影迷帶來此生必看,平常卻很難看到的傑作,而不是隨意湊展,不僅能夠拉抬影展本身的深度與票房,還能帶動更多台灣觀眾進一步認識許多國際重要影人。在此,想先大大的感謝今年金馬影展幕後團隊的用心。
 
  回到電影本身,《女人出走》雖是改編法國文壇最高榮譽龔固爾獎得主巴斯卡季聶小說《亞美莉雅別墅》,實際上,卻可視為一部專為伊莎貝雨蓓量身訂作的劇本,尤其是今年伊莎貝雨蓓受邀來台參與金馬影展時,其我行我素,不受它人駕馭,不按照行程規劃行動的強烈個人風格,對照《女人出走》中敢愛敢恨的女性角色,戲裡戲外,可說毫無區別,裡外一致。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觀看《女人出走》,幾乎可以斷定本片導演是完全放任伊莎貝雨蓓隨意演出,用她真實本我的個性投入演出,這也使得片中女鋼琴演奏家「安」,此一女性角色的獨立形象能夠如此鮮明,令人印象深刻。
 
000010.jpg 
 
  《女人出走》的故事主軸其實相當容易理解,簡單來說,就是安在目睹同居15年的男友偷腥後,深受打擊,決定拋開現有的一切,取消公演,賣掉公寓,賣掉鋼琴,斷絕一切與外界聯絡的管道,並變換造型,徹底歸零,重新來過,活出另外個自己。如此聽來,可以想見這是一部強調女性自覺的電影,對於女性觀眾,必然更有所共鳴與激勵效果。
 
  若由本片英文片名「Villa Amalia」解,Villa Amalia是安旅程最後找尋到足以讓靈魂沉澱,回歸自我的靠海紅色小屋,在這裡安能夠恣意漫步,游泳,「閒賦度日,思考世界的過去與未來,沉緬於書中」,完全呼應吳爾芙「自己的房間」一書中所提倡的女性自主觀點。沒錯!綜觀全片,《女人出走》的故事,其所本雖是「亞美莉雅別墅」,實際上,處處都可見吳爾芙「自己的房間」的影子,甚至是非常明顯的符號-即Villa Amalia這座靠海獨立的紅色小屋。
 
  我個人非常喜歡《女人出走》的影像節奏與步調:前半段看似瑣碎混亂,後半段忽然轉為寧靜深遠,似乎意味著:在一連串自我放逐與追逐自我後,終將找到真正的女性自覺,活出真正的自己。
 
  相對地,片中過度戲劇化的配樂運用,過度法國老派戲劇的配樂方式,就讓人不敢恭維。
 
  伊莎貝雨蓓在片中的精湛演技依舊無懈可擊,渾然天成。從許多片段的肢體動作,與對話反應可以看出,導演真的是完全放任她自由演出,自由發揮,鏡頭負責的工作只是捕捉她那不假言飾,真誠真實的一面。所以,我才會說《女人出走》看似有劇本,其實是沒有劇本的,但如果真要說本片有劇本,真正的劇本其實是「自己的房間」,真的導演其實是伊莎貝雨蓓自己。
 
女人出走小屋.jpg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