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最新影評 (23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養蜂人牽著驢子從樹林深處走來,駐足在一棵擎天古樹旁。他仰頭仔細估量。繼而取出繩索,揮臂將繩索拋向樹梢。確定繩索已固定之後,他一躍,身手矯捷地攀上樹……。他爬了數十公尺高,固定繩索的那根樹枝卻突然裂開了。養蜂人手拉著繩索,腳蹬在樹幹上,整個身體與地面平行。他高懸在數十公尺的半空中,屏住呼吸。他上下不得,命繫於一線……。

IMG_4961.jpg 

    一個長鏡頭靜謐地看著這一切。沒有語言、沒有樂音,只有細緻寫實的現場聲響,凝聚了極具張力的效果。

    養蜂人是約瑟夫的父親。鏡頭迅速一轉,來到六歲小男孩約瑟夫的尋常生活。約瑟夫深愛父親、仰慕父親,與父親的關係親密溫馨。他會坐在父親膝上,湊在父親耳際,告訴父親自己做的夢;父親會幫約瑟夫把他不愛喝的牛奶一口喝掉。但約瑟夫在學校卻有些自卑,他因為口吃而遭同學嘲笑;他想有好表現,卻經常不能如願。約瑟夫在學校是孤單、沉默的,經常只是趴在窗口看同學玩耍追逐。

    好在,約瑟夫還有懂他、愛他的父親。父親是約瑟夫的依靠。一天,父親為了尋找稀有的高加索蜂蜜而進入遙遠的森林深處,卻從此音訊全無。母親強忍焦慮的情緒,仍難掩日益憔悴的容顏。約瑟夫決定鼓起勇氣,踏入幽暗陰鬱的深林尋找父親的下落。

    然而下一段畫面卻令人驚心。鏡頭轉回養蜂人高懸半空中,時間彷彿凝結於一瞬。突然,樹枝終於撐不住,應聲折斷,養蜂人瞬間從高處落下……!

    森林仍如往常般寂靜。

IMG_2840.jpg

    對話不多、鏡頭沉靜、色調自然、光影寫實,如詩畫般的基調,貫穿了整部影片。導演以十分悠緩的運鏡與平穩的節奏來鋪陳故事,將養蜂人父子的深刻感情醞釀得甜美感人。

    導演森米‧卡潘諾古(Semih Kaplano)似乎偏好以倒敘的手法說故事,本片《蜜》(Honey)如此。而《蜜》其實也是「夢土耳其約瑟夫三部曲」的終部曲。第一部曲《卵》(Egg)由成年約瑟夫揭開序幕。享譽詩壇的約瑟夫在伊斯坦堡經營二手書店,在得知母親死訊之後,回到久違的故鄉。第二部曲《乳》(Milk)則敘述與母親相依為命的青年約瑟夫,一心想成為詩人,靠母親販賣乳酪和牛奶支撐生活,並在現實生活與夢想之間茫然掙扎。三部曲由後往前推,一層一層深入主角約瑟夫的心靈最深處,直搗他的生命核心。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這部「夢土耳其之約瑟夫三部曲」的第二部看起,好像本末都不是,編導森米卡潘諾古刻意從2007年開始推出的第一部「卵」開始,從主人翁的成年時期開始倒敘,如果想照順序看,也應從第三部「蜜」開始,但其實卡潘諾古最早的構想其實是這部「乳」,其後才將時空往前後兩頭推演,形成了這組三部曲,因此從這部看起,感覺才更貼近導演的創作思路。SUT Pressphoto.jpg

第二部裡的約瑟夫是個懵懂少年,與母親相依為命,賣乳製品維生,但對文學深感興趣的他,感到被困在這個尷尬的年紀與處境,終於在他投稿的詩被月刊錄取刊登後,他看到人生中的一絲希望,開始勤奮地幫忙家中生意,兵單卻在這個看似人生的轉捩點來臨,體檢後檢驗出患有隱疾的他,發現母親也另結新歡,原處人生高峰的他頓時跌落谷底,他的歸屬和未來都看來一片渺茫。

我必須很慚愧地承認,在卡潘諾古以「蜜」奪得今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前,我對土耳其電影的涉獵就只透過努里畢給傑朗和法提阿金兩位已揚名國際的大導,感謝台灣片商讓我有機會認識卡潘諾古,他營造影像的詩意,讓我聯想到貝拉塔爾和維克托艾利賽兩位以琢磨影像著稱的大師,尤其是他完全以自然光呈現的方式,而以人物動作和影像為主要敘事方式的手法,也和他的同鄉傑朗相互呼應。

雖然全片圍繞著主角約瑟夫,在他生命片段中出現的人物,都看得出編導刻意安排的暗喻,郊外偶遇的少女,啟發了他的荷爾蒙酵素;教他文學的老師,似乎揭示著同樣不得志晚年的隱憂;他的詩人好友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做苦工的處境,讓他看到自己也可能淪落於此;在都市中遇見的大學女孩,提供他一個不需經由教育也能獲得自信的契機,但卡潘諾古最終還是給了觀眾一個更中肯、也更能引起共鳴的青年窘境。

從片頭以乳引蛇而出的擾人鏡頭開始,卡潘諾夫精心營造著一份因等待而不安的氛圍,約瑟夫等待著他尚未知的事物,約瑟夫的母親等待著約瑟夫的長大成人,而約瑟夫一個漫不經心的殆忽,竟成為使他的命運完全改觀的關鍵,他企圖讓一切逆轉但為時已晚,最後他頭頂著探照鋼盔,加入他工地好友的行列,光照得觀眾看不見他,其實是他無助地看著觀眾,也宣告著他必須全然面對現實的成年已經來臨。

文章轉載自 George Column - Pchome新聞台Blog http://mypaper.pchome.com.tw/librahuang/post/1321463726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4052.jpg

 

森米卡潘諾古(Semih Kaplanoglu)是少數在國際上大放異彩,而尚未被台灣觀眾認識的土耳其導演,他的「夢土耳其三部曲」,片如其名,既簡單又豐富。

 三部影片彷若同一角色的幼年、青年與中年三個時期,不過拍攝的順序是從《卵》開始,主角是個不復熱情的中年詩人,其次拍攝《乳》,主角是個等待詩作被文壇接納的年輕人;最後《蜜》回到最初,上小學的害羞小男孩與採蜜父親的動人親情。

  把這三部曲想成同一角色一生的不同階段,未免太限縮了想像空間,不過觀眾觀賞時不妨依照主角的成長時序來觀賞,《蜜》所勾勒的透過孩子眼光所展現的父子情,簡單到連小學生都可以欣賞,對大人而言,則有另一層的體認與感動,可比《四百擊》、《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冬冬的假期》這樣的作品。

接著看《乳》,小男孩長大成懷春少男,與寡母相依為命,兒子白天幫忙母親賣乳酪,送牛奶,得空就寫詩,作品發表在同人詩刊上就是最大的肯定。母親忽然有了再婚的機會,兒子對此顯然不甚能夠接受,但終究與母親取得諒解。

 SUT 2 (1).jpg

 

最後看《卵》,成名詩人經營二手書店,不再有寫詩的熱情,母親的死亡將他喚回故鄉,在鄰家少女的陪伴下,走了一趟緬懷往日之旅。

 卡潘諾古擅用小道具做為劇中人物觸景傷情的觸媒和節發展的伏筆,如《蜜》裡的牛奶、鈴鐺、小木船,《乳》裡的蛇和魚,《卵》裡的羊和蛋等等,而霧氣深重的森林、羊群出沒的草原、可以用酒換書的二手書店、有詩人礦工的礦場等等,盡是讓人難忘的場景。

 005.jpg

 

三部曲的人物和情節都看似簡練樸實,卻是伏筆處處,含蓄雋永,深深引人共鳴。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碧娜鮑許之青春交際場」(Dancing Dreams-Teenagers Perform):★★★★

平鋪直敘的結構,不高深,也不炫奇,卻因為記錄的是大師碧娜鮑許(Pina Bausch)經典新詮,而且是甄選了數十位無舞蹈訓練的年輕學生參與這個週末培訓計畫,加上同年碧娜鮑許辭世,本片因之鍍上更多光環。

除了行家看舞蹈,對碧娜鮑許是何許人完全不熟(跟片中諸多學子剛開始一樣)的觀眾,也可以欣賞青少年透過藝術創造與團體生活的蛻變。許多人沒自信,有人原先不認真,有人需要老師一遍遍糾正、探討、帶領、鼓勵甚至責備,終於開竅。片中編舞家碧娜鮑許甚少出場,真正辛苦帶學生從無到有的是兩位資深舞者,她們受訪鏡頭也最多,可以感受一個真有功夫的老師,面對素人時恨鐵不成鋼卻又不能太強迫與權威的教育挑戰。

《全文轉載於陳樂融自選輯 http://fc.ktchiu.com/wordpress/?p=1811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蜜 Bal 

 IMG_1871.jpg 

 

好久沒有看到這麼簡單又好看的電影了!

 

霧氣深重的森林裡,採集野蜂蜜的男人帶著念小學的兒子,一路走一路認花草動物;父親沉默寡言,手藝高超,是兒子仰望的對象;而小男孩口吃、內向,心事只與父親說,父子兩沒有太多言語,但從許多小細節的安排便可看出他們的感情深厚,引人共鳴。例如父親悄悄幫兒子喝掉他不愛喝的牛奶,讓人會心一笑。這杯早餐桌上的鮮奶,也成為稍後孩子想念父親和安慰母親時的重要媒介。

 

導演用簡約但深情的手法講述一個平凡人家的親情的故事,電影中的孩子純真樸實,可比阿巴斯『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裡的孩童形象,而大人卻比伊朗電影中的大人善解人意得多。這戶山中人家住在遠離塵囂的深山裡,一片綠意盎然的景緻,讓人看得眼睛發亮,直想做深呼吸。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eb-05.jpg 

我突然想起林懷民先生在發表紅樓夢封箱演出時的感嘆,新一代舞者對於古典文學的涉獵不夠,無法演繹出角色需要的身段,紅樓夢的封箱演出,對許多舞迷來說是損失。碧娜鮑許殞落,象徵一個美好時代的終結,但在《碧娜鮑許之青春交際場》中,除了最後身影,還看見了對於傳承的熱情。

紀錄片中來參與的年輕學員,多半都不清楚碧娜鮑許的舞壇地位,有人抱著交朋友的心態、有人以為只是簡單的跳跳舞,也有人看了《舞動人生》一抱圓星夢的目的而來,這些年輕的少男少女,多半都還才情竇初開,甚至尚未理解異性的真正意義,卻在開始學起舞碼時,才發現自我感覺良好與舞蹈世界的落差。

《交際場》這支舞碼裡,講得是成人世界的殘酷,在人際關係、感情糾葛的複雜,而這群初懂人事的青春少艾,自然是無法理解動作中隱含的意義,也就放不開肢體,更別說是舞蹈當中的裸露、拍臀以及撫摸安慰的動作,尷尬的神情自然表現在舞蹈的僵硬肢體跟笑場中。但碧娜鮑許要的不是模仿,讓這群少男少女單純的模仿舞步,而是就他們10來歲的生命中,去發掘出屬於這群青春少艾的殘酷世界,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去理解了這支舞碼。也因此在最後挑選演出成員的階段,清楚地看見,這群少男少女經過的成人洗禮痕跡。

紅樓夢的封箱原因,當然無法與青春交際場的接棒同理可證,一個是對古典文學的裡界,化作優雅的身段,而交際場的接棒,呈現的是不同世代對這殘酷世界的理解。但碧娜鮑許的最後身影,與對於舞蹈傳承的執著,影響這群抱著不同目的而來的少男少女,最終呈現出的成果,依舊是影片最令人動容之處

〈原文轉載於http://philowu.pixnet.net/blog/post/26776505#comment-27576677〉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不曾為誰停留,每個人扮演自己的角色向前走,伴隨的是分秒流逝。

anita (42).jpg

1994718日,一場撼動的人為災變,改變那些人心中註解的美好人生,和理所當然的生活;混亂又令人心碎的災難現場,眼淚無法填滿焦急盼望──對於親人生還的期待。Anita也在其中,事發當時她正整理家中經營的店舖,爆炸使她從梯架上摔下,所幸只有小傷,善心的陌生人帶至醫院就醫,也開始她流浪的旅行,只是她一直謹記媽媽去大使館之前的承諾,當長針指到十二的時候就會回來。

 

Anita一路走下去,遇到幾個短暫生命過客,留她幾宿過夜。因為她的純淨,反而映出其他人煩躁不穩的人生腳步,失意落魄又婚姻破裂的攝影師、親子危機的傳統華人婦女、孤獨自閉的護士大姐;其實他們不是很想收留她,只是側隱之心的不忍,我質疑為什麼他們不把Anita送去警局,影片中的解答出現…如果把她送到警察那裡,找不到她的家人就會被送到精神病院,難道要讓她過這樣可憐的生活?!日後和她的相處卻漸漸喜歡這個大孩子,他們的現況沒有因為她的出現而改變太多,但至少短暫脫離現實的桎梏,攝影師語重心長向她說:無論妳遇到什麼事情,都能保持平靜,不像我。的確她沒有太多煩惱,最愛的是熱可可和香草餅乾,會乖乖聽話也信任每個人。

 

擔心她的旅行會遇見壞人,我對人性存著最壞的想像,但是片中更焦慮難過的是每天等待死亡名單的哥哥,他必須要去承受一切巨變,失去家人的悲慟;再怎樣我們都離不開家庭,不是嗎?曾經覺得的負擔,發生意外後才知道自己真正的不捨,後悔未曾實現的諾言,自責不足的陪伴與關懷。我另外強烈的感受,正是這些有不同生命故事的家庭,雖然沒有刻意描繪,但是片面的喜怒哀樂,卻讓我融入他們的動力拉扯,從來沒有一個完美的家庭,我們一直在學習這門課,至少要知道怎麼付出去愛家人。

 

我記得Anita每個純真開懷的笑顏,看著她走在紛亂的世界,卻沒有改變或影響她太多;故事從一個人心爭鬥的災變開始,因為她,我開始也靜靜去體會不受庸擾的視界。影片最後,映著幾行字句:有時我問上帝,為什麼讓人背負不幸和不公,當我有能力改善時,也有相同的疑問。我相信我們仍有善的本質,每個人心中都住有一個小孩,只是現實教導人們築起心牆保護自己,甚至是傷害別人;被時間遺忘的天使,讓我知道凡事不是以利益相衡,而老天爺是公平的,得與失之間,又何必斤斤計較,緣來緣去,現在的每一刻都是成就未來。

 

《全文轉載於http://neve19.pixnet.net/blog/post/32097757 Neve》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BNL4.jpg

     爸爸說,要帶她去旅行;只是旅行目的地是修道院,從此再也沒見過他。印象只剩下他的背影,還有側臉貼在厚實背上的溫暖。女主角九歲,她說因為一根安全別針讓大人誤會傷害弟弟,片中一直沒有解答她離家的真正原因,那是她的猜疑,家庭中互動的步伐踩錯,孩子總是會把過錯攬在自己身上。記憶中的家人,畫面只有父親,沒有母親、沒有新媽、其他人。「每個孩子都需要愛,答應他們的事一定要做到!」這是當年我和部落小孩交陪當志工學到的,一個朋友曾告訴我,假日的時候會到育幼院陪小小院童,每回離開都很捨不得,一個小朋友說:姐姐,妳可不可以把我帶走?讓我和妳一起回家。 

這是一個很細膩的故事,平實描述那些小女生在院裡的生活和心情,還有她們身旁的照顧者;影片舖敘緩緩步調,更讓每顆淚珠、燦爛笑顏深刻人心。在爸爸面前開心說笑、唱歌的女孩,緊記承諾,不承認自己被遺棄,但現實逼得她畏縮害怕又孤單的生活,她想逃,大門大開卻不知道要走向何方…或許任性曾經讓她得到大人的關懷,這裡不同,沒有人可以分享更多的關愛給她,小小年紀要學會的是獨立,最大的願景就是要被領養過新的人生;不能選擇命運,只得被擺布。

 

她憤怒,曾經打勾勾約定卻又背離她的一切;她羨慕,教堂裡同齡的女孩偎在爸爸身旁;她無助,親手挖掘一個深坑想永遠埋藏自己。死亡然後重生,這是她唯一希望。

 

她們只是孩子,多數的時間盡情嬉戲,開心拿著聖誕禮物,也會細心照料受傷的野鳥,年紀長的姐姐照顧妹妹,妹妹們也會模仿、信服姐姐。故事裡也透露女孩先天在社會上的不平等,身體和外表待價而沽,生理期不能說,因為會沒人領養,即使知道青春期是理所當然。我為有殘疾的姐姐感到難過,雖然有人要領養她,但心知肚明對方要的是女傭,先天上的弱勢,讓她一次次被淘汰在人生的每個機會,甚至是面對心儀的男孩。現實裡三十年後的現在,我們仍無法擁有完全的自己,外在的眼光總大於自我的認同。

 

當可以回頭面對過去自己的時候,代表我們不能回頭的長大了。這是導演拼湊記憶的真實人生,我不訝異珍熙(女主角)表現出來的種種,一個孩子的負面情緒不只哭鬧而已。這部片很適合生命教育的帶領,主題可以在兒童時期的身心發展,或是給孩子們了解自己是幸福的(但需要講解一些不適的行為,避免模仿)。這不是一個絕望的故事,她們續留原生家庭不見得合適,人生總有自己的課題,只是時間的早晚。很意外地我沒有哭,颱風天裡我一個人獨享影片,心頭沒有外面的風雨交加,只有暗室中沉重的凝視摒息。

 

《全文轉載於http://neve19.pixnet.net/blog/post/32095169Neve》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瑪麗亞穿梭於派對賓客中藏不住疲態卻努力陪笑的身影裡,我彷彿見著了許多傳統中年婦女的縮影。瑪麗亞絕非一個刻意杜撰的角色,她就存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一如超市、公園或你家的廚房裡──你對她們絕不陌生。

 

 

當抽離一個男性的視角去觀察這些女性的一生,你會發現其實她們從女孩轉變為女人的過程中都曾擁有過夢想,也許不渴望人生能像童話故事那般全然美好,但懷抱著夢想總能令人對生命充滿熱情與嚮往。然而當女人選擇投入婚姻與家庭的那刻起,丈夫與孩子從此便成了她的天,佔據生活中的每分每秒,二十年的相夫教子生活磨平了理想,冷卻了對生命的熱情,甚至............忘了自己。

在『女性成長三部曲』影展中,《拼圖女王》無疑是最符合這個大標題的一部電影,平穩的述事手法與流暢的運鏡,平淡中不時令人充滿驚奇與鼻酸的小轉折,再加上演員們內斂精湛的演技,觀影過中總有種一如親歷的貼切感。要說《拼圖女王》是女性成長三部曲中最討我喜的一部片也不為過(雖然我壓根還沒看過《時間遺忘的天使》)

導演透過拼圖這個令瑪麗亞重燃對生命熱忱的媒介,講述中年婦女在重建自我認同的過程中必經的迷惘、自我否定以及徘迴於家人與理想之間的矛盾情緒等種種內心掙扎都表現得自然而絲毫不灑狗血。尤其喜歡它的結尾,原本只懂得不斷向外(家人、多金隊友)尋求認同的瑪麗亞找回了自己,最後那塊拼圖也終於擺上了正確的位置。

當片尾曲響起,只覺得大螢幕上的瑪麗亞忽然變得好美,散發著前所未有的自信光茫......

最後,與其說這是一部女性成長的電影,我倒覺得女性的伴侶更該進戲院好好觀賞反省,順路成長一下,特別是那些該死又自以為是的大男人們。

 

〈全文轉載於http://fatracoon.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html 貍貓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李天同〉

故事在說一個因貧而被帶到孤兒院的女孩的成長。看似再簡單不過的劇情,卻以另一種方式觸動了我。

1975年的首爾,尚未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準普遍低落,而小珍熙就在這樣的不得不下,被爸爸帶到了孤兒院。還以為要去旅遊的小珍熙這才意會過來,自己被遺棄了,於是她反抗、拒食,甚至嘗試逃跑。但當修女開啟了大門要放她自由時,她卻又不知為何,放棄了。

 ABNL8.jpg 

過了一段時日,原本不與人親近的她在院中交到了大她幾歲的好友──淑熙。不同於的小珍熙,待了好些日子的淑熙顯然是較為世故且略知人性的;她會帶小珍熙在半夜偷吃蛋糕,還教她如何吃得「不著痕跡」,還會謊報年紀和隱瞞有月經的事實,只為了這樣比較容易被收養,甚至當機會真的來臨時,她努力用她僅知的兩句英文,拼命在外國夫婦面前現寶。

 

而當淑熙走後,再度感到被遺棄的小珍熙,趁大家去教堂做禮拜時,跑到外邊的野地,挖了個大洞,嘗試自殺。最後當然沒有成功。於是她又回到了院中,只不過這次多了些怒氣,看到其他孩子在玩洋娃娃,她竟憤怒的拿剪刀將娃娃一一肢解。

 

淑熙的離開也許帶給了小珍熙一些啟發,最後本來「哪也不去」的她,也不再那麼抗拒被他人收養了,雖然她嫌她的外國養父母,「好老」。

 

生在經濟起飛後的台灣的我,對這樣的劇情倒意外的有感觸。但卻不是因為對貧困的她感到同情,而是劇中所描述的「成長」。

 

不知世事的小珍熙在經歷接二連三的背叛、失信與遺棄後,開始懂得為自己打算,尋找出路。想想我們哪個人不是這樣長大的呢?也許我們成長的契機是來於父母、朋友、情人或另一半,但不管如何,都同樣經歷那份心痛,而且都曾痛得讓人寧願自我封閉或嘗試自我了結。

 

生命並不如童話故事所描述的那般美好,這也許是為什麼小珍熙在看到其他小孩在玩洋娃娃時會特別憤怒或妒忌的原因。因為,她長大了。長大的後的她懂得妥協,願意接受不甚滿意的養父母。雖然鏡頭最後僅帶到小珍熙在下飛機後見到養父母就嗄然而止了,但我相信,知道了世界的遊戲規則的小珍熙,一定會過得,更好。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群熱情有愛心的影評跟老師們 看完試片後 感動得想要分享給我們!

希望【時間遺忘的天使】也能夠得到觀眾們熱情的回應!

anita (62).jpg


蘇蘭老師
導演馬可斯‧卡尼費利(Marcos Carnevale)將故事背景鎖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賽勒斯1994年7月18日發生針對猶太人文化中心的爆炸事件,共造成85人死亡、兩三百人受傷。這起汽車炸彈攻擊,把「猶太互助協會」的7層樓建築夷為平地,阿根廷認為這是伊朗政府策劃,由黎巴嫩真主黨武裝負責實施,主謀就是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Rafsanjani。原因是當時阿根廷實行親美外交,單方面中止向伊朗提供核技術和核材料,此舉激怒了伊朗政府,就由伊駐阿大使館執行此案,目的在於“教訓”阿根廷。這個「爆炸案真相」一直是困擾阿根廷政壇最麻煩的問題。前總統梅內姆(Carlos Saúl Menem)被指收了一千萬美金阻撓此案的調查。紐約時報還為此報導道歉。到了2003年總統基斯奈爾(Cristina Fernández de Kirchner,其妻是現任總統)上臺後,調查才有所進展,阿國情報部門提出了作案的帳戶、汽車、照片、電話記錄。但是伊朗政府對此斷然否認,2006年還提名為此案遭國際通緝的瓦希迪(Ahmad Vahidi)為國防部長。去年,阿根廷重開此案的審判,並通緝現伊朗國家利益委員會主席拉夫桑賈尼及八名伊朗官員。阿根廷共約有30萬猶太人。
而主角安妮塔Anita是個唐氏症女孩,和經營文具用品店的母親同住。就在1994年7月18日,安妮塔的母親為了幫她申請補助,將她留在店中出門奔走。就在安妮塔整理店裡時,巨響從天而降,玻璃窗應聲爆裂,所有貨架瞬間倒塌!安妮塔震驚地從地上爬起,街上滿目瘡痍,混在濃厚的煙塵與驚慌的人群裡,安妮塔毫無頭緒,踩著笨重的腳步,不知自己的人生徹底改變的同時,也無心插柳的影響了流浪過程中與她交手的每一個陌生人!
「媽媽說分針到12就回家,怎麼時鐘就不動了?」無從記憶悲傷的人,常是我們生命中的天使;而偏是一個重病的朋友一起看片,我們心都沉重,但還是笑著。 


anita (43).jpg
伊珊老師
《時間遺忘的天使》就如同片名一般,影片中患有唐氏症的主角Anita就像被時間遺忘、忘了要長大的孩子!她的簡單、純真為自己化解危機,也改變了周遭的人。人的心總有一道防線,但面對像Anita這樣的孩子心中總不免伸出援手,她就像天使啟動了人類的良善。影片中即便是工作不穩定的攝影記者、搶匪、小偷和關上心房的護士都透過Anita看到人性的純真,成為幫助她回家的人。看完這部影片希望也能讓你的心房再度暖和起來,減少暴力和爭戰,用愛握住那些需要幫助的手! 

anita (42).jpg
柏宗老師
導演透過唐氏症女孩的旅行,帶領我們思考:當我們可以選擇用和平的方式來看待世界,為什麼還需要暴力呢?很難得有一部影片以唐氏症孩子為主角,雖然對於片中華人的詮釋有點偏頗,但不失為一部佳片。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這個字眼在一個九歲小女孩的生命裡究竟代表著什麼意義?

  是去年的生日、上週的隨堂考、或是昨天播出的電視劇裡的劇情?

 

更多時候,他們對這個字眼是陌生的,在他們眼裡一切的一切似乎是那麼的理所當然,父母的寵愛、準時奉上的三餐與點心,又或是擁有那絕對的任性權。我想,相較於過去,這個年紀的孩童似乎對永遠有新鮮事發生的未來更感興趣。

然而,對九歲的珍熙而言,曾經擁有的美好未來已成茫然,聊以慰藉的過去卻像是一把滾燙的沙。當一切信以為永恆的人事物都棄她而去之時,年幼的她便喪失了任性的權利,先同齡的孩子們許多步地踏入了成人的世界之中,而第一道必須跨過的門坎就是得親手埋葬自己的過去。這對一個孩子而言是一件多艱難的事?一如飾演珍熙的小女孩在片中生動自然的性格轉換與情緒波動,我無法用文字去說明自己在期間所感受到的心酸與憐愛,當孤兒院中的孩童自豪地訴說著要如何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好早日得善心人收養之時,怎知忽地又想起《牛面人的大餐》裡頭的幾個橋段,幾滴梗住的淚若非鄰座觀眾突然大動作地吃起裝在塑膠袋裡的食物所發出的大分貝聲響也許早已落下。


不知為何地,在觀看這部片時其實心裡泛起了許多的小漣漪,也許自己確實曾在一場震災中失去家園,同樣經歷了那一段等待回家,卻又明知家已不在的日子,所以在女性成長三部曲影展的片單寄到我電子信箱之時,才會連劇情簡介都還沒看便決定將這部片排入試片行程的第一部,不為別的,就為了這個簡單明瞭的中譯片名。(天啊,我竟然在誇獎佳映的片名!)

《等待回家的日子》步調優雅緩慢,在刻意搖晃的鏡頭中不需言語便帶出了許多人物背後的情緒,它絕對不是精緻或華麗的,然而這樣的鏡頭語言卻富含著情感與生命力,無論是小女孩孤獨坐在畫面的右側或是父親默默為女孩洗腳的一場戲都能清楚感受到人物的情緒透過畫面流入心底,更多時候我其實不是透過小女孩的言語感受到她心中那引人鼻酸的孤獨與無助。
 

對一部電影而言,動物與小孩的戲其實是最難拍的,有關於全片生動自然又真情流露的流暢感實在令人不得不配服其場面調度的專業;幾個主要演員的表現幾近無懈可擊,即便是幾乎只有背影入戲的父親都能將背影演得如此入戲。不知導演上哪找來這麼個氣質清新的小廣末涼子,年紀輕輕便能在鏡頭前如此收放自如,喜怒哀樂之情緒極有彈性的轉變,這幾乎是一般成人專業演員都不見得能辦到的。

若要說有什麼美中不足之處,唯獨小女孩在負面性格的呈現上用力過了頭,也許是為了迎合高麗棒子喜好的重口味,又可能是擔心觀眾睡著,而不得不適時灑一些不過度的狗血。但以一個演員的角度來看,若能演出自然的九十分,實在是不需要使勁演到一百二十分,而使人一度有覺得劇情即將導向《孤兒怨》方向的錯覺,一度哀怨與陰森的界線拿捏失誤,稍稍打斷了情緒。如果打翻飯菜那場戲可以換成輕輕推開,陰怨地低頭瞪人的鏡頭與爆怒式的情緒轉折可以少掉幾分,那麼這部片也許在我心中真可堪稱完美也說不定。

 

《全文轉載於http://fatracoon.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26.html by 胖狸貓換明太子》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QOO

每當我們在餐桌上吃豐富的滿漢大餐時,有誰會想到這些食物的來源及過程?導演將「沉默的食物」此片設定為記錄片方式,呈現食物鏈的過程,整片沒有對白、沒有文字、沒有劇情、沒有刻意的安排,呈現食物的成長到採收、飼養到屠宰的過程,片中介紹我們常吃的蔬果、牛、豬、雞等的紀錄,其中不乏一些殘忍的畫面。

在廣大的歐洲土地中,農夫採取粗耕的方式來種植糧食,所謂粗耕是指像歐美那種擁有大片農田、土地產權集中的農業環境,使用機械與較低之技術勞力來大量作業之耕作方式。至於動物部份,就採取圈養的方式,也就是採取機械化大量養殖方式,整個養殖場都是牲畜,讓人感覺有點像集中營,這種把生物當作商品的行為,純粹只是把動物當做食物,有點不人道,甚至感覺有點殘忍,尤其牲畜終其一生都生活在養殖場,直到被屠宰後供應至市場,難道生物沒有求生的自由和勇氣嗎?


導演走訪歐洲各國,把日常飲食背後的真相揭露,呈現超現實氛圍,很值得世人的深思。


比較有意思的是,導演在紀錄的過程中還表達了即使是在農場及養殖場工作的屠夫及其他員工,日常的食物卻都只是吃麵包配飲料而已。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veromca

 愈是真實, 愈是有著讓人無法接受的殘酷, 在台灣長大的小孩, 或許都曾經到鄉間去體驗過農家的生活, 多數的人, 都明白農作物是怎麼種出來的, 肉品是如何培育出來, 如何宰殺, 如何進到市場, 如何進入消費者的五臟廟, 不過, 這只是在台灣的小眾市場, 但是, 一旦在國外需要量產的地方呢? 一個只為了量產而扭曲的世界.....


曾經有外國朋友到國內來玩, 某天要去傳統市場時, 想說她應該沒有去過, 就帶了她一起去, 沒想到她到了那裡, 彷彿像發現新大陸一般, 覺得好玩的不得了, 新奇的不得了, 在台灣的那幾天, 天天都在問我, 今天有沒有要去市場啊? 看了這部片之後, 才明白, 為何外國朋友這麼喜歡台灣的傳統市場, 相較之下, 台灣的傳統市場, 有人性的多了.

看他們的農產品, 真的是量產, 運用了大型的機具, 大量的生產, 全部都一貫作業, 看著農民架著大型機具(真的各式各樣, 從沒見過這麼多大型的農耕用機器), 大量的播種, 大量的生產, 但是, 我們真的有需要這麼多的食物嗎? 大部份不美觀的食物, 都被丟棄了, 這是不是又是一種浪費看到這裡, 我突然想到阿基師, 在美食比賽時, 語重心長的一番話, 大家不是不明白, 只是故意忽略.

而家禽家畜類呢? 這應該只有在台灣才這麼稱呼吧, 在國外, 全部都是量產, 看了其實很恐怖, 小雞孵化時, 一出生就打針, 用機器來分類, 一隻一隻的由機器吐出來, 簡直不像是在分活的動物, 就像我們在分水果一樣, 一顆顆的噴射出來, 但是, 噴出來的是活生生的小雞耶, 當鏡頭帶到了屠宰場, 工作人員一刀劃下牛隻的喉嚨, 血液及牛的胃液大量湧出, 流瀉在地上, 清洗之後用大型的切割器具, 將牛隻切割開來, 看那一排排的吊在那兒的牛肉, 我們真的有需要這麼多的肉嗎?

記得讀國中時, 老師敎到芝加哥這個城市, 有提到那兒是肉類的屠宰中心, 甚至於說, 芝加哥城市上空, 有許多動物的寃魂, 所以天空永遠都是灰濛濛的, 當時聽過就算了, 但是看到這樣的大量生產, 大量宰殺畫面我想, 當時老師說的算含蓄了.

散場時, 我和朋友們達成共識, 這是教材片, 讓都市小孩明白食物由那裡來, 也是一部大型農具大展, 真的, 這麼大台的器械, 在台灣還真的看不到哩~

這一部片, 沒有任何的旁白, 沒有任何的音樂, 沒有任何的音效, 就像一個旁觀者, 冷眼看著這一切, 沒有批判, 沒有指責, 沒有是非對錯, 只保留了 真實 . 讓我們好好的思考這一切.....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沉默的食物】請親眼見證,美食上桌前的旅程


歡迎蒞臨食物生產大本營!這裡沒有自然法則,只有最先進的高科技機械,鎮守在農場、養殖場和屠宰場,操控生命的起落。諾大冰冷的工業廠房裡,牲畜都要乖乖躺上生產線被吊掛、放血、剝皮、掏膛、解體,分工令人嘆為觀止。在這供養世界的龐大機制中,人類只是小小的傀儡。【沉默的食物】揭露日常飲食背後的冷酷真相,呈現懾人的超現實氛圍。


殘酷到無法直視!電影的表現形式、道德訴求和震撼觀點,精采不容錯過!

 

電影奇觀滿佈,處處皆是難以親睹的畫面、易被忽略的故事,引人反胃又令人敬畏,一旦目睹,永世不忘。

 

即使是在一個令靈魂崩壞的地方,還存在著人性良善的一面。這樣的衝突和矛盾,就是我們每天面對食物的真實境況。生命並不是如此理所當然,重點是我們抱著什麼心態去面對生命。


食物成就人的軀體,它們為此「赴死」,我們就該有勇氣親眼見證!透過《沉默的食物》所捕捉的畫面,讓我們從中體認生命的珍貴,明瞭人類在整個生態圈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是相當發人省思的一部電影~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社會素食主義越趨發達,在人們吃慣了大魚肉之後
為了健康,為了環保減碳,減少食肉量甚至不再吃肉的人是越來越多
坊間也出現了很多影片勸人少吃肉,不外乎就是著重在畜牧業不人道的養殖方式
這部片"沉默的食物"的海報就以紅色為底,畫了一頭大大的牛
上面寫著"牠們的最後一餐,我們的下一餐"

 10.jpg
我很自然的想到了,[!!倡導素食還出電影啦??]
想不到,到了電影院一看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這部片其實是已幾乎完全不帶任何評價的的角度來記錄食物的養殖及栽種過程
將評價的思考,留給了觀眾
影片中不只是展示了動物的養殖過程
連農作物如何栽種、除蟲、採收也都一併的顯現了出來
影片中小雞一生下來就由工作人員放到機器讓運送別的地方
再由別的工作人員迅速的在一個機器上輕輕一靠就完成了注射(可能是生長激素)
然後全部養在一個大雞舍裡面,整個雞舍充滿了小雞
工作人員會不時進去雞舍檢查有無雞隻死亡、添補飼料
待雞隻長大後就被兩隻腳吊起來、放血、斬頭、燙水脫毛
一隻隻沒有了頭的雞就這樣擺著一模一樣的姿勢跟著機器運送到了別處去
一樣的,影片一樣記錄了豬隻和牛
從在種牛身上取精液、到出生、餵食、長大了之後如何處理成肉塊
影片中雖然有幾幕看來殘忍的畫面,但其實卻不會帶給人一種強調殘忍的感覺
在農作物方面我們一樣可以看到一個個工作人員坐在各種不同的機器上
針對各種不同的農作物類型做不同分門別類的栽種方式
這影片說來很悶,但卻是很有意義的一部片,至少對我們都市人來說
住在台北,滿街的美食,我們常為了吃美食而東奔西走
但住在都市的人哪以機會了解到這中間所經過的處理過程呢
誰會知道這種間有多少奇奇怪怪沒見過的機器在從事著這些工作
說真的,我也覺得真的是大開了眼界
我在前面,說了這部片幾乎不帶有評價,但他卻很有趣的播了工作人員飲食的畫面
所以,我想它宿乎還是想要告訴我們些什麼
也許,看著這部片,看著那些雞、豬、牛、魚、甚至是植物
出生來,就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彷彿無法思考,人們幫它們決定了一切
只能按著我們給定的步驟過活,直到上了餐桌
再看看那些不斷從事著重複性動作的工作人員
即使面對是拿著剪刀活生生的把豬腳血淋淋地剪下來也是面不改色
又或者是看著他們面無表情的吃著中餐、看著電視
看起來似乎有點諷刺,也許,在這裡面
號稱食物鏈頂端的人們也沒有高級到哪裡去,就像那一部一部的金屬機器
只是另外一種型式、體內有血液流動的機器罷了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07年日本上映 2008香港國際電影節 台灣金馬影展 獲得好評

6/4【嫌豬手事件簿】長春國賓廣場/高雄遠百威秀

S#085-047.jpg 

痴漢,彷彿是日本獨有的文化特色,有說日本人閱讀風氣之旺盛,只因男士們在車廂內手執書卷以避嫌;蟄伏十年的周防正行,2007年再執導演筒的《儘管如此我沒做過》,竟然以「痴漢」為主題,卻讓我們反思日本另一更嚴重的問題,就是司法制度的黑暗一面。

待業青年金子徹平﹝加瀨亮飾飾﹞某日上午趕赴面試時,竟被一名女學生認定是非禮她的痴漢,即使有同車的女乘客作證,車站職員卻不理會,徹平就這樣被帶往警署,警署的當值警員竟建議徹平認罪付罰款了事,徹平雖堅稱沒有非禮該女學生,警察卻不接受他的解釋,更以疑犯認罪的大前題來為他記錄口功,並把他扣押起來,不得保釋,也不得跟外界聯絡。

徬徨無助的徹平,慶幸在扣押所的「前輩」指點下,會見了義務律師,義務律師卻道出可怕的現實,日本法庭判決犯人有罪的機會竟高達99.9%!反之,犯事者只需承認罪行,然後繳交罰款,翌日便可獲釋,拒絕承認者卻會被收監四個月,再循司法程予安排出庭受審,在受害者出庭作證後才可保釋,並且要負擔僱用律師,以及敗訴的大筆費用,故此,這位律師也建議徹平認罪罰款,但徹平自問清白而拒絕了,卻因此改寫一生的命運……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據說是改編自真人真事,對於故事主角而言,絕對是飛來橫禍的悲劇,卻不知是多少現實中無辜者的寫照?對於日本觀眾而言,本片就像是大衛面對巨人哥利亞一般,挑戰了整個司法制度,甚至是警察、檢察官和法官的利益集團,難怪通俗電視劇和電影律政英雄》系列如此大受歡迎,只因像久利生公平﹝木村拓哉飾﹞一般努力查明真相的檢察官,說不定只會出現於文藝創作,片中主角最終含冤莫白之際,領會到法庭不是尋找真相的地方,只是判斷有罪或無罪而已,實在是一針見血。

對於香港的觀眾而言,我們更可以在文化差異下,透過一場匪夷所思的冤獄,了解到即使是「文明社會」的法律也不是完美,當制度已僵化了,小小的漏洞也可以做成巨大的災害!依照我們的法律常識,舉證的責任在控方,一旦證據不足或有任何疑點,則會將疑點的利益歸於被告,被告便可以獲判無罪釋放,但在本片卻是另一回事,辯方竟然不能擁有控方的證物資料,控方更可以借「不見了」的籍口而拒絕交出對辯方有利的證物,辯方甚至要勞師動眾,重拍一段在車廂內的模擬影片,以自己身處的位置來證明自己不是痴漢……幸福並非必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人權,慶幸我們仍可享受啊!

本片實而不華,劇力逼力,即使沒有什麼官能刺激,也沒有什麼宏偉場景,更沒有什麼峰迴路轉,片長143分鐘,主角就出庭了十二次,平均每12分鐘一次,劇情更是在對白中進展,卻不會令人沉悶,愈看更愈有味道;而且,本片清楚呈現了日本司法的荒謬現狀,竟然假定疑犯有罪,日本法庭只是宣告犯人將會接受什麼制裁的地方,難怪鬧上法庭的案件當時人,99.9%會被判有罪,而「99.9%」這個數字更像是一種詛咒,令到一群「律政英雄」忘卻了法治精神,在「寧枉毋縱」的惡習中,不斷地病態沉淪。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是男主角向整個社會的無奈控訴,對比本片開場時的一句:寧可放過十個罪犯,也不使一人無辜入獄。,實在是莫大諷刺!在此沒有「英雄」的黑暗時代,彷彿已沒有公義,也沒有信任和真愛,香港應該不會出現如此令人唏噓的一天吧!……

 

【本文刊登於20088311096期香港『時代論壇』 By 何故】

http://www.cuhkacs.org/~hegu/Bo-Blog/read.php?366&page=1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富翁有個兒子極富同情心,某個冰天雪地的日子,他見到一位流浪漢路經家門,看他又餓又凍,很是可憐,便把他帶回家裡,招待他吃一頓美食,並讓他在客廳的爐火邊的地毯上,臥眠一整夜,第二天,才把這名流浪漢給送走,富翁聽聞此事,責怪兒子:「你這樣做不是在幫他,是在害他!他原本早已習慣艱困的生活,如今,卻因為你一時而起的惻隱之心,使得他嚐到了舒適生活,但是,他卻還是得回去面對自己艱困的人生,這麼一來,你的善意只會更加深他的痛苦。」

同情之罪
  這個故事讓我回想起一位居無定所的法國朋友貝諾瓦,當他穿越大街小巷,步行了三十分鐘,好不容易才抵達法國非營利組織《愛心餐廳》每晚供應免費晚餐的所在,這時,四處配送食物的攤位前,已滿是人潮;貝諾瓦看著一長串一長串排隊領取糧食的隊伍,卻遲遲不肯上前,當隊伍的秩序維護員遠遠瞥見貝諾瓦時,熱情地迎向前來,問候他的近況,並且破例地邀請貝諾瓦插隊,貝諾瓦卻立即婉拒了對方的盛情,還扭頭轉身離去,當我納悶地問他:「為何寧願挨餓也不願意領取今晚的救濟糧食?」他搖頭告訴我:「如此供應我們熱食,讓我們如何擺脫貧窮,重返社會?我們只需要每晚來此排隊,便可換取一餐。」

 貝諾瓦的話振聾發聵,使我想起不少立意良善的人道救援行動,帶給當地人民的,不是援助,卻是毀滅性的災難;比如,國際人道救援組織不斷地供給非洲人民免費的糧食,到頭來,當地僅有的農業生產體系,反而因為如此的慈善行動而徹底崩解,因為,人們習慣了免費的米糧,再也沒有人願意花錢購買糧食,物產富饒的非洲大陸人民,到頭來,反而得仰賴已開發國家的糧食援助,這就是只顧為善卻未深思熟慮而種下的惡果。 

由此來看菲利浦里奧雷(Philippe Lioret)的《愛的自由式》(Welcome,2009)這部充斥著人道主義關懷,卻遠遠超過單純的人道主義思想的作品,藉由本片提出值得世人深思的問題:「立意良善者的善行未必會帶來良善的結果,而接受善意之人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往往相當可觀。」如片中四十多歲的游泳教練西蒙,密集地訓練十七歲少年畢拉,給予少年最好的專業配備──蛙鞋、潛水泳衣,隨著他泳技的日益精湛,無形中也鼓勵少年以自身性命做為爭取真愛的代價。

 

鋌而走險的非法移民

隨著合法和非法移民與日俱增,社會安全以及國家身分認同的危機也接踵而來;面對這群意志堅定,寧願冒著生命危險也要追求心中夢土的非法移民,法國內政部與移民局的態度卻也越來越嚴峻。
   如警哨站出現齜牙裂嘴的獵犬,在手持CO2探測器執勤人員的帶領下,朝著一部接一部大卡車內探測,企圖找出半點活人的蛛絲馬跡;而那些為了金錢
不惜以身試法的人蛇集團,卻繼續以各種方式幫助偷渡客達到目的,如在每名偷渡客的頭上套塑膠袋,期望藉由憋氣方式來逃過安檢,而不少偷渡客卻因憋氣過久、窒息而死;二○○○年六月,五十八名中國非法移民在英國多弗爾港口的一輛貨車上被悶死,這樁事件就曾在國際上引發了劇烈的迴響

而那些原本渴求透過正當管道尋求政治庇護的非法移民,一旦失去希望以後,也只能鋌而走險;比如,把自己貼在氣墊船的邊緣;試圖以步行的方式「走」過英法海底隧道;讓自己吊在海峽的渡輪船邊;甚至拉住貨車的輪軸,任自己的身體一路拖行至目的地,或如片中男孩畢拉想在寒冬中「游」過英吉利海峽的壯舉;他們罔顧自身的性命安危,尋求各種管道與方式,也要達成目地的那種非凡意志,令人毛骨悚然!

 

違反人性的L622-1條款

或許出於自身的無能,不少政府轉而向本國老百姓施壓,祭出嚴刑峻罰以遏阻偷渡風潮,如片中提到的L622-1條款,即明令禁止本國人民與非法移民之間有任何私人接觸,否則懲以五年監禁以及三萬歐元的罰款,目的就在嚇阻任何發自人道主義關懷與善心的行為;影響所及,人人自危,產生出《愛的自由式》片中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行舉止,也不足為奇!

如片中一只擺放在住家入口處的迎賓地毯上,以令觀者無法視而不見的斗大字體標示著「歡迎光臨」(Welcome),然而,此位住戶卻是日夜門窗緊閉,就算偶與鄰居擦肩而過,也僅是蜻蜓點水、驚鴻一瞥,直到某晚,西蒙邀請兩位非法移民來家中作客,一向滿足於「瞅」看與點頭之交的這位鄰居,頓時從謙謙君子變成線民,向警方舉報西蒙的一舉一動,直到他身陷囹圄方肯罷休。

從法律制度面來看這位舉報者,他善盡了一位好公民應盡的職責──維護社會治安以及保障國家利益,但是,對於人道主義者而言,他的所作所為卻是違背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精神──自由、平等、博愛。但是,這種違背道德良知的行為卻受到法律的保護以及當前法國右翼政府的鼓勵,也正是因為如此,就算連收容一位未成年的偷渡客在家中過夜,與這些人交談、讓他們搭個便車,或者給予他們食物、借手機給他們打個電話等任何人性的接觸,都被施以不低於五年囹圄的重懲,而這樣的政府,卻是透過民主的程序產生,這才是最令人害怕之處。

因為,一旦從良心出發的善行,卻被國家的法律宣告為嚴重的犯罪,並且被當成是人民公敵的時候,這樣的國家狀態不是等同納粹黨統治之下的德國?當執政者的個人意志被無限度的放大,乃至等同於國家意志的時候,個人無異於執行國家意志的工具,不再擁有個人思想與自由。

 

立意良善的人道救援組織

《愛的自由式》片中一開場僅從事分配食物,卻從未與這些非法移民深入交談的人道組織,影射了一九九九年九月成立的《桑嘉特難民營》(Sangatte Refugee Camp)。這間難民營因為距離英法海底隧道入口處僅三公里,而吸引了為數眾多的難民集聚來此。

       說起這個難民營的由來,應溯及一九九九年夏天,近三百名科索沃難民抵達法國北方的加萊(Calais),他們露宿加萊市中心花園,引發當地居民的不安。那年九月,紅十字會在加萊市附近、布爾喬亞階級聚居的小鎮「桑嘉特」內覓得一處廢棄的倉庫,並將其改建成有五個足球場大小,能收容七百位難民的臨時居留所。
    原本立意良善的
《桑嘉特難民營》,自設立以來,引發的批評聲浪不斷,因為根據一百二十個國家的統計,已有三萬五千名非法移民以桑嘉特為中繼站;這些來自伊朗、阿富汗、敘利亞、伊拉克,以及來自非洲國家的偷渡者,向蛇頭繳納一千美金至四千美金不等的代價,歷盡千辛萬苦,經由海路抵達歐洲大陸以後,多半先在《桑嘉特難民營》裡養精蓄銳以後,隨即踏上這場冒險之旅的最後一站──穿越英吉利海峽間的英法海底隧道,抵達英國!

桑嘉特難民營引發的爭議
  
幾乎夜夜都有上百人離開難民營,成群結隊地穿越田野來到海底隧道入口處,他們或是鑽進隧道步行,或是悄悄搭乘貨車,平均在難民營裡停留三周到半年,直到成功為止;當舊的一批走了,新的一批緊接著入駐,到了二○○二年五月,難民營早已超過負荷,收容了多達兩倍的人數,生活設施也多因折舊損壞而不敷使用;而非法移民中,不同的族群間因為文化、宗教間的差異以及生活習慣的不同而引發的打架傷害事件也時有所聞,幾乎成了此地的家常便飯。
   但是這一切卻使得桑嘉特鎮內的八百位居民每天活得提心吊膽,自從難民營在鎮上坐落以後,見到這些難民們不時在街上閒逛,或者進出商舖,偶兒還會發生街頭鬥毆、偷竊,或者對當地婦女粗暴的舉止,這些社會事件使得一直以來被左派視為大本營的桑嘉特小鎮,在二○○二年四月二十一日的第一輪總統選舉投票中,一反常態地將票投給了極右翼陣營
「民族陣線」(Front National)的候選人勒朋Jean-Marie Le Pen),足見非法移民帶給當地居民的困擾之深,使得他們因恐懼轉而投向極權主義者的懷抱。
   除了桑嘉特小鎮居民以投票來要求政府關閉難民營以外,英法海底隧道公司也不斷施壓英法政府,因為自從難民營設立以後,已有數十名偷渡客在隧道裡喪生,隧道公司耗資了數百萬歐元,在隧道內外安裝最高品質的監視器設備,並且圍上鐵絲網,增派保安人員與警犬監哨,卻仍然無法遏止無休無止的偷渡客。
   《桑嘉特難民營》成為英法兩國近幾年來衝突不斷的焦點。英國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關閉難民營,在野的保守黨一方面就此事對執政黨施壓,認為布雷爾在處理移民問題的態度上不夠強硬,並且每次有一批偷渡客在英國被捕,英國媒體就群起攻擊《桑嘉特難民營》是罪魁禍首,每每掀起兩國間外交爭端。英國《衛報》更挑釁地報導,法國關閉該難民營的條件是把一千三百位難民全部都送到英國,再次引發英國輿論群情激憤。法國輿論則反唇相譏說道:「不要把髒水都潑向桑嘉特,英國政府得反思難民收容政策,英國移民政策太寬鬆!若非這些非法移民在英國不但不會受到嚴格地監控,還容易找到工作,怎會激起這些亡命之徒『穿越隧道尋找黃金』的幻想?」
   儘管國內外反對聲浪如此之大,法國政府卻不敢貿然行動,因為《桑嘉特難民營》的關閉與否是一個涉及外交、政治、安全、人道等多方面的複雜問題。
二○○二年五月二十三日,薩科奇在《桑嘉特難民營》視察時雖然表達了關閉此處的意願,卻也說道:「關閉《桑嘉特難民營》並不等於解決難民問題,它反而可能會對加萊地區居民造成更多的騷擾。」當難民營裡的非法移民聽聞關閉此地的傳聞時也立即表示:「我們傾家蕩產好不容易來到歐洲,早已一無所有,哪怕遊蕩街頭,露宿田野,也要穿越隧道。」
 

西方人道主義的困境
  《桑嘉特難民營》最終還是無法逃脫被關閉的命運,並於二○○二年十二月十三日被法國政府下令拆除,然而,它的存廢問題所引發的爭議,卻反映出西方人道主義身處日益複雜的歐洲社會現況面臨的種種困境,以及,為善未必會產生良善結果,而菲利浦里奧雷的《愛的自由式》就好比一面多角棱鏡,反射出當今法國社會的各個面向:法國人民在面對難民問題上,內心產生天人交戰的衝突,個人在道德良知與現實生存難以兩全之下,往往選擇的是明哲保身;非營利組織的善行竟成為孵化極右翼政治思想的溫床;難民為了追求夢土,賭上生命與犯罪也在所不惜;若說難民及非法移民問題已成為歐盟最重大的挑戰。桑嘉特難民,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法國問題,也不僅僅是法英兩國之間的問題,它更涉及了整個歐盟的移民政策以及難民庇護。解決桑嘉特難題,關鍵在於如何在歐洲建立統一的移民政策,也在於英國與歐盟各個成員國之間對於移民與難民問題能夠達成共識,更在於歐洲各國能夠致力於消除戰亂與貧困,難怪維克多‧雨果會發出如此之言:「你想要可憐的窮人獲得拯救,我想要貧窮被滅絕。」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實的血淚Welcme  84分                                        撰文 何瑞珠(紐約大學電影理論研究碩士)

《愛的自由式》有許多通俗劇催淚元素,但編導卻很自制,既不妥協於搧情戲碼,還企圖從中點出更廣泛的社會問題,讓這個法國濱海小村的故事,成為一幅全球偷渡客的縮影,但他又能從中勾勒出兩位鮮明的主角,讓這則偷渡客傳奇,既有社會批判的意味也有悲劇英雄致敬的況味,因為編導要的不只是廉價的賺人熱淚,才使得《愛的自由式》格外深刻動人。

想像一下,這是關於一位庫德族少年,怎麼千辛萬苦的想偷渡到英國的故事,隨便拍都能步步血淚,但劇中這位少年卻從未有自怨自艾的情緒,反倒有驚人的意志力和耐力,也讓他泳渡海峽的願望,隨著角色性格鋪陳,讓這聽似荒謬的目標,越來越顯得合情合理,再加上這位新銳演員不慍不火的內斂演出,不可能的任務竟益發變成唯一的可能。

WEL_10.JPG  

但導演也不想強作解人,畢竟一個法國導演能了解多少庫德族人的渴望和懸念?因此片中真正的主角仍是一名面臨中年危機的法國男人,他怎麼從自掃門前雪,到想以善念贏回前妻,到真正被偷渡客感動的過程,老牌演員文森林頓的演技精湛,再加上劇本以文火慢燉的模式,讓他慢慢醞釀,而他瀕臨崩潰又渴求愛的那場戲,以自然光和長鏡頭打造,更成為電影中令人難忘的珠玉。

類似的偷渡血淚史其實層出不窮,而歧視外來移民更是屢見不鮮,《愛的自由式》卻想在這個移民法益發嚴苛的冷漠世界,講一個人道的故事,編導並不鄉愿,也不覺得異文化障礙可輕易跨越,就是因為這部片真實到有些殘酷,才使得《愛得自由式》的份量格外沉重。

【文章轉至壹周刊】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菲利浦‧里奧雷(Philippe Lioret)執導的《愛的自由式》,原文片名 「Welcome」可說是極盡諷刺之能事。

WEL_01.JPG 

該片講述一名17歲的伊拉克庫德族少年畢拉,從中東出發輾轉偷渡到了法國,沿途曾經抓著火車底部越過數百公里,也曾經在土耳其被抓後遭當地軍警凌虐。在歷盡千辛萬苦後好不容易到了法國加來鎮(Calais),但當地的法律對非法移民極為嚴苛,連NGO志願工作者向他們提供食物,或者要是有人讓他們搭便車,都可能惹上官司是非,一般商家更公然拒絕做他們生意。

該鎮之所以會有大量非法移民聚集,是因為從那兒出海往西34公里就是英格蘭的多佛市(加來與多佛市是法國與英國距離最近的渡口),故此不少本來想去英國的人都會先到那兒找機會。畢拉的女朋友米娜稍早前隨家人移居倫敦,故此他一心就是要向英國挺進。

畢拉本來把所有財產都給了人蛇集團,準備冒著生命危險潛進運往英國的貨櫃,但不幸功虧一簣被法國海關截獲。在萬不得以之下,他決定游泳橫越英吉利海峽。畢拉本來泳技不佳,於是報名參加泳訓班。就這樣,畢拉遇到游泳教練西蒙──本片的另一位主角。

西蒙本人由於婚姻觸礁,但又不知從何著手挽救破碎的情感。在正值人生的低潮之際,西蒙發現畢拉準備游泳橫越英吉利海峽的計畫;在深受感動之下,西蒙冒著可能坐牢之險暗中向畢拉提供特別訓練──一方面出於欣賞畢拉的決心,同時旨在填補生活中的空虛。

WEL_09.JPG 

《愛的自由式》和去年9月在台灣上映的《幸福來訪時》(The Visitor;湯瑪斯‧麥卡尼執導)分享相同主題,兩者都是以非法/合法住民的友誼作為故事主線,而且強調在悅納差異的過程中如何瓦解現代社會的非人性因素(機械式生活節奏、人情隔閡,以及僵化的社會秩序等);儘管無情的國家管制力量橫加干涉,為了維護一種穩定秩序而施行各種排外措施,但是跨越國族的人際情感始終是一股無可抵擋的社會活力泉源。《幸福來訪時》對排外政治提出慷慨的指控,而《愛的自由式》則迂迴拆解排外政治的虛構本質。

不論世界各地,排外政治總離不開一種對「穩定」的想像,即以為「新移住民」擾亂「本來」秩序,是破壞「穩定」的禍源;對此,《愛的自由式》引入了一個高明的象徵(西蒙前妻的婚戒)──西蒙前妻本來以為婚戒已經遺失許久,雖然後來西蒙為收留非法移民朋友而整理客廳的沙發床時找回,但是西蒙前妻終究不再需要它了。片中的婚戒失而復得,但卻未能造成任何喜樂;這裡不單只說明西蒙和前妻的情感死局,同時更是一項關於移住民政治的隱喻:身分和情感關係恆常變動不居,記憶的消逝雖然叫人不捨;但是,所謂的「本來」秩序終究與幸福生活無關,對「穩定」的追求終究是刻舟求劍。婚戒的隱喻,一方面對懷舊情緒表示同情,但同時又揭穿本土政治的謬誤。

joint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